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性失眠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重癥睡眠障礙, 作為一種常見的生理心理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睡眠時間 和(或)睡眠質量嚴重不足,并引起身體機能低下的一 種綜合征 [1]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及生活壓 力的增大,失眠癥患者也越來越多,中國睡眠研究會于 2003 年 3 月 21 日(世界睡眠日),在全國范圍內發(fā)放 500 萬份睡眠障礙調查問卷,該項調查的初步統(tǒng)計結 果顯示,被調查人群存在睡眠障礙的比率為 38.4%。 目 前對于失眠癥的治療以藥物為主,雖癥狀可改善,但長 期服藥易導致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和耐藥性。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亟待尋求一種更加安全、 有效的非藥物 治療方法。本研究旨在系統(tǒng)觀察振腹法治療頑固性失 眠癥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所有觀察病例均為湖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附屬 第一醫(yī)院針灸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門診患者, 共 80 例,依據就診順序查隨機數字表分為治療組(40 例)、對照組(40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 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具有可比性。詳見 表 1。
表 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例數 性別(例) 平均年齡 ( x ± s ,歲) 平均病程
( x ± s ,月) 男 女
治療組 40 19 21 39±12 40.61±16.17
對照組 40 18 22 40±13 41.05±15.64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 3 版 (CCMD-3) [2] 的失眠診斷標準。頑固性失眠癥是指病程 超過 6 個月者。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 18~65 歲,病程≥6 個月;③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按計劃堅持治療者;④就 診前 1 星期內未服用任何鎮(zhèn)靜安神藥的患者;⑤匹茲 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7 分。
1.4 排除標準
①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癥狀導致的繼發(fā)性失眠; ②酗酒或精神藥物濫用和依賴所致失眠者;③妊娠或 哺乳期患者。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位于患者右側,將右手置于患 者腹部,在肩、肘、腕關節(jié)及上肢充分放松的狀態(tài)下, 右手勞宮穴對準患者臍部(神闕穴),掌根置于關元穴, 中指端沿任脈放于中脘處,食指與無名指放于任脈兩 側旁開 0.5 寸處的腎經循行線,拇指和小指分別放于 任脈兩側旁開 2 寸的胃經循行線作放松振腹法,頻率 為 400~600 次/min。每次治療時間均為 20 min。每 日 1 次,10 次為 1 個療程,療程間休息 1 d,連續(xù)治療 3 個療程。
2.2 對照組
予藥物治療,口服地西泮片(湖南湘藥制藥有限公 司,國藥準字H43021191),每次5 mg,每晚1 次,療程同 治療組。
3 治療效果
3.1 觀察指標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分別于治療前、治 療 3 個療程后對兩組患者進行 PSQI 評分,該表由 19 個自評問題和 5 個他評問題組成,僅對 19 個自評問題 構成的 7 個因子(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 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計分,每個 因子按0~3分等級計分,累積各因子得分為PSQI的總 分,總分范圍為 0~21 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 差。
3.2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結合治療后 PSQI 評分減分率進行療效評定。 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 分]×100%。
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 沛,伴隨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減分率≥75%。
顯效:睡眠明顯改善,伴隨主要臨床癥狀大部分消 失,減分率≥50%,且<75%。
有效:睡眠時間延長,伴隨主要臨床癥狀有改善, 減分率≥25%,且<50%。
無效:睡眠無改善,伴隨癥狀無明顯改善,減分率 <25%。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7.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 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 對 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 方檢驗或秩和檢驗。 以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兩組治療前后 PSQI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 PSQ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治療后各因子評分及 PSQI 總分均明顯下降( P <0.01);治療組治療后各因 子評分及 PSQI 總分均低于對照組( P <0.01, P < 0.05)。 結果提示,治療組 PSQI 各因子評分及總分的改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 x ± s ,分) PSQI 評分
