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學打開世界
“太清調(diào)氣法”是古代氣功專著《太清調(diào)氣經(jīng)》中所介紹的功法。
太清,為道教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之一,即元氣之清?!短逭{(diào)氣經(jīng)》中,強調(diào)氣功服氣當先服元氣,并分別介紹了多種調(diào)氣,練氣的方法與原則。這里選介如下:
原作成書年代及作者不詳。
【原文】
仙經(jīng)云:從半夜子時服(九九八十一),雞鳴時(八八六十四),日出時(大六三十六),食時(五五二十五),隅中(四四一十六)。夫前法是世人及舊經(jīng)相傳妄為習服,虛役歲月,徒履艱辛,功效無成,久而反損。蓋由不服元氣,不識深根。遂令久服無驗,神謝氣萎。
【釋解】
這里批判了固守時辰而服氣的方法,認為是“妄為”本書倡導隨時隨地靈活練功,即“任性自然”。并指出,服氣應(yīng)服元氣,否則即沒有抓住根本。
【原文】
夫服氣者,先以無思無慮,絕緣息念,即兀然和氣自至,因而咽之,各歸其位,無所不定。且五方各在五臟,何須思念。有念即有緣起,緣起耶心不定,心不定即氣不安,氣不安即無自然,無自然即失度,氣失度即納邪氣,納邪氣即病有所生,病有所生即百疴相注。
【釋解】
服氣以虛靜為基礎(chǔ),虛靜是培育平和元氣的土壤,使真氣自生,滿而咽下。這種出于自然的生氣狀態(tài),正是順應(yīng)了人體的需要,因而咽氣便各歸其位,調(diào)養(yǎng)五臟。那種以意念強引的方位只能導致心氣的全面失控,也是疾病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
【原文】
凡調(diào)氣者,先須依門戶。依門戶者,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常從鼻人口吐,即為順氣,口人鼻出,即為逆氣。逆氣即壅,順氣即宣,通依陰陽分理也。既知門戶逆順,陰陽分理,必須依此修行,無問行、住、坐、臥,鼻常引納,口常呵吐,引則納清,吐即出濁,濁者因五臟而出之。何為五臟有濁氣?為食五味,五味者,各一臟,每臟濁氣,皆同出于口。
【釋解】
這里闡述了口鼻呼吸法的原理,認為鼻吸口呼符合陰陽之理。除練功中采用這種呼吸方法外,最好是養(yǎng)生生活習慣,在平時,自然而然地采用這種方法。
【原文】
凡口中干苦澀,乳頹無津液,或咽喉中痛,不能吃食者,皆熱狀也。耶須大開口呵之,每呵必須依門戶出人,呵十氣二十氣,即鳴天鼓者,叩齒是也。叩齒七八下,以舌漱華池,而咽津液。黃庭經(jīng)云:漱咽靈液災(zāi)不干。此之謂也。又依喘息氣,任自然出人,調(diào)之三數(shù)下,又開口大呵、呵了又調(diào),如此消息,察熱氣退盡,即止。如何得知,喉中清水甘漿生,即熱氣退,五臟涼也。黃庭經(jīng)云: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此即甘漿清水是也。常能調(diào)察此候,五臟必無病生。如能察準此候,三焦自得通。即服氣一一有益。功無虛施。
【釋解】
對熱癥的調(diào)理力法之一,是張大口向外呵氣,之后以鼻吸氣,反復進行。
呵氣量應(yīng)適當掌握,不足效果不明顯,太過也會傷身。判斷的標準之一足喉中產(chǎn)生清水不苦,甚至有絲甜甜的感覺,并五臟有清爽感。
呵氣完,做鳴天鼓,叩齒'咽律,此為調(diào)理后的溫養(yǎng),不可忽視。
【原文】
又人初服者,皆貧其功,并欺其氣,乃將多服為功,每日或加十氣、二十氣,覺且安穩(wěn),義更加三十,五十氣,日漸增之,將為得在,不知氣未通潤,因結(jié)成病,腹內(nèi)已有病,身仍未覺,及至有微不安,仍將可在,且加一日,積以結(jié)成。
【釋解】
初練服氣的人,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貪功冒進,以多服為益,這是一個誤解。當倉身經(jīng)脈尚未完全開通之時,多服之氣積結(jié)成塞,容易造成疾病隱患,開始不易察覺,時間久了難以更治。
【原文】
夫氣須提固令為,初氣未行,未得握固,待半年或百日,覺氣通暢,手掌中汗出,耶得握固也。
【釋解】
握固式是氣功練習中常用的一種手型。這里提出了服氣時握固的時候把握,即開始練習不可握固,待氣息在體內(nèi)流轉(zhuǎn)起來,手掌中有汗洪出時,可以開始握固。
【原文】
又初服,未知節(jié)度,不免用心送下,至及已后,知氣將息次第,即息絕念,但無思任意咽,即各依分位,更不要以手摩心送。
【釋解】
開始練習服氣時,要使咽下氣送至丹田,往往是以意相送,并用手摩走下導引氣。待練習一段時間后,氣路已形成,便要無意無思,這時,每--咽氣,便依各臟腑所需,灌溉下潤。
武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