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關于大腦的知識僅僅是冰山一角。即使是天才,當問及自己的大腦也是茫然,有人問摸扎特為什么會寫出那樣優(yōu)美的音樂,為什么對譜子能過目不忘,他自己也說不出。
近20年來,神經科學呈現(xiàn)出跳躍式發(fā)展態(tài)勢,已有17名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大量優(yōu)秀的科學家聚攏在腦科學研究的大旗下。
腦科學20年碩果累累,我們列舉一些與普通老百姓相關的、曾經被誤解的認識。
1、腦細胞不能再生
過去人們一直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qū),即認為只有青少年的大腦是生長、變化、發(fā)展著的,而成人的大腦已經定型,失去了繼續(xù)生長的能力。而事實上,在任何年齡階段腦細胞都會萌發(fā)新的神經元,建立新的突觸,形成新的聯(lián)結網絡。大腦的可塑性是指神經元之間的聯(lián)絡后天可以改變,從而引起大腦功能的一些修復。腦的可塑性,是人類進行學習和記憶的基礎,是指腦的結構和功能可以被環(huán)境因素所修飾。學習訓練、經驗積累、習慣性行為等都可能使大腦發(fā)生變化。正是腦的可塑性使得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重組能力。
2、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用得越多,神經細胞間的聯(lián)系就會越活躍。一些醫(yī)生也認為:大腦利用得越多,腦力喪失的時間就越晚。勤于思考也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奧秘所在。據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對從秦漢以來,到新中國成立后的3088名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的壽命進行統(tǒng)計,結果表明,他們的平均壽命65.58歲,其平均壽命高于同時代一般人。由此可見,認為勤奮用腦會影響壽命的說法是壽終毫無根據的。
3、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決定一個人的健康和認識狀態(tài),比如:
(1)前額皮質區(qū)活動過于亢奮的人,通常屬于事實都愛參與,比較直率的人;
前額皮質區(qū)域活動不夠的人,通常是只愛出注意,自己少去力行的人。
(2)前扣帶回,與認知的靈活性密切相關,當它過于活躍時,人就會固執(zhí)、一根筋,所謂死腦筋。注意力太集中,不靈活,轉化很困難。
(3)美國薩姆休斯敦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對著愛人的左耳甜言蜜語更能俘獲她們的芳心這是因為人的左耳由右腦控制。而在人腦分工中,右腦半球負責感性直觀思維,對情感類體驗更為敏銳。
(4)據統(tǒng)計有10%的人先天五音不全,唱歌跑調。最新一項研究證明這可能由于大腦回路缺陷造成。一種被稱為弓狀束的神經纖維鏈接大腦中知覺和運動區(qū)域,如果這條連接受損,就會導致不能準確控制音準,這項研究發(fā)表在最新的神經科學雜志上面。
(5)性格決定命運,大腦結構決定性格。每個人獨特的性格看似難以捉摸,其實大腦構造中早已有所體現(xiàn)。英國、意大利和美國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性格與大腦結構密切相關。大腦不同區(qū)域的形狀、大小能影響性格,大腦結構也可能隨性格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