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四祖道信大醫(yī)禪師

四祖道信大師,生于陳國太建十二年(隋朝開皇前一年,公元五八○年),師俗姓司馬,世居河內,后遷徙至蘄州廣濟縣。在魏晉南北朝歷史里,隨著政變復雜,王朝更迭,地域分合,世態(tài)紛亂無常,道信大師,就是在這樣的時代里成長。

    雖說南朝佛教發(fā)展隆盛,據(jù)史書上記載:陳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萬二千人,文武百官及文人學士,大都崇信佛教。但是當時許多道場景象式微,僧團規(guī)矩蕩然無存,僧眾們奔波忙碌也僅是為求三餐溫飽,說不上了脫生死的修行,更談不上弘法利生的度眾愿行。

    道信大師,自幼欣慕佛法的道理,生而超異常人,對佛法信解表現(xiàn),更是猶如宿世熏習。初出家修行之際,并未有善知識引導,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中,卻保持著潔身自愛的行誼,密懷齋檢,莊嚴戒行,清凈的行者風范,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誰縛汝

     隋開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道信大師年僅十四歲,來到舒州皖公山禮拜三祖僧璨大師,

說道:「愿和尚慈悲,教授解脫的法門。」
三祖說道:「什么綁縛了你?」
道信回答:「沒有人綁縛我。」
三祖說道:「那么何必更求解脫呢?」

   

在三祖幾句話的啟發(fā)下,道信大師豁然大悟,從此隨侍三祖左右,嗣承三祖道風,收攝心念專注修行,脅不至席六十年。三祖屢次加以勘驗,知道道信大師的根器因緣已成熟,便傳付他衣缽,說偈道:「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并說道,“昔可大師付吾法,后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乎(當年慧可大師傳法給我之后,尋即前往鄴都,行游教化,時間長達三十年,一直到入滅。如今,我已經找到了你這個繼承祖業(yè)的人,為什么不去廣行教化而要滯留在這里呢)?于是,僧璨大師便離開了皖公山,準備南下羅浮山弘法。道信禪師當然非常希望能隨師前往,繼續(xù)侍奉祖師,但是沒有得到祖師的同意。祖師告訴他:“汝住,當大弘益(你就住在這里,不要跟我走了,將來要大弘佛法)?!?/span> 從此以后道信大師,接引群品,廣開禪門,是為禪宗四祖。
  當時隋朝,出家為僧有一定的制度,按國家規(guī)定,必須先經國家定期舉行考選,由僧眾選舉人員考核,通過方可剃度出家,再由國家分配到一定的寺院修行,這才是真正入了「僧籍」。
道信大師初入僧門,正值國家兵荒馬亂,人民流離失所,因緣際會下并沒有得到國家剃度之允許,未能有一個合法的身份。但是要大行弘化,合法的身份是必要的方便,才能與世同存,化樂有情。所以參與考試,于吉州受戒,依國家分配,住于吉州。

吉州解困

     隋大業(yè)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大師領眾至吉州,適逢群盜圍城,歷經七旬而未能解除,

城內泉井干涸,兵糧已經盡絕,大眾皆感到憂懼,四祖便教導大眾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此時城中群眾人人一心,意志堅誠持誦。城外的盜賊這時遙望城中,看到城上仿佛有神兵守護,心生畏懼,互相告誡說:「城當中一定有異人,我們不可以冒然進攻!」便解圍而去。 后來因為戰(zhàn)爭而流行瘟疫,四祖又帶領大家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感得六月天降大雪解除疫情。

    隋末天下大亂,道信禪師應道俗信眾的邀請,離開了吉州,來到江州(九江),住在廬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又應蘄州道俗信眾的邀請,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黃梅縣西的雙峰山(又稱破頭山)造寺駐錫傳禪。后稱四祖寺。 

駐錫破頭山

   

從釋迦牟尼佛創(chuàng)教到達摩東來,再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無不是繼承印度僧侶“托缽乞食”、“隨緣而住”、“不事勞作”的陳舊傳統(tǒng),這種居無定所、衣食無著修行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不適應中國的社會。

 

安居弘法    戒與禪合

   耕衣博飯    農禪并重   

 

創(chuàng)建禪宗第一個道場

    道信禪師憑借自己的膽識和智慧,甚至不怕違犯佛門戒律,建寺定居,過起一邊習禪,一邊農耕、自給自足的禪修生活,這種全新的修行方式,在中國的禪宗史上是一個破天荒的創(chuàng)舉。開創(chuàng)了農禪并重的先河。

