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 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復損 害導致固有腺體的減少, 伴或不伴纖維替代、 腸腺化生 和( 或) 假幽門腺化生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 [1 ] 。屬于 中醫(yī)學 “胃痛 ” “痞滿” 等范疇 [2 ] 。由 Correa 提出來的 胃癌的發(fā)展階段“正常胃黏膜 - 淺表性胃炎 - 萎縮性 胃炎 - 腸上皮化生 - 異型增生 - 胃癌” 已得到國內(nèi)外 學者的認可 [3 ] 。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 CAG 對于降低 胃癌的發(fā)生率有著重要的意義。單兆偉教授系中華中 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名譽主任委員, 曾師承孟河醫(yī)派 著名脾胃病專家張澤生教授 20 余載, 盡得真?zhèn)鳎?后又 隨首屆國醫(yī)大師徐景藩教授臨證學習 3 載, 學驗益精。 單教授臨證 50 余年, 善于脾胃系統(tǒng)疾病的診療工作, 尤其對 CAG 的診療有獨到經(jīng)驗。筆者有幸隨師侍診, 現(xiàn)總結導師 CAG 的診療特色, 以饗同道。
1 病機特色
1. 1 脾胃虛弱為病理基礎 單教授認為, CAG 的病 理基礎在于脾胃虛弱, 正所謂“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 ( 《靈樞·五味 》 ) , “人以胃氣為本” “脾胃內(nèi)傷, 百病 由生 ” ( 《脾胃論》 ) 。脾胃虛弱多由氣虛開始, 且脾胃 氣虛貫穿于疾病整個過程中。脾胃氣虛, 水谷精微運 化不利, 氣血生化乏源, 胃絡失于榮養(yǎng), 日久遂成黏膜 萎縮之疾。且氣虛運化失司, 痰濕阻滯中焦, 郁而化 熱, 日久可損傷胃陰, 終致脾胃氣陰兩傷之證。 1. 2 濕熱、 血瘀為主要病理因素 脾胃氣虛, 運化不 利, 水濕內(nèi)停, 日久郁而化熱, 濕熱中阻。加之外感濕 熱之氣或嗜食肥甘厚味, 內(nèi)外合邪, 加重濕熱之證。正 所謂 “太陰內(nèi)傷, 濕飲停聚, 客邪再至, 內(nèi)外相引, 故病 濕熱 ” 。( 《濕熱病篇》 ) 現(xiàn)代研究認為, 幽門螺旋桿菌 ( 簡稱 Hp) 感染與慢性胃炎萎縮程度及腸化相關 [4 ] 。 單教授認為, 濕熱體質(zhì)患者更容易感染 Hp [5 ] 。濕熱之 邪纏綿難愈, 延長了 CAG 的病程 ?!皻馓摬蛔阋酝蒲?, 則血必有瘀 ” ( 《讀醫(yī)隨筆·承制生化論》 ) 。氣為血之 帥, 脾胃氣虛, 氣不行血, 瘀血內(nèi)停。濕熱阻滯中焦, 運 行不暢, 亦可引起胃絡瘀滯。故血瘀為 CAG 的又一重 要病理因素。
2 診查特色
臨證診查 CAG 時, 單教授尤重舌診, 著重觀察患 者的舌質(zhì)、 舌苔及舌下絡脈的變化 [6 ] 。誠如徐靈胎云: “舌為心之外候, 苔乃胃之明征, 察舌可占正之盛衰, 驗苔以識邪之出入” 。然對于 CAG 的診斷, 僅憑舌象, 恐難以明確, 故而舌鏡互參, 取長補短, 以綜合判斷 [7 ] 。 望舌質(zhì)可知氣血之盈虧, 舌質(zhì)淡紅表明氣血尚存; 舌質(zhì) 淡白說明氣血虧虛, 結合胃鏡可見黏膜變薄, 白象明 顯。望舌苔可明濕熱之輕重及有無陰傷, 若舌苔黃膩 表明濕熱明顯, 炎癥活動, 結合內(nèi)鏡多有黏膜充血、 糜爛, Hp 陽性; 若舌紅少苔表明陰傷較重, 結合胃鏡多見 胃黏膜干枯, 皺襞細小甚至消失。望舌下脈絡可明瘀 血情況, 舌下脈絡增粗、 青紫、 扭曲等, 瘀血較重, 胃鏡 下可見黏膜下血管顯著, 顆粒樣增生等, 部分患者活檢 可見異型增生。
