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于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康 復的中草藥物,屬于中草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 伴隨著工廠的增多,食品種類的增多不斷,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工業(yè)污染、食品中各 種添加劑的加入,我國腫瘤發(fā)病率昨年升高,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如食管癌、賁門癌、 胃癌、腸癌等腫瘤,一般癌癥發(fā)現(xiàn)大都到了中晚期,迫不得已需要采取手術治療方法,手術 治療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術后常常出現(xiàn)痰多咳嗽、腹脹反酸、腹瀉便秘、食少不化,體乏 無力、憂慮失眠等的等癥狀,術后恢復期又非常漫長,不僅患者本人需要度過漫長的煎熬, 病人的家屬也的伴隨其左右照顧,家中的一切都會圍繞病人轉,家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 等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而且給家屬的也會帶來一定的勞累,花費高額的醫(yī)藥費用,特別是 一些家庭經濟困難、醫(yī)療保險少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都急切地期待病人早日康復,早日恢 復正常的家庭生活,盡早地參加工作與學習。因此,病人的術后康復是關系到家庭幸福的重 要因素之一,如何才能盡快術后康復,是使患者以及家人非常關心的事情,也是整個社會關 心的一件事情。
【發(fā)明內容】
[0003] 針對腫瘤患者術后常常出現(xiàn)痰多咳嗽、腹脹反酸、腹瀉便秘、食少不化,體乏無力、 憂慮失眠等的等癥狀,術后康復周期長、需要家屬長期伴隨左右照顧等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 種有益于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康復的中草藥物,其目的是改善消化功能,加速術后的病體康 復,增加抗病力和體質,使家庭生活盡早走上正常的軌道,使家人盡早地走上工作崗位,解 脫家境困難問題。
[0004]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有益于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康復的中草藥物,其特征在 于:所述中草藥的制備方法如下: ⑴按照以下比例分別稱取各種中草藥:黃苗、雞內金、白花蛇舌草、人參、白術、茯苓、 郁金、柴胡、當歸、酸棗仁、莪術、石見穿、菝契、黃芩、仙鶴草、澤漆、桂枝、升麻、枳殼、麥門 冬、甘草、陳皮、半夏、仙靈脾,其重量比為:100:45~60:45~60: 20~35:20~35: 20~35: 20~35: 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5-35:25-35 :12-25:12-25:12-25:12-25; (2)其制作工藝為:粉碎或碾碎后的上述中草藥中加入水的重量為中草藥總重量的4-1 〇倍水,浸泡15~30分鐘,煎沸1小時,利用250~300目濾網過濾藥液,過濾后降溫待用; 方法(1)中所述中草藥黃芪、雞內金、白花蛇舌草、人參、白術、茯苓、郁金、柴胡、當歸、 酸棗仁、莪術、石見穿、菝契、黃芩、仙鶴草、澤漆、桂枝、升麻、枳殼、麥門冬、甘草、陳皮、半 夏、仙靈脾之間的重量比為:100:45~55:45~55: 28~35:28~35: 28~35: 28~35: 28~35: 28~35: 28-35:28-35:28-35:28-35:28-35:28-35:28-35:28-35:28-35:25-32:25-32:15-25:15-25 :15~25:15~25,所述方法(2)制作工藝中,粉碎或碾碎后的上述中草藥中加入水的重量為中 草藥總重量的5-8倍水,浸泡20~30分鐘,煎沸1小時。
[0005] 本發(fā)明具有的有益效果為:可改善消腫瘤患者術后消化功能,加速術后的病體康 復,增強抗病力和體質,特別對增強放化、療病人的抗病力和體,增加放化療效果和機體抗 腫瘤能力,減少放化療副作用,消除防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具有明顯的效果,本藥物能夠縮短 病人體質恢復時間,促進病人的消化能力,增大病人進食量,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具體實施方式】
[0006] 本發(fā)明是一種有益于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康復的中草藥物,本發(fā)明是使用了一些促 進消化,提高病人抗癌藥物,能夠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加快病人的體質恢復的藥物,對一 些晚期患者而言可提高抗病能力,延長生存時間。
[0007] 在本藥物中,具體各種藥物針對腫瘤患者具有的作用如下: 黃芪:抗腫瘤,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脫毒排膿;黃芪能顯著增加血液中的白 細胞總數(shù),促進中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殺菌能力,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和抗 疲勞; 雞內金:雞內金有抑制腫瘤細胞的作用,口服本品后,胃液分泌量、酸度和消化能力均 提高,胃運動加強,排空率加快,催泌作用甚至強于肉粉,該藥經消化吸收后進入血液內,通 過體液因素而興奮胃壁的神經肌肉裝置; 白花蛇舌草: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粒細胞型、單核細胞型以及慢性粒細胞型的腫瘤細胞 有較強抑制作用,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對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 菌、肺炎球菌、痢疾桿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人參:補氣固脫,健脾益肺,寧心益智,養(yǎng)血生津的功效,主治大病、久病、失血、脫液所 