治療組(40例) 對照組(40例)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睡眠質量 2.26±0.51 0.73±0.24 1)3) 2.31±0.47 1.02±0.33 1)
入睡時間 2.49±0.45 1.17±0.56 1)2) 2.45±0.47 1.31±0.62 1)
睡眠時間 2.49±0.48 0.76±0.23 1)3) 2.52±0.45 1.11±0.28 1)
睡眠效率 2.07±0.41 0.69±0.15 1)3) 2.02±0.43 0.93±0.28 1)
睡眠障礙 2.33±0.29 0.72±0.24 1)3) 2.29±0.32 0.96±0.31 1)
催眠藥物 1.81±0.33 0.32±0.11 1)3) 1.77±0.35 0.99±0.25 1)
日間功能 2.58±0.57 1.09±0.36 1)3) 2.56±0.58 1.79±0.53 1)
PSQI 總分 15.88±3.29 6.32±0.95 1)3) 15.67±3.36 8.27±1.19 1)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1) P <0.01;與對照組比較 2) P <0.05, 3) P <0.01
3.4.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經秩和檢驗,治療組總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 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詳見表 3。
表 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組別 例數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愈顯率/% 總有效率/%
治療組 40 10(25.0) 15(37.5) 10(25.0) 5(12.5) 62.5 87.5
對照組 40 3(7.5) 8(20.0) 14(35.0) 15(37.5) 27.5 62.5
4 討論
頑固性失眠癥是困擾現(xiàn)代人群生活質量的重要心 理生理疾病 [3-5] ?,F(xiàn)代醫(yī)學常用的苯二氮卓類、非苯二 氮卓類藥物推薦限短期使用,雖然癥狀可暫時改善,但 難以治愈,且長期使用增加了藥物的依賴性及耐藥性, 難以被患者完全認可和接受。中醫(yī)通過平衡臟腑陰陽 治療頑固性失眠癥,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6-7] ,尤其中醫(yī)推 拿療法治療失眠安全、 有效、 無副反應,備受人們的歡 迎 [8-10] 。
中醫(yī)學認為,失眠癥屬于“不寐” “不得臥” “目不 瞑” 等范疇。 失眠病位主要在心,與其他四臟也密切相 關 [11-12] 。 《素問·宣明五氣》:“心藏神,肺藏魄,肝藏 魂,脾藏意,腎藏志。 ” 精神情志活動本由五臟精氣化生, 五臟功能失調導致精神情志失常,繼而導致失眠的發(fā) 生。 失眠病機總屬陽盛陰衰,陽不入陰,陰陽氣血失調。 筆者認為,振腹法通過調暢氣血,氣血生化有源,舒筋 活絡,平衡臟腑,使心神得養(yǎng),達到治療目的。 眾所周知, 腹部有太陰、少陰、厥陰、陽明、任、沖等經脈通過, 振腹法在腹部通過作用于腹部的任脈及諸經,對全身 氣血的生成和通達起了非常重要的良性調整作用,振 腹能理氣和中、調理腸胃、補益氣血、調整陰陽、安 神定志而除不寐 [13-14] 。 任脈與失眠關系密切,任脈循行 交會于腦,與腦聯(lián)系 [15-16] ;刺激任脈可補陰之不足,協(xié) 調陰陽,使陰陽交泰;任脈與五臟所屬經脈直接或間接 都有所交會,可統(tǒng)調五臟的功能,從任脈入手調治失眠, 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思路與方法 [17] 。 近來也有研究報道, 針灸任脈治療失眠臨床療效較為顯著 [18-19] 。 有學者認為,振腹法可刺激腹大神經,改善機體腹 部和心腦的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內分泌功能 [20-23] 。 本課題組 王德瑜教授應用振腹手法為主治療女子更年期失眠獲 得良效,推測振腹手法在低頻震動范圍內,可使內臟血 管、植物神經及內分泌功能得以調整,從而改善失 眠 [24] 。 近來研究文獻也表明,腦腸軸是胃腸調節(jié)腦功能 的樞紐,而迷走神經是將腸道信息傳至大腦的主要神 經傳導通路 [25] 。刺激迷走神經直接或間接參與睡眠的 調節(jié) [26] 。 腹部推拿具有整體調節(jié)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呈 現(xiàn)多方面、多角度特點,并不單純是機械刺激所致,可 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等途徑發(fā)揮作用。手法直接 作用于腹部,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反射性 地調節(jié)胃腸自主神經功能,興奮腸道副交感神經;調節(jié) 5 羥色胺、 去甲腎上腺素、 降鈣素基因相關肽、 P 物質、 血管活性腸肽等腦腸肽的分泌。并引起整體的繼發(fā)性 反應,從而產生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的改變,達到治療 效果 [27] 。 本研究表明,振腹法治療頑固性失眠癥通過體外 干預,整體調節(jié),可明顯降低 PSQI 評分,其總體療效較 藥物治療更為理想。 且振腹法無任何毒副反應,成本低, 操作簡便安全,患者樂于接受,值得臨床應用。
來源:上海針灸雜志 作者:唐森 林萍 王德瑜 羅湘筠 何杰 肖斌斌 劉祥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