3 辨證特色
單教授認為 CAG 可分為脾胃氣虛、 濕熱中阻、 瘀 血停胃、 胃陰不足 4 個常見基本證型。( 1) 脾胃氣虛 證: 癥見胃脘痞滿或隱痛, 食后脘脹明顯, 伴神疲乏力, 納食減少, 舌淡苔薄白, 脈弱。選方香砂六君子湯化 裁。( 2) 濕熱中阻證: 癥見胃脘痞滿或疼痛, 噯氣、 反 酸, 或口干口苦, 口中黏膩, 或有口臭, 舌紅, 苔黃膩, 脈 滑數(shù)。選方芩連平胃散加減。( 3) 瘀血停胃證: 癥見 胃脘刺痛或脹滿, 痛有定處, 多夜間疼痛, 舌下脈絡增 粗、 青紫、 扭曲等, 脈細澀。選方丹參飲加減。( 4) 胃 陰不足證: 癥見胃院隱痛或隱脹不適, 口干, 饑不欲食, 舌紅少苔, 或苔剝, 脈細數(shù)。選方麥門冬湯加減。同 時, 單教授認為, 分型只能代表疾病在某個階段的主要 正邪矛盾, 而臨床病情錯綜復雜, 常寒熱錯雜, 虛實夾 雜, 不可拘泥于分型。如脾胃氣虛證可貫穿于整個疾 病過程中, 濕熱中阻證常伴有脾胃氣虛或氣陰兩傷, 濕 熱與血瘀又可相兼為病, 疾病后期可出現(xiàn)氣陰兩傷、 濕 熱瘀阻的復雜證候, 故潛方用藥時當靈活配伍, 標本兼 顧。部分患者在疾病過程中可出現(xiàn)肝郁、 食滯等兼證, 又當佐以疏肝理氣、 消食化滯之法。
4 治療特色
4. 1 益氣健脾 養(yǎng)陰和胃治其本 張景岳云 : “凡欲治 病者, 必須常顧胃氣, 胃氣無損, 庶可無慮” 。單教授 深諳 “治病必求于本” (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 之 理, CAG 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氣虛, 治療時首重 益氣健脾, 太子參、 炒白術常相須而用 ?!吧w脾主運化, 其用在于健運 ” ( 《吳醫(yī)匯講》 ) , 單教授認為胃能受納 腐熟水谷, 脾能升清降濁, 游溢精氣, 則脾胃自然健 運 [8 ] 。故臨證時尤重斡旋氣機, 調(diào)理脾胃升降功能, 在 益氣健脾時適當配伍理氣運脾藥物。應用理氣藥時當 遵循葉天士 “遠剛用柔” 之旨, 常用藥如佛手、 香櫞等。 “胃為陽明之土, 非陰柔不肯協(xié)和 ” ( 《臨證指南醫(yī)案· 木乘土》 ) , 單教授認為 CAG 癌前病變出現(xiàn)胃陰虧虛 證時, 病情較深, 速難恢復, 治當緩圖 [9 ] 。養(yǎng)陰益胃貴 在柔潤, 常用藥如麥冬、 百合、 石斛等, 甘寒滋養(yǎng)胃陰, 以復胃腑和降之職, 誠如葉天士云 : “胃宜降則和者, ……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 以養(yǎng)胃陰, 則津液來復, 使 之通降而已矣 ” ( 《臨證指南醫(yī)案·脾胃》 ) 。
