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水如看來,當年輕人不再怨恨父母與原生家庭,反而能夠學著去自我養(yǎng)育時,年輕人才是真正意義地學著去成長,并懂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
年輕人已是成人,自是應該在用心養(yǎng)育自己中為自己的未來人生負全責,而不是消極地對父母有抱怨。自我教育與自我完善及自我成長理應是貫穿于一個成人的生命全過程。
在未成年之前,父母等成人在負責照顧我們。但不意味著天下的父母都會如此的盡責,也不等于全天下的父母都定是合格的。合格的父母并非天生的。
然而,不管自己的父母是否合格,是否盡責,已是成年的自己都該學著對他們有感恩,感恩他們養(yǎng)大了自己,感恩他們在他們的能力范疇供自己讀了書。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對他們有理解,有包容。理解他們的不容易,包容他們的不完美。他們有其自身走不出的人生局限,與固化模式。
如他們習慣了見人就評判、在雞蛋里挑骨頭,乃至于對孩子管這管那,但卻沒有學會如何來去欣賞孩子,怎樣來去包容孩子,也不懂得放手去允許孩子做自己。
若無感恩,若無理解,我們自會有痛,有怨。而這一定會是帶給自己往后人生痛苦的。感恩父母曾經(jīng)的付出,理解父母的不易,包容父母的局限,本身就是在自我養(yǎng)育。
若是年輕人仍舊在那抱怨父母與自己的原生家庭,而不懂得在自我養(yǎng)育中學著去對自己的未來人生負全責,那又何嘗不是以另外一種方式承繼父母與原生家庭的老路,與模式呢。
要知道的是,這人的一生,基本是分成兩部分的,成年之前的幸?;虿恍腋?,我們姑且可以外歸因于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但成年之后的幸福與不幸福,多半都是自己在譜寫的。
正因如此,作為育兒咨詢師,安水如就提出了育兒莫忘育己的理念,并覺得,自我養(yǎng)育與養(yǎng)育孩子,同等重要。我們自己本身也是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生命植株。
作為一個成人,抱怨父母其實是在走舊路,而這不僅是不會讓自己活得舒坦又幸福,但卻極有可能會是讓自己的孩子,重復自己過去的人生的。
因為,當我們在對他人有抱怨的時候,這股負面的情緒能量是會以看不見的射線的方式,反回來作用于我們自身,以讓我們陷入痛苦的負向情緒漩渦的。
而這又將影響到孩子,并讓孩子近距離地直觀觀察,乃至于模仿自己的抱怨模式,從而讓孩子活在人生的痛苦之中。孩子是愛模仿的,亦是容易深受他人的情緒影響的。
再說了,一個人過去所體驗到的痛苦,其實是不全都是父母的過錯。父母生活的時代,父母成為父母,并照顧我們成長的時代,與現(xiàn)在的時代,大有不同。
更是因為孩子本身就是有其獨立的思想認知,與觀察視角的。而一個人的思想認知與觀察視角又會影響到那個人內(nèi)在的體驗感受的。
換言之,幼童之時所體驗到的痛苦,作為孩子的年輕人本身也是有責任,而不全都是父母的責任。父母只是孩子的一個生命陪伴者與暫時性的照顧者。
實際上,我們的父母與原生家庭并不全是只給了孩子的生命傷痛與傷害的。只不過說,痛苦與傷害帶給自己的記憶,遠甚于歡喜與呵護了。人的記憶對傷痛與傷害有獨愛。
倘若年輕人只會抱怨父母與原生家庭,在自我養(yǎng)育的時候,請先去認真地回憶父母與原生家庭的點滴美好,而不是只知道在那揭傷疤,挖傷痛。
在這人世間,大概是沒有哪個人能夠給予自己全然的美好體驗的。就是安水如這般有過多年家庭教育經(jīng)驗的母親,那也是給不了孩子每時每刻的美好體驗的。
至于原生家庭與家庭治療的書籍,那多半都是治療師的治療手記,與經(jīng)驗總結,而這其實是以病人為對象的一種外歸因,且非真理。病人的傷痛之因,不全都是原生家庭與家庭。
曾一度,很多年輕人都在對原生家庭懂了一知半解之后就開始去指責、抱怨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并消極地認為自己的痛苦,全是父母與原生家庭的過錯。
這其實是犯了盲人摸象的過錯。亦是在如何來去活出自己生命的內(nèi)在幸福與自在的一種試探性的摸索。活出自己的內(nèi)在幸福與自在,需要摸索。
而今,年輕人不再是對父母有抱怨,而是想著要從原生家庭中走出去,認真地學著去自我養(yǎng)育,以讓自己能夠活出屬于自己的人生幸福。
這是一個很好的轉變與思想升級。但安水如卻是有種擔憂,擔憂年輕人會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那便是徹底放飛自我,即無所約束地想怎樣就怎樣。
人活于世,一定的約束是需要有的,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因為,這個世界并不是只有自己。這個世界是眾靈的世界。
更為重要的是,徹底地放飛自我也將帶給年輕人傷害。生命需要自由,但生命也需要一定的約束,而不是徹底地放飛自我。
不過,這其中的邊界,也是需要年輕人去摸索的。摸索之下的學習,哪怕是錯了,那本身也是能夠帶給年輕人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