致元氣欲脫,神疲脈微,脾氣不足之食少倦怠,嘔吐泄瀉,肺氣虛弱之氣短喘促,咳嗽無力等 心氣虛衰之失眠多夢,驚悸健忘,體虛多汗;津虧之口渴,消渴、血虛之萎黃,眩暈;腎虛陽 萎,尿頻,氣虛外感; 白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對脾胃虛弱,特別是對因脾虛水停 所致的痰飲、水腫,為痰飲水腫的良藥; 茯苓:具有抗腫瘤作用,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特別是對對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 體倦乏力、腹瀉的氣虛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氣的作用,而且藥性平和; 郁金:行氣活血、疏肝利膽、化瘀解郁; 柴胡:解熱、疏肝解郁、升提中氣;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酒當歸活血通經; 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益陰斂汗,用于肝血不足,虛煩不眠,體虛多汗,津傷口渴,主治心臟 虧虛,神志不守,恐怖驚惕,常多恍惚,易于健忘,睡臥不寧,夢涉危險,一切心疾; 莪術:可增強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從而誘發(fā)和促進抗體對腫瘤的免疫排斥反應,莪術的 活血化瘀功效,能使處于血流高凝狀態(tài)的癌癥病人,癌灶內及其周圍具有的大量纖維蛋白 沉積所形成的纖維蛋白網絡,阻止了藥物和免疫細胞的進入; 石見穿: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臨床上主要用來治療各種特異性 和非特異性感染,如淋巴結核、肝炎及乳腺炎、臃腫瘡毒等; 菝契:祛風利濕、解毒消腫、治療外科急性感染和食道癌; 黃芩: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 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黃芩的臨床應用抗菌比黃連 還好,而且不產生抗藥性。
[0008] 仙鶴草:收斂止血,解毒療瘡,殺蟲,澀汗,止咳,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血痢、瘧疾、消渴病多汗、傷力咳嗽等癥,外治滴蟲性陰道炎、癤瘡癰腫、痔瘡等癥; 澤漆:用于大腹水腫,四肢面目浮腫。該品苦寒泄降,有較強的利尿消腫作用,用于痰飲 喘咳。該品辛宣苦降,故有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桂枝:有解表散寒、溫通經脈、通陽化氣等功效,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 閉痛經,癥瘕結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升麻:升麻用于熱毒斑疹、牙齦浮爛惡臭、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瘍等癥。本品清熱解 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齦浮爛、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臨床常與石膏、黃連等配伍;對熱病高 熱、身發(fā)斑疹以及瘡瘍腫痛; 枳殼:主治胸隔痞滿、脅肋脹痛、食積不化、脘腹脹滿、下痢后重、脫肛、子宮脫垂; 麥門冬: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用于肺燥干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 目民,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白喉,養(yǎng)陰生津,潤肺止咳:用于肺胃陰虛之津少口渴、干咳咯 血; 甘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 毒,調和百藥。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仙靈脾:補腎壯陽、祛風除濕、強筋鍵骨的功效,仙靈脾治目昏生翳; 實施例1 本中草藥物中以黃芪為100按比例進行多種中草藥的制備方法,其中黃芪的重量為 30g,在一定范圍內稱取其他中草藥,利用專用的中藥粉碎機或碾壓設備將上述中草藥粉碎 或碾碎,并將粉碎或碾碎后的上述中草藥中加入水的重量為中草藥總重量的4-10倍水,浸 泡15~30分鐘,煎服沸1小時,然后再利用250~300目濾網過濾藥液,降溫到30~50°C后讓患者 服用,進行臨床試驗。
[0009] 其實驗結果如表中"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康復藥試驗結果一" 一欄中顯示其中可以 看出,配比1到配比6中的多種中草藥在如下范圍內時,效果都好,但在超過上述范圍的配比 7中效果不明顯。
[0010] 本次試驗中得到好的效果的重要范圍如下: 黃芪、雞內金、白花蛇舌草、人參、白術、茯苓、郁金、柴胡、當歸、酸棗仁、莪術、石見穿、 菝契、黃芩、仙鶴草、澤漆、桂枝、升麻、枳殼、麥門冬、甘草、陳皮、半夏、仙靈脾,其重量比為: 100:45-60:45-60: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 20~35:20~35:20~35:20~35:20~35:25~35:25~35:12~25:12~25:12~25:12~25。
[0011] 實施例2 本中草藥物中以黃芪為100按比例進行多種中草藥的制備,其中黃芪的重量為30g,在 一定范圍內稱取其他中草藥,利用專用的中藥粉碎機或碾壓設備將上述中草藥粉碎或碾 碎,并將粉碎或碾碎后的上述中草藥中加入水的重量為中草藥總重量的5-8倍水,浸泡15~ 30分鐘,煎沸1小時,然后再利用250~300目濾網過濾藥液,降溫到30~50°C后讓患者服用,進 行臨床試驗。
[0012] 從上述"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康復藥試驗結果二"試驗結果可以看出,按照如下配比 1到配比6的比例配制的中藥,服用后效果都很好,其比例再述的配比范圍內,而且得到了比 "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康復藥試驗結果一"更好地效果良好。但在超過上述范圍的配比7中效 果不明顯。
[0013] 本次試驗結果好的比例范圍如下: 黃芪、雞內金、白花蛇舌草、人參、白術、茯苓、郁金、柴胡、當歸、酸棗仁、莪術、