    道信禪師作為一代祖師,他的慈悲濟世、弘法利生是多方面的。1300年前的中國醫(yī)學落后,人民缺醫(yī)少藥,有病往往靠巫婆神漢,得不到很好的治療。鑒于此,道信除研究經教,修禪勞作之外,多方采集傳統(tǒng)中草藥,為人治病。為了準確地識別草藥的藥性和用途,他冒生命危險,親自品嘗,他在雙峰山30多年中,收集了大量的草藥標本,并匯集整理了一部《草本集成》的醫(yī)書(可惜現(xiàn)已失傳)。這樣不但解決了寺院僧人生病就醫(yī)的難題,而且也治好了群眾的諸多疑難病癥。在春瘟蔓延以及疥瘡流行的時候,祖師教鄉(xiāng)民冬種芥菜,春吃芥菜以防春瘟,又用芥菜汁涂身以治療疥瘡。黃梅四鄉(xiāng)競相效仿。并以此法治好了唐太宗的疥瘡。因此三月三道信禪師生日形成吃菜耙的習俗。

《楞伽》與《般若》合

念佛與成佛合

    道信禪師,以“《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及“《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和“《金剛經》度空”,融合而制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提倡“一行三昧”乃“念佛三昧”,“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的念佛禪。詳細請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道信禪師駐錫破頭山期間,為完成禪宗初祖達摩以《楞伽經》印心,到五祖弘忍以《金剛經》印心的轉變做了樞紐性的工作。同時為五祖開創(chuàng)東山法門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也為百丈懷海禪師清規(guī)戒律、農禪并重的禪宗生活方式提供了先例 。

    在這里道信禪師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場興盛,法音遠布,“諸州學道,無遠不至”,所以當時天下學禪者均以雙峰為歸。 門徒最盛時多達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為著名。蘄州刺史崔義玄,聞道信禪師之名亦前來瞻禮。

非常姓

     道信禪師駐錫四祖寺期間,有位栽松道人曾經問道于四祖道信:“法道可得聞乎(您宣揚的禪

法,我能夠聽聞嗎)?”四祖回答說:“汝已老,脫(倘或)有聞,其能廣化邪?倘若再來,吾尚可遲(等待)汝?!?/span>

    栽松道人聽了,接著問到:那我要怎么才能再來呢?道信禪師說:“逢港則止,遇周即住”。栽松道人當即離開了四祖,去找地名中有港的地方,有天他來到灈港,到了河邊碰見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問訊道:“請問這附近有沒有姓周的人家?”,少女說他們家就姓周。于是他就問:

“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說:“我有父兄,可往求之?!痹运傻廊苏f:“諾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鄙倥犃耍c了點頭,于是栽松道人轉身回雙峰山下入滅。 右圖為他入滅之入滅舍利塔。栽松道人的舍利塔是一個無縫塔,外邊是一個石亭保護著的??赡苓@也是最早的無縫塔并不為外人所知吧,要不也不會有后來肅宗皇帝和忠國師的無縫塔公案。 

    原來,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兒,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從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懷孕了。在那個時代,少女未婚懷孕是一件傷風敗俗的可恥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對她極為厭惡,并把她趕出家門。這樣一來,少女便沒有了歸宿,生活無依無靠,只好過著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給人當傭人,紡線織布,晚上則隨便找一家店鋪的屋檐底下過一宿。這樣過了幾個月,她終于生下了那個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覺得非常穢氣,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進了一條臟水溝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時候,大吃一驚,發(fā)現(xiàn)小孩卻正向水溝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鮮嫩明好,底氣好象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懷里。她暗下決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這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就這樣,她帶著孩子,沿村行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村里的人都稱這孩子為“無姓兒”。

    轉眼間這孩子便長到了七歲。有一天,周氏帶著孩子乞討,在路上遇見了一位出家人。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禪師。四祖仔細地端詳了一下這個孩子。發(fā)現(xiàn)這孩子骨相奇特,感嘆道:“這不是個平常的孩子。細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種,雖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圓滿,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會大作佛事,能夠繼承佛法慧命,堪當眾生的依處?!?o:p>

于是師問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br>師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師曰:「汝無姓邪?」
答曰:「性空,故無?!?/span>

