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Abalone),同
魚類毫無關系,倒跟
田螺之類
沾親帶故,據(jù)考證:盾魚,因鮑叔牙愛吃,而被稱為
鮑魚,形狀有的像人的耳朵。螺旋部只留有痕跡,占全殼的極小部分。殼的邊緣有9個孔,海水從這里流進,排出,連鮑的呼吸、排泄和生育也得依靠它。所以它又叫"9孔螺"。殼表面粗糙,有黑褐色斑塊,內(nèi)面呈現(xiàn)青、綠、紅、藍等色交相輝映的珍珠光澤。鮮鮑經(jīng)過去殼、鹽漬一段時間,然后煮熟,除去內(nèi)臟,曬干成干品。它肉質(zhì)鮮美,營養(yǎng)豐富。"鮑、參、翅、肚",都是珍貴的海味,而鮑魚列在
海參、
魚翅、
魚肚之首。全世界約有90種鮑,它們的足跡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國渤海海灣產(chǎn)的叫
皺紋盤鮑,個體較大,東南沿
海產(chǎn)的叫雜色鮑,個體較小;
西沙群島產(chǎn)的半紋鮑、羊鮑,是著名食用鮑。由于天然產(chǎn)量很少,因此價格昂貴?,F(xiàn)在,世界上產(chǎn)鮑的國家都在發(fā)展人工養(yǎng)殖,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培育出雜色鮑苗,人工養(yǎng)殖獲得成功。
素稱“海味之冠”的鮑魚,自古以來就是海產(chǎn)“
八珍”之一。
鮑魚的單壁殼質(zhì)地堅硬,殼形右旋,表面呈深綠褐色。殼內(nèi)側(cè)紫、綠、白等色交相輝映,珠光寶氣。殼的背側(cè)有一排慣穿成孔的突起。軟體部分有一個寬大扁平的肉足,軟體為扁橢圓形,黃白色,大者似茶碗,小的如銅錢。鮑魚就是靠著這粗大的足和平展的跖面吸附于巖石之上,爬行于礁棚和穴洞之中。鮑魚肉足的附著力相當驚人。一個殼長15厘米的鮑魚,其足的吸著力高達200公斤。任憑狂風巨浪襲擊,都不能把它掀起。捕捉鮑魚時,只能乘其不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鏟鏟下或?qū)⑵湎品?,否則即使砸碎它的殼也休想把它取下來。
鮑魚喜歡生活在海水清澈、水流湍急、海藻叢生的巖礁海域,攝食海藻和浮游生物為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遼寧省鮑魚人工育苗成功,并在人工筏式養(yǎng)殖方面取得進展。
鮑魚是名貴的海珍品之一,肉質(zhì)細嫩,鮮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清而味濃,燒菜、調(diào)湯,妙味無窮。北京北海仿膳飯莊的名菜“
蛤蟆鮑魚”是譽滿中外的佳肴。鮑魚肉中含有鮮靈素I和鮑靈素Ⅱ,有較強的抑制
癌細胞的作用。
鮑殼是著名的
中藥材--
石決明,古書上又叫它千里光,有明目的功效,因此得名。石決明還有清熱平肝、滋陰潛陽的作用,可用于醫(yī)治頭暈眼花、高血壓及發(fā)燒引起的手足痙攣、抽搐,其他炎癥等。鮑殼那色彩絢麗的
珍珠層還能作為裝飾品和
貝雕工藝的原料。
鹽腌的魚 [salted fish]
如入
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孔子家語·六本》
又如:鮑舍(存放鮑魚的房舍);鮑室(存放鮑魚的房室);鮑肆(鮑魚之肆。賣鹽漬魚的商店。比喻小人聚居之所)
鮑魚,
鰒魚的別名。即石決明 [abalone]。腹足綱
軟體動物,海味珍品,貝殼入藥
腹足綱前鰓亞綱鮑科
鮑屬海產(chǎn)貝類 [ear shell]
古代鞣制皮革的工人 [tanner]。如:鮑人(主管治皮革之官。又用以稱治皮革的工匠)
鮑魚補而不燥,養(yǎng)肝明目。歐洲人早在年前,已把鮑魚當作一種活鮮食用,譽作“餐桌上的軟黃金”;中國在清朝時期,宮廷中就有所謂“全鮑宴”。據(jù)資料介紹,當時沿海各地大官朝圣時,大都進貢
干鮑魚為禮物,一品官吏進貢一頭鮑,七品官吏進貢七頭鮑,以此類推,鮑魚與官吏品位的高低掛鉤,可見其這味享有“海味之冠”的價值。
