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代絲雨 2023-10-30 14:10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發(fā)表了一篇論文,研究者們分析了超過151萬人的隊列研究數據,發(fā)現2型糖尿病診斷時間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之前存在顯著的線性劑量反應。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發(fā)表了一篇論文,研究者們分析了超過151萬人的隊列研究數據,發(fā)現2型糖尿病診斷時間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之前存在顯著的線性劑量反應。
相較非糖尿病患者,30-39歲診斷2型糖尿病與死亡風險升高169%有關;在40-49歲、50-59歲、60-69歲和70歲及以上這四個年齡段診斷,風險升高則分別為126%、84%、57%和39%。
綜合來說,診斷時間每提前10年,就與預期壽命減少3-4年有關。
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兩個大型數據庫,英國生物庫和the 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ERFC),后者包括96個隊列,二者共計涵蓋了來自19個高收入國家的1515718名參與者的數據。
參與者基線中位年齡55歲,45.6%為男性,中位隨訪12.5年,其間246670人死亡。在研究開始時患有糖尿病的參與者中位診斷年齡為54.1歲,隨訪期間診斷者中位診斷年齡64.9歲。
根據年齡調整的分析中,較早診斷糖尿病與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死亡風險和其他原因所致死亡風險存在明顯的線性劑量反應。
與無糖尿病史參與者相比,30-39歲、40-49歲、50-59歲、60-69歲和70歲及以上五個年齡段確診參與者分別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169%、126%、84%、57%和39%有關。
對于30-39歲診斷這一組來說,心血管相關死亡風險升高320%,癌癥死亡風險升高55%,其他原因死亡風險升高299%。
總體來說,糖尿病診斷時間每早10年,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4%,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19%,其他原因死亡風險增加18%。(但癌癥相關死亡風險略降5%)
診斷年齡和死亡風險的關系
依照2015年美國的預期壽命數據,以50歲作為評估的時間點,相較沒有糖尿病的人,在30歲時診斷出糖尿病者平均少活14年,40歲診斷出糖尿病者平均少活10年,50歲診斷則數據為6年。
而按照歐盟2015年的數據,這幾個數字分別為13年、9年和5年。
依照診斷時年齡估計不同年齡階段的壽命損失年數
以上數據表明,糖尿病診斷年齡越早,死亡風險越高。這說明在一般人群潛在死亡風險較低的年齡,糖尿病的相對影響越大;相反,在潛在死亡風險較高的老年人中,糖尿病的影響占比更小。
此前有研究顯示,較年輕時患上2型糖尿病的個體可能具有更有侵略性的表型,包括較高的BMI、較高的血壓、較高的促動脈粥樣硬化血脂濃度、血糖更難以控制,這些可能導致了過早死亡。
隨著全球糖尿病的年輕化,我們也得多注意自己的身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