    四祖聽了,暗自高興,知道這孩子是個法器,于是命侍者來到孩子的母親身邊,請求她答應讓這個孩子出家。孩子的母親想起這孩子的身世以及發(fā)生在他上的許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緣,于是痛快地答應了四祖的請求,把孩子舍給四祖作弟子。

    四祖遂給他起了法號“弘忍”。弘忍禪師出家后,便住在雙峰山,奉事四祖。弘忍禪師性格內向,少言寡語,寬忍柔和。同學經常欺負他,他也不爭辯,泰然處之。《楞伽師資記》中講,他“住度弘愍,懷抱貞純。緘口于是非之場,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養(yǎng),法侶資其足焉。調心唯務渾儀,師獨明其觀照。四儀(行住坐臥)皆是道場,三業(yè)(身口意)咸為佛事。蓋靜亂之無二,乃語默之恒一?!币馑际钦f他心量寬宏,慈悲仁愍,純潔無暇,不談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臥,起心動念,無時無處不處在覺照當中,而且經常干苦活重活兒,甘為大眾服務?!秱鞣▽氂洝氛f他“晝則混跡驅使,夜則坐攝至曉,未嘗懈倦,精至累年”,白天混跡于大眾中,干各種雜活兒,晚上則攝心打坐,通宵達旦,精進修行,經年累月,不曾懈怠。

    弘忍禪師的人品、精進和悟性,使他漸漸地成為同道們的學習楷模。道信禪師尚在人世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親近弘忍禪師,所謂“四方請益”,“月逾千計”。這一點令四祖非常高興。于是,四祖經常給他開示頓悟之旨,不斷地隨機鉗錘,使他的道行很快地進入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終于有一天,因緣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傳付了弘忍禪師。弘忍禪師也就成了中土禪宗的五祖。付法的時候,四祖說了一首偈語: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span>

橫出一枝佛法

     道信禪師駐錫四祖寺期間,一日告眾曰:

「吾武德中游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云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
眾皆默然。
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橫出一枝佛法否?」
師曰:「善?!?/span> 

    牛頭山法融禪師,潤州延陵人,姓文。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嘆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發(fā)。后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

  

唐貞觀中,師遙觀牛頭山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便去至牛頭山幽棲寺。見數(shù)百僧并無道氣,乃顧問僧曰:“寺中有多少住持?其中有道人不?”僧曰:“禪和大相輕。夫出家者阿那個不是道人?”四祖曰:“何者是道人?”僧無對。乃云:“山上有懶融,身著一布裘,見僧不解合掌。此是異人也,禪師自往看。”四祖乃往庵前,過來過去,謂曰:“善男子莫入甚深三昧?!比谀碎_眼。四祖曰:“汝學為有求為無求耶?”融曰:“我依《法華經》開示悟入,某甲為修道。”四祖曰:“開者開何人?悟者悟何物?”融無對。四祖曰:“西天二十八祖?zhèn)鞣鹦挠 __摩大師至此土,相承有四祖。汝還知不?”融瞥聞此語,乃曰:“融每常望雙峰山頂禮,恨未得親往面謁?!彼淖嬖唬骸坝R四祖,即吾身是。”融便起接足禮曰:“師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庇衷唬骸皠e更有住處不?”融以手指于庵后曰:“更有庵在?!彼煲淖娴解炙?。師遂見虎狼繞庵,麋鹿縱橫四畔。

師乃舉兩手作怖勢。
融曰:「猶有這個在?!?br>師曰:「這個是甚么?」
融無語。少選,師卻于融宴坐石上書一佛字,融睹之竦然。
師曰:「猶有這個在?!?/span>

    融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師曰: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鞓窡o憂,故名為佛。 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師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谷谠唬骸讣炔辉S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師曰: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于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祖付法訖,遂返雙峰終老。

    金陵牛頭山的法融禪師,以山中僧侶乏糧,下山募化。常州是禪師故鄉(xiāng),因筑室十余間,以為募化時落腳之所,這就是天寧寺的肇始?,F(xiàn)在建有佛教最高塔,153.79米高的天寧寶塔 。

天寧寺

     禪宗在五祖、六祖身后就以「頓悟成佛」為修身之道,以致有「呵佛罵祖」、

「佛頭著糞」之舉。但天寧寺的和尚一直堅守底線,于溫文中見佛性。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常州和尚在禪學上的修為高深。