中醫(yī)稱鮑魚功效可平肝潛陽,解熱明目,止渴通淋;主治肝熱上逆,頭暈目眩,骨蒸勞熱,青肓內(nèi)障,高血壓眼底出血等癥。
鮑魚的生長在貝類家族中屬于比較慢的種類.從受精卵開始,長到商品規(guī)格6-8厘米,通常需要1-4年甚至更長時間。以中國的皺紋鮑為例,大約需要近3年的生長才能達到7厘米左右。鮑魚的生長速度隨年齡的增長呈下降趨勢。鮑魚殼在生長過程中會留下類似樹木年輪的生長紋,生長紋的明顯與否,與其所處環(huán)境季節(jié)和攝食餌料的種類有關。在生長快速的季節(jié),生長紋明顯,距離較寬;在生長緩慢的季節(jié)則相反,生長紋密,距離較近。有時候從鮑魚殼的正面生長紋不容易直接判斷它的準確年齡,我們可以將殼面附著的雜藻石灰蟲等物清除干凈,將鮑魚殼用電燈光透視看出它們的年輪。
鮑魚的等級按“頭”數(shù)計,每司馬斤(俗稱港秤,約合655克)有“2頭”“3頭、“5頭”“10頭”“20頭”不等,“頭”數(shù)越少價錢越貴;即所謂“有錢難買兩頭鮑”。目前以
網(wǎng)鮑頭數(shù)最少,吉品鮑排第二,禾麻體積最小,頭數(shù)也最多;二頭的禾麻及吉品已成為目前罕見品種,已猶如古董珍品一樣。
在鮑魚的身體外邊,包被著一個厚的石灰質(zhì)的貝殼,它達個貝殼是一個右旋的螺形貝殼,呈耳狀,它的拉丁文學名按字義翻譯可以叫做“海耳”,就是因為它的貝殼的形狀像耳朵的緣故。另外在鮑魚的貝殼上都有從殼頂向腹面逐漸增大的一列螺旋排列的突起。這些突起在靠近螺層末端的一些貫穿成孔,孔數(shù)隨種類不同而異。
在中國北方分布的盤大鮑有4—5個,南方分布的雜色鮑有7—9個。中國古代,給鮑魚起名叫“九孔螺”,就是從它的這種特征而來的。
“干鮑魚”因產(chǎn)地和加工的不同,具體又被稱為“網(wǎng)鮑”“窩麻鮑”“吉品鮑”,以及鮮為人知的中國歷代朝遷貢品“硇洲鮑”等。
鮑魚的品種較多,全世界約有多品種,又稱 “大鮑”“九孔螺”,古時叫“鰒”或“鰒魚”等,其拉丁文名可譯為“海耳”,英文名可譯為“耳貝”。產(chǎn)地大多集中在
澳大利亞、
日本、
墨西哥、
加拿大、
朝鮮、
南非、
新西蘭、
韓國和中國的
大連、
臺灣、
福建、
汕尾、
湛江等國家和地區(qū)的附近海域;更有“土生鮑”和“養(yǎng)殖鮑”之分。
由于干鮑魚在市面上的售價不菲,因此有部分的無良商販,用一文不值的“
干石鱉”冒充“干鮑魚”出售,以此從中牟取暴利。故在選購干鮑魚時一定要小心,以免上當;鮑魚如其它貝類動物一樣,有一個硬貝殼,但鮑魚殼的貝殼部很小,殼口很大,邊緣有九個左右的小孔(俗稱“九孔螺”的緣故)。它的足部很發(fā)達,足底平。市場上出售的干鮑魚已去殼,外形略似艇狀,有一面非常光滑,即為鮑魚的足底部分。而“石鱉”也有發(fā)達的足部,足底也是平的,因此稍作加工即可用來冒充鮑魚,但只要仔細一辨別就會發(fā)現(xiàn),“石鱉”因肉體較薄,曬干后會收縮彎曲,且其足的邊緣很粗糙。而“假鮑魚”與“真鮑魚”的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前者背部中央有片殼板,加工曬干時雖被剝掉,但總會留下道明顯的印痕。所以,凡是背面有道明顯深印痕跡的“鮑魚”就是假鮑魚無疑。
辨別“優(yōu)、劣”鮑魚,首先是優(yōu)質(zhì)鮑魚的辨別,從色澤觀察,鮑魚呈米黃色或淺棕色,質(zhì)地新鮮有光澤;從外形觀察,鮑魚呈橢圓形,鮑身完整,個頭均勻,干度足,表面有薄薄的鹽粉,若在燈影下鮑魚中部呈紅色更佳;從肉質(zhì)觀察,鮑魚肉厚,鼓壯飽滿,新鮮。而劣質(zhì)鮑魚的特征,從顏色觀察,其顏色灰暗、褐紫,無光澤,有枯干灰白殘肉,鮑體表面附著一層灰白色物質(zhì),甚至出現(xiàn)黑綠霉斑;從外形觀察,體形不完整,邊緣凹凸不齊,個體大小不均和近似 “馬蹄形”;從肉質(zhì)觀察,肉質(zhì)瘦薄,外干內(nèi)濕,不陷亦不鼓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