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物谷原創(chuàng) 2023-01-29 11:50
來自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gòu)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攝入快餐或與人類肝臟疾病發(fā)生有關(guān),這或許就給了人們減少快餐消費提供了額外的東西。
快餐消費在美國非常普遍,而且其與人群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guān)。近日,一篇發(fā)表在國際雜志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題為“Quantify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Fast-Food Consumption on Liver Steatosis Among U.S. Adults with Diabetes and Obesit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gòu)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攝入快餐或與人類肝臟疾病發(fā)生有關(guān),這或許就給了人們減少快餐消費提供了額外的東西,文章中,研究者表示,攝入快餐或與機體非酒精性脂肪肝發(fā)生有關(guān),后者是一種脂肪在肝臟啊中堆積的潛在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相比攝入較少或不攝入快餐的人群而言,每天從快餐中攝入20%或更多熱量的肥胖或糖尿病患者機體的肝臟中的中方水平會明顯上升,而一般人群在其日常飲食中的五分之一或更多的飲食是快餐時,其肝臟中脂肪的水平會出現(xiàn)適度增加。醫(yī)學博士Ani Kardashian說道,健康的肝臟中含有少量的脂肪,通常低于5%的比例,而脂肪水平的適度增加會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fā)生;肥胖或糖尿病患者機體肝臟脂肪的明顯上升尤其引人注意,這或許是由于這些疾病會導致脂肪更易于在肝臟中發(fā)生堆積。
盡管此前研究揭示了攝入快餐和肥胖以及糖尿病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但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闡明了快餐對機體肝臟健康的負面影響。研究結(jié)果還表明,相對適量的快餐(即高水平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也會損傷肝臟;如果人們每天在快餐店吃一頓飯,其或許會認為這對其健康沒有任何影響,然而,如果這一頓飯至少相當于其每日攝入卡路里的五分之一,那么其就會讓肝臟處于風險之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又稱為肝臟脂肪變性,其會導致肝硬化或肝臟疤痕發(fā)生,還會引起肝癌和肝衰竭,肝臟脂肪變性影響著超過30%的美國人群的健康。
圖片來源:https://www.cghjournal.org/article/S1542-3565(22)01137-5/fulltext
為此,研究者Kardashian等人分析了來自2017-2018美國全國健康和營養(yǎng)分析調(diào)查中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旨在確定快餐攝入對肝臟脂肪變性的影響。該研究將快餐定性為汽車餐廳或沒有服務(wù)員的餐廳所提供的食物,包括披薩,研究人員評估了大約4000名成年人的肝臟脂肪測定值,并將這些測定值與其快餐攝入進行對比。在接受調(diào)查的參與者中,52%的參與者攝入了一些快餐,其中29%的人群每天從快餐中攝入了五分之一或更多的熱量,僅有29%的調(diào)查對象會經(jīng)歷肝臟中脂肪水平的上升。
研究者表示,即使在調(diào)整了諸如年齡、性別、種族、民族、酒精攝入和體育鍛煉等多種其它因素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后,肝臟脂肪變性和20%的快餐攝入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在普通人群和那些肥胖或糖尿病患者中都會保持穩(wěn)定;研究者Kardashian說道,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令人震驚,因為在過去50年里,無論社會經(jīng)濟狀況如何,人群對快餐消費都在不斷上升;我們還觀察到在COVID-19流行期間,快餐攝入發(fā)生了大幅上升,這或許與全服務(wù)餐廳餐飲的減少以及食品不安全率上升有關(guān),研究者擔心,從調(diào)查開始換脂肪肝的人群會上升地更多。
研究者希望本文研究結(jié)果將會鼓勵健康醫(yī)療服務(wù)提供者為人群提供更多的營養(yǎng)教育,尤其是處于因快餐而導致脂肪肝風險增加的肥胖或糖尿病患者,目前治療肝臟脂肪變性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改善飲食。(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Ani Kardashian,Jennifer L. Dodge,Norah A. Terrault, et al. Quantify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Fast-Food Consumption on Liver Steatosis Among U.S. Adults with Diabetes and Obesity,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3). DOI:10.1016/j.cgh.2022.1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