    據(jù)說乾隆下江南到常州天寧寺,見蕭寺深深,氣度不凡,便想考考和尚們在禪學上的修為,信手向一個和尚布施了一個雞蛋。雞蛋這東西,說葷是素;說素是葷。吃還是不吃。成了一個難題。正當乾隆想看笑話時,和尚一口將雞蛋吃了,在乾隆目瞪口呆之時,信口吟出一偈:「皇上賜我一顆桃,既無骨來也無毛。老僧送你西天去,免得人間挨一刀?!惯@是正宗的禪偈,乾隆與和尚在相視一笑中體會了頓悟之意。 

 

得果之人 

 

    四祖及其六大神足,

    不僅神州禪門法運之所系,

    新羅法朗實海東禪道奠基人。 

 

 

 

 

◎ 其忍禪師,

     承信禪師后,

     法妙人尊,

     時稱東山法門。 

 

 

 

            牛頭法融,

     則悟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之旨。
       
 

 

 ◎  新羅法朗,

            秉法東歸,開海東禪道。 

 

 

 

 

 

 

◎ 荊州法顯受

            “出要之方,降心之術。 

 

 

 

 

 

 

常州善伏

              入道安心之法。

 

 

 

 

 

 

           南陽玄爽

             “亟發(fā)幽微,唯存攝念,

              長坐不臥,系念在前 

 

 

 

 

三召不赴

 

    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禪師的道味,想一睹禪師的風彩,于是詔令祖師赴京。但是,祖師以年邁多疾為由,上表婉言謝絕了。這樣前后反復了三次。第四次下詔的時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說:“如果不起,即取首來”(這次他如果再不來,就提他的首級來見聯(lián))。使者來到山門宣讀了圣旨,祖師居然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者非常驚異,不敢動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報告了實情。太宗皇帝聽了,對祖師愈加欽慕,并賜以珍繒,以遂其志。

 

 

禪宗第一個留下肉身的人

(此圖為六祖慧能之真身)

    禪宗自達摩初祖來唐后,四祖道信禪師是禪宗第一個留下肉身的人。初祖達摩五次被人下毒沒有害死,后來只履西歸。二祖慧可被人殺害,斷頭無血,唯白乳涌高數(shù)尺。三祖僧璨合掌立化,葬山谷寺(三祖寺)后。四祖坐化于毗盧塔內,肉身不壞。四百多年后自焚。五祖、六祖都有留下肉身。

 

 

“慈云塔”

   

道信禪師于永徽二年(651),祖命弟子造塔于寺之西嶺。同年古歷閏九月初四,自入塔中,垂誡門人,言訖而寂,世壽七十有二。第二年,塔門自開,肉身不朽,眾迎真身回寺供奉。代宗敕謚“大醫(yī)禪師”,塔曰“慈云”。    

    明正德十四年,四祖真身舉手至頂,吐火自焚,得無數(shù)舍利,殿亦同灰。道信禪師著《菩薩戒本》一卷以傳戒法;又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教人修習一行三昧以明心地。 《菩薩戒本》和《草本集成》現(xiàn)已失傳。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唐朝蘄州雙峰山道信禪師,承粲禪師后。其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與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說般若經》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得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镀召t觀經》云:一切業(yè)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懺悔。摒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xù),忽然澄寂,更無所緣念?!洞笃方洝吩疲簾o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識無形,佛無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泯然無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憶佛心謝,更不須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諸法實性實際,亦名凈土,亦名菩提金剛三昧本覺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雖無量,皆同一體,亦無能觀所觀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凈,常現(xiàn)在前,一切諸緣,不能干亂。何以故?一切諸事,皆是如來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諸結煩惱,自然除滅。于一塵中,具無量世界;無量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礙?!度A嚴經》云:有一經卷,在微塵中,見三千大千世界事。

    略舉安心,不可具盡。其中善巧,出自方寸。略為后生疑者,假為一問:如來法身若此者,何故復有相好之身?

    信曰:正以如來法性之身清凈圓滿,一切像類悉于中現(xiàn),而法性身無心起作,如玻璃鏡懸在高堂,一切像悉于中現(xiàn),鏡亦無心,能現(xiàn)種種。經云:如來現(xiàn)世說法者,眾生妄想故;今行者若修心盡凈,則知如來常不說法,是乃為具足多聞。聞者,一切相也。是以經云:眾生根有無量故,所以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名無量義。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則無相也。無相不相,名為實相,則泯然清凈是也。斯之誠言,則為證也。

    坐時當覺,識心初動,運運流注,隨其來去,皆令知之,以金剛慧責,猶如草木,無所別知,知無所知,乃名一切智。此是菩薩一相法門。

    問:何者是禪師?