4. 2 清熱祛濕 活血通絡療其標 單教授認為, 濕熱 夾雜多纏綿難愈。CAG 有濕熱證者, 欲療頑疾, 必首 祛濕熱之邪 。“濕為陰邪, 非溫不化 ” ( 《溫病條辨》 ) , 濕重于熱者, 常以平胃散苦溫燥濕, 佐以茯苓、 薏苡仁 淡滲利濕, 或以石菖蒲、 佩蘭等芳香化濕。熱重于濕 者, 則以黃芩、 蒲公英、 仙鶴草、 薏苡仁、 白花蛇舌草等 清熱祛濕。單教授指出 CAG 多因久病氣血生化不足 而致瘀阻胃絡, 故治瘀重點在于養(yǎng)血活血, 代表方如陳 修園 《時方歌括》 中丹參飲。丹參為必用之品, 誠如 《婦人明理論》 云 : “一味丹參散, 功同四物湯” , 本品活 血而不傷正。常以丹參與葛根相配, 丹參苦、 平、 微寒, 專入血分, 降而行血; 葛根甘、 辛、 平, 氣輕升揚, 鼓舞胃 氣 [10 ] 。二藥同用, 則氣血同調(diào)。
4. 3 運用膏方 綜合調(diào)理提療效 秦伯未 《膏方大全》 中指出 : “膏方者, ……而所以營養(yǎng)五臟六腑之枯燥虛 弱者也, ……。 ” 單教授認為 CAG 患者多病程較長, 且 以中老年患者居多, 后期常以虛證為主, 故冬令膏方進 補是 CAG 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應用膏方的前提是 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控制, 脾胃運化功能恢復尚可, 中焦 濕熱證候不明顯。膏方用藥仍以辨證為準繩, 或益氣 清化并行, 或益氣活血兼施, 或益氣清熱活血同用, 或 氣陰雙補佐以清熱活血。在此基礎上適當加用調(diào)補腎 陰腎陽藥物, 調(diào)味之品, 便可做到治病與養(yǎng)生同行, 長 期服用, 自有防癌抗癌之效, 延年益壽之功。
4. 4 飲食調(diào)攝 怡情悅性效更佳 “蓋胃者, 匯也, 乃 沖繁要道, 為患最易” ( 《臨證指南醫(yī)案·胃脘痛》 ) , CAG 多因飲食不節(jié), 日久損傷胃腑而致。單教授認 為,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 飲食調(diào)攝亦為重要, 正所謂 “食飲有節(jié),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 終其天年” ( 《素問·上古天真論》 ) 。單教授自制一 “健康教育處方” , 發(fā)與就診患者閱讀, 并反復勸導患 者清淡飲食, 戒煙限酒。對于濕熱較重患者, 囑以薏苡 仁煮粥喝; 陰虛患者, 則囑其以西洋參、 石斛泡茶。 CAG 患者病程較長, 常有恐癌思想, 單教授從思想上 引導患者, 放下包袱, 積極診治, 定期復查。對伴有中 重度異型增生患者, 建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盡早切除病 灶, 以免延誤病情。對于情緒抑郁或性情急躁患者, 悉 心開導, 怡情悅性。常告誡患者, 欲根除此疾, 宜心胸 豁達, 怡情悅性, 不能全部仰仗藥物治療 [11 ] 。 4. 5 用藥平和 長期服用愈頑疾 單教授師承孟河醫(yī) 派, 潛方用藥講究純正和緩, 執(zhí)簡馭繁。CAG 非一兩 日可見效之疾, 故治療重在堅持, 在辨證準確的基礎 上, 堅持長期服藥, 方有遠功。因此, 處方用藥當以平 和為主, 藥味不宜過多, 以免日久損傷脾胃生生之氣。 單教授不僅醫(yī)理精悍, 對常用藥物口感亦了解于心。 選用口感好的藥物, 不僅符合“胃以喜為補” 的特點, 且能增強患者依從性, 為遠期治療打下基礎。臨證時, 單教授經(jīng)常講“王道無近功, 多服自有用” , 很多患者 堅持服藥 3 個月至半年, 癥狀大為緩解, 復查胃鏡, 沉 疴舊疾自能向愈。
來源:遼寧中醫(yī)雜志 作者:嚴湖 單兆偉 龔長志 李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