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急性期以解除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炎止痛為主;慢性期以解除關節(jié)粘連為主。患者取側臥位,術者在患側三角肌部位上做滾法3。5min,仰臥位在肩前穴做一指禪推法3-5min,用彈筋撥絡手法重復3-5次,然后用掌心揉按肩前和后外側2-3min,繼而用拇指點按肩井、天宗、肩髑、肩貞、阿是穴各半分鐘。坐位活動肩關節(jié):屈伸輪轉、旋后推肩、搖肩動肘、外展上舉、雙掌揉肩等5-6遍,每次活動至最大幅度時持續(xù)1min左右。最后雙手握其腕部做牽引抖動3-5次,結束治療。
功能鍛煉鼓勵患者主動自己完成鍛煉,包括扶墻爬高、上頂拉手、體后拉手、前后左右環(huán)轉搖臂、雙轉轆轤,手拉滑輪等動作,每個動作做50次,每日做2-3次。
以上治療10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輕度肩周炎患者治療1個療程,中度患者2個療程,重度患者3-5個療程。
總結:
按摩治療具有易行可靠、起效快、花費低廉、副作用小、基本無復發(fā)的優(yōu)點,值得臨床應用。
在治療本癥之前,首先運用指針法,即按壓經穴,促使患者解除恐懼,使肌肉放松,為治療準備了良好的條件。運用屈伸環(huán)繞、按壓擠揉及理筋等手法,能起到松解痙攣、撥離粘連、擴大肩關節(jié)間隙等作用。
對患者實行手法必須嚴格掌握輕、穩(wěn)、準、巧的原則。輕:手法不可浮于皮膚,力求到位,按壓穴位一定力求做到由輕到重,以有傳導感覺及患者可以忍受為限。穩(wěn):手法操作不能粗暴,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做耐心細致的工作。準:點按穴位要準,解剖部位準確。巧:手法施行要動作輕巧,即省力又有療效。操作時,醫(yī)者要做到手、眼、身、法、步的協(xié)調及醫(yī)患動作配合,要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這樣才能達到治療疾患的目的。
在治療中,根據證候的不同,可加中藥輔助。如以肝腎虛、氣血不足為主證,可用獨活寄生湯加減;風濕痹痛者,可用蟻痹湯加減以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