    信曰:不為靜亂所惱者,即是好禪師。用心人常住于止,心則沉沒;久住于觀,心則散亂?!斗ㄈA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凈?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計心,亦不思惟,亦不觀行,亦不散亂,直任運;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獨一清凈究竟處,心自明凈?;蚩芍B看,心即得明凈,心如明鏡,或可一年,心更明凈;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凈;或可因人為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解。經道:眾生心性,比如寶珠沒水,水濁珠隱;水清珠現(xiàn)。為謗三寶,破和合僧,諸見煩惱所污,貪嗔顛倒所染,眾生不悟心性本來常清凈。故為學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別。今略出根緣不同,為人師者,善須識別?!度A嚴經》云:普賢身相,猶如虛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國。解時佛國皆亦如,即如國皆不依?!赌鶚劷洝吩疲河袩o邊身菩薩,身量如虛空。又云:有善光故,猶如夏日。又云:身無邊故,名大涅槃。又云:大般涅槃,其性廣博。故知學者有四種人:有行有解有證上上人,無行有解有證中上人,有行有解無證中下人,有行無解無證下下人也。

    問:臨時作若為觀行?

    信曰:直須任運。

    又曰:用向西方不?

    信曰: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凈,即是凈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度A嚴經》云: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須知一方無量方,無量方一方。佛為鈍根眾生,令向西方,不為利根人說也。深行菩薩入生死,化度眾生,而無愛見。若見眾生有生死,我是能度,眾生是所度,不名菩薩。度眾生如度空,何曾有來去?!督饎偨洝吩疲簻缍葻o量眾生,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所以初地菩薩初證一切空,后證得一切不空,即無分別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是空。所以菩薩修學空為證。新學之人直見空者,此是見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無有諸見也。善須解色空義。學有心者,要須心路明凈,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當為人師耳。復須內外相稱,理行不相違,決須斷絕文字語言,有為圣道,獨一凈處,自證道果也。

    或復有人,未了究竟法,為於名聞利養(yǎng),教導眾生,不識根緣利鈍,似如有異,即皆印可。極為苦哉,苦哉!大禍?;蛞娦穆匪迫缑鲀?,即便印可。此人大壞佛法,自誑誑他。用心人有如此同異,并皆是相貌也,未為得心。真得心者,自識分明,久后法眼自開,善別虛之與偽?;驈陀腥擞嬌砜諢o,心性亦滅,此是斷見人,與外道同,非佛弟子?;蛴腥擞嬓氖遣粶?,此是常見人,亦與外道同。今明佛弟子,亦不計心性是滅,常度眾生,不起愛見;常學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禪定,靜亂不二;常見眾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滅,處處現(xiàn)形;無有所聞,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又古時智敏法師訓曰:學道之法,必須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諸體用,見理明凈,了了分明無惑,然后功業(yè)可成。一解千從,一迷萬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非虛言。

    《觀無量壽經》云:諸佛法身,入一切眾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種:一者知心體,體性清凈,體與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恒寂,萬惑皆如;三者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四者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礙;五者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諸經觀法,備有多種。傅大師所說,獨舉守一不移。先當修身審觀,以身為本。又此身是四大、五陰之所合,終歸無常,不得自在。雖未壞滅,畢竟是空?!毒S摩經》云: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又常觀自身空凈如影,可見不可得。智從影中生,畢竟無處所,不動而應物,變化無有窮??罩猩?,六根亦空寂,所對六塵境,了知是蘿幻。如眼見物時,眼中無有物。如鏡照面像,了了極分明,空中現(xiàn)形影,鏡中亦無物。當知人面不來入鏡中,鏡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鏡之與面,從本以來不出不入,不去不來,即是如來之義。如此細分判,眼中與鏡中,本來??占牛R照眼照同,是故將為比。鼻舌諸根等,其義亦復然。知眼本來空,凡所見色者,須知是他色;耳聞聲時,知是他聲;鼻聞香時,知是他香;舌別味時,知是他味;意對法時,知是他法;身受觸時,知是他觸。如此觀察,知是為觀空寂。見色,知是不受;不受色,色即是空。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此是解脫門。學者得解脫,諸根例如此。復重言說,常念六根空,寂而無聞見?!哆z教經》云:是時中夜,寂然無聲。常知如來說法,以空寂為本。常念六根空寂,恒如中夜時。晝日所見聞,皆是身外事,身中??諆?。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凈眼,住意看一物,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維摩經》云:攝心是道埸,此是攝心法?!斗ㄈA經》云:從無數(shù)劫來,除睡常攝心,以此諸功德,能生諸禪定?!哆z教經》云:五根者,心為其主,制之一處,無事不辨。此是也。

