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為一種皮膚突然鮮紅成片,色如涂丹,迅速蔓延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又稱為“丹熛”“天火”。由于本病發(fā)生的部位不同,而有許多名稱,如發(fā)于頭面部的叫“抱頭火丹”;發(fā)于胸腹腰胯的叫“內(nèi)丹”;發(fā)于小腿足部的叫腿“游風”,又名“流火”;新生兒丹毒稱“赤游丹”等。本病發(fā)病部位以小腿為最多見,其次為頭面部。
中醫(yī)學認為,丹毒的發(fā)生,系同素體血分有熱,外受火毒搏結(jié)而成;或系皮膚黏膜有破損,毒邪乘隙而入所致。本病初起往往伴有突然惡寒、發(fā)熱、頭痛、骨結(jié)酸楚、便秘、尿赤等全身癥狀,繼則皮膚先為小片紅斑,很快蔓延成鮮紅色一片,稍高出皮膚,境界清楚,壓之紅色減退,放手又顯紅色。嚴重者紅腫處可伴發(fā)瘀點、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皰。火毒甚者易致毒邪內(nèi)攻,癥見壯熱煩躁、神昏譫語、惡心嘔吐等,預后欠佳。
丹毒患者應臥床休息,并多飲開水。發(fā)于小腿的,可將患肢抬高30~40度。有皮膚黏膜破損時,應及時治療,以免感染毒邪。有濕腳氣者,必須徹底治療,以預防流火復發(fā)。同時應注意身體鍛煉,以提高抵抗力。
本病在中醫(yī)辨證時,又有濕熱化火(流火)、風熱化火(抱頭火丹、大頭瘟)、肝膽濕熱(內(nèi)丹)、胎熱(游火)的區(qū)別。
中藥辨證治療
方一:
藥物組成:黃連15克,黃芩12克,黃柏12克,梔子12克,蒼術(shù)15克,牛膝15克。
功能主治:具有清熱、解毒、利濕的功能。適用于濕熱化火引起的丹毒。癥見發(fā)熱惡寒,周身疼痛,局部皮膚焮紅、腫痛灼熱,境界明顯,常好發(fā)生于下肢,患側(cè)胯間臖核亦可腫痛,經(jīng)多次反復發(fā)作,可造成皮膚增厚、腫脹,即所謂“象皮腿”,苔黃膩,脈滑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及時,1日1~2劑。
方二:
藥物組成:黃連12克,黃芩12克,連翹15克,玄參15克,板藍根15g,馬勃12克,牛蒡子12克,僵蠶12克,升麻9克,柴胡9克,陳皮12克,桔梗12克,薄荷12克,甘草9克。
功能主治:具有清火解毒的功能。適用于風熱化火引起的丹毒。多發(fā)生于顏面部皮膚(開始或接近于耳,或接近于鼻),癥見焮紅灼熱,很快蔓延至正面部或頭部,皮膚光澤緊張,有時出現(xiàn)小水泡,眼瞼、耳翼、口唇腫脹,全身伴有寒戰(zhàn)高燒,頭痛、口渴、惡心、嘔吐,甚至神昏譫語,苔黃膩,脈浮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及時服,1日1~2劑。
方三:
藥物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12克,梔子12克,澤瀉15克,木通12g,車前子12克,當歸9克,生地12克,柴胡9克,生甘草9克。
功能主治:具有清利肝膽濕熱的功能。適用于肝膽濕熱引起的丹毒。一般多發(fā)生于腹部及腰部,癥見局部皮膚紅赤,灼痛、寒熱、口苦、脅痛、小便短赤,苔黃膩,脈弦滑。
用法用量:水煎及時服,1日1~2劑。
方四:
藥物組成:犀角3克,生地30克,赤芍12克,丹皮9克。
功能主治: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的功能。適用于胎熱引起的丹毒。
多為胚胎期間,母體嗜食辛辣炙煿之品,或感受毒邪而遺熱于胎兒所致,臨床特點為多生于嬰兒,發(fā)病迅速,變化快,合并癥多。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