在西北邊疆草原上,以游牧為生的柯爾克孜族人家,有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習俗,凡牛馬羊牲畜較多的牧戶都要豢養(yǎng)獵鷹。其益處一是在放牧時獵鷹看護畜群防備狼害突襲向主人鳴叫報信或捕食草原蛇鼠之用,二是當作閑暇時放鷹娛樂之用。尤其是牧主人把兒女們撫養(yǎng)長大并各自娶妻嫁夫成家后,一般在與兒子兒媳分家時,必須送上一只獵鷹。在柯爾克孜族牧人心中,不僅視鷹為一種家當,還視鷹如生命般珍貴。
居瑪洪老人準備給二兒子分家,讓晚輩獨立另過日子,可老人的心中除了父子二十多年來不離不棄的難以割舍之情外,一直悶悶不樂,至今還沒有親手捉一只鷹送給兒子。為了卻自己的心愿,就在一個月前,老人獨自騎馬早出晚歸,一門心思要捉一只雛鷹送給二兒子。老人在三十里外的深山里,尋到了他所要捉的雛鷹目標,但由于雛鷹太小,需待其羽毛豐滿快要試飛時才能去捉,所以老人遲遲未去捉回雛鷹。
這天一大早,老人備好馬,帶上二兒子一同前去捉鷹。父子倆來到深山的一座懸崖峭壁前,老人讓兒子在崖壁下守候,自己戴上護頭罩腰系繩索攀登到懸崖上,他要親手去捉崖壁上鷹巢里的那只雛鷹。眼看老人快要接近鷹巢時,突然一只雌鷹從崖對面的森林里朝老人直飛而來,雌鷹嘶鳴著撲向老人。有五十多年捉鷹經(jīng)驗的老人,很明白雌鷹的舉動是在保護孩子不被人抓走或受到意外的傷害。
雌鷹兇猛地張開利爪打著回旋沖向老人,老人因受到雌鷹的攻擊而未能接近鷹巢,雌鷹拼命地在峭壁的巢穴前俯沖著,撕心裂肺鳴叫著,老人依然艱難地向鷹巢靠近。雌鷹使盡力氣勇猛地沖飛阻擋,也許是雌鷹救子心切,在奮力直撲老人時,一頭撞在崖壁凸起的巖尖上,掉下了山崖。在山下守候的兒子見雌鷹掉在不遠處的亂石中,趕忙近前一看,這只雌鷹滿身鮮血淋漓,已斷氣命亡。
雌鷹出乎意外地撞擊巖石而死,使山崖上的老人頓然心驚一顫,雌鷹的死,使雛鷹沒了保護,老人可以趁機輕而易舉地從鷹巢里捉到雛鷹,但是,老人沒有這樣做。兒子問父親為何不捉雛鷹,老人向兒子擺擺手,今天就不捉了,等兩天再來捉吧,老人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父子倆騎上馬便空手而歸。
等到第三天,父子倆再次來到山崖前,令人不解的是在前天那只雌鷹死去的亂石堆旁,一只雄鷹也撞巖而死,掉在死去雌鷹的不遠處。兒子感到十分驚奇,但老人心里十分清楚,也是他料想之中的結(jié)果。父親向兒子解釋,這是草原上鷹的一種稀少的種類,叫巖鷹。這種鷹有著兇猛、機智、果敢、忠誠的特性,如果捉到雛鷹拿回家馴養(yǎng),必定成為草原上一種特別優(yōu)秀的獵鷹。除此之外,這種鷹具有很強的家庭觀念,若配偶一方死去,另一方也會為對方不惜生命而殉情離開世界。我們現(xiàn)在就把這對巖鷹夫妻挖土埋掉,今天該把巖鷹的孩子帶回家馴養(yǎng)了,今后你要把它們的孩子當成你自己的孩子來細心護養(yǎng)。老人的一番話說得身邊的兒子啞口無言,更是感慨萬千。
從這對巖鷹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種人性的光芒,這就是愛,他們?yōu)榱俗约旱暮⒆樱粋€完整的家,相依為命,共同生存,一旦對方意外逝去,而另一方也殉死以報,巖鷹的愛,也許能讓我們從中得到人性悟徹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