    前所說五事,并是大乘正理,皆依經文所陳,非是理外妄說。此是無漏業(yè),亦是究竟義。超過聲聞地,直趣菩薩道。聞者宜修行,不須致疑惑。如人學射,初射大準,次中小準,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后箭射前箭,筈筈相拄,不令箭落。喻人習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續(xù),無暫間念,正念不斷,正念現(xiàn)前。又經云:以智慧箭,射三解脫門,筈筈相拄,勿令落地。又如鉆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又如家有如意珠,所求無不得,忽然而遺失,憶念無忘時。又如毒箭入肉,竿出鏃猶在,如此受苦痛,亦無暫忘時。念念常在心,其狀當如是。此法秘要,不得傳非其人。非是惜法不傳,但恐前人不信。陷其鎊法之罪。必須擇人,不得造次輒說。慎之慎之。法海雖無量,行之在一言。得意即忘言,一言亦不用。如此了了知,是為得佛意。

    若初學坐禪時,于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眼耳鼻舌身意及貪嗔癡,若善若惡,若怨若親,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諸法,應當觀察: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從本以來清凈解脫。不問晝夜,行住坐臥,常作此觀,即知自身猶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空谷響。若言是有,處處求之不可見;若言是無,了了恒在眼前。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從無量劫已來畢竟未曾生;從今已去,亦畢竟無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觀者,即是真實懺悔。千劫萬劫,極重惡業(yè),即自消滅;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無不得入,無生正理。

    復次,若心緣異境,覺起時,即觀起處畢竟不起。此心緣生時,不從十方來,去亦無所至。常觀攀緣,覺觀、妄識、思想、雜念、亂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無緣慮,隨分寂定,亦得隨分息諸煩惱畢,故不造新,名為解脫。看心緒煩熱,同亂昏沉,亦即且從散適,徐徐安置,令其得便,心自安凈。唯須猛利,如救頭然,不得懈怠,努力努力!

    初學坐禪看心,獨坐一處,先端身正坐,寬衣解帶,放身縱體,自按摩七八番,令腹中嗌氣出盡,即滔然得性,清虛恬靜。身心調適;能安心神,則窈窈冥冥,氣息清冷,徐徐斂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凈。觀察分明,內外空凈,即心性寂滅;如其寂滅,則圣心顯矣。性雖無形,志節(jié)恒在。然幽靈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見佛性者,永離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維摩經》云:豁然還得本心。信其然也。悟佛性者,是名菩薩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識理人,亦名達士,亦名得性人。是故經云:一句深神,歷劫不朽。

    初學者前方便也。故知修道有方便,此即圣心之所會。

    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靜,鑄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斷攀緣,窈窈冥冥,凝凈心虛,則夷泊恬平,泯然氣盡,住清凈法身,不受后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應如是。此是作法。法本無法;無法之法,始名為法。法則能作,夫無作之法,真實法也。是以經云:空無作,無愿,無相,則真解脫。以是義故,實法無作。舍身法者,即假想身根,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策。

    大師云:莊子說:天地一指,萬物一焉?!斗ň浣洝吩疲阂灰嗖粸橐?,為欲破諸數(shù)。淺智之所聞,謂一以為一。故莊子猶滯一也。老子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外雖亡想,內尚存心?!度A嚴經》云:不著不二法,以無一二故。《維摩經》云: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即是證。故知老子滯于精識也?!赌鶚劷洝吩疲阂磺斜娚蟹鹦?。容可說墻壁瓦石而非佛性,云何能說法?又,《天親論》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禪宗的淵源與發(fā)展
禪宗第一部經典《信心銘》的地位、內容、影響
指月問道 | 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
《華夏千古名人》唐朝.弘忍(453)
凈土或問
興禪護國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