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灸療法
骨與關節(jié)結核取穴以局部及遠隔取穴配合為主,且多用灸法。局部以灸為主,遠隔穴以針或針后加灸為主。
1.頸椎結核
【取穴】大椎,天柱,后溪,京骨。
【灸刺法1灸大椎、天柱,補后溪,京骨穴先補后灸。
2.胸椎結核
【取穴】大椎,膏肓,身柱,脾俞,足三里。
【灸刺法】灸大椎、膏肓、身柱、脾俞,補足三里。
3.腰椎結核
【取穴】命門,腎俞,志室,大椎,委中。
【灸刺法】灸命門、腎俞、志室,補大椎、委中。
4.骶椎結核
【取穴】腰俞,關元,秩邊,環(huán)跳,風市,居鼴。
【灸刺法】灸腰俞、關元,余穴皆用補法。
5.髖關節(jié)結核
【取穴】五里,陰廉,陰包,血海,承扶,陽陵泉。
灸刺法:五里穴平補平瀉,補血海、承扶、陽陵泉,陰廉、陰包二穴先補后灸。
6.膝關節(jié)結核
取穴:委中,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膝關,膝眼。
灸刺法:補委中、陰陵泉、陽陵泉,灸膝關、膝眼,足三里先補后灸。
7.肩關節(jié)結核
取穴:天髎,膈俞,曲池,合谷,肩髑,天宗,秉風。
灸刺法:灸臑俞、肩髃,補曲池、合谷,余穴皆先補后灸。
8.肘關節(jié)結核
取穴:曲池,曲澤,手三里,合谷,天井,外關。
灸刺法:灸曲池、曲澤,余穴皆用補法。
(二)隔灸療法
早期,置生姜片于患處,以艾條灸之,促其消散。膿成潰后,膿水清稀久不收斂者,可用附子餅置患處,并以艾條灸之以散寒凝。每次灸5~20分鐘,每日2次。
(三)火針療法
若膿已成熟,患處皮膚上有一點透紅,或按之有明顯應指者,則應及時用火針烙開表皮,使排膿通暢,并插五五丹藥線引流;若已成竇道者,以火針灼之,并用白降丹或千金散粘附在藥線上,插入瘡口,以化腐蝕管。
(四)藥線療法
其成膿期有低熱起伏,患處微紅,按之有波動感。切開排膿后,膿液稀薄夾雜有干酪樣敗絮組織,應用藥線引流祛腐,須沾以祛腐力較強的五五丹或七三丹,治療時間3~6月不定,待創(chuàng)口膿水純清有粘稠感,方可停用藥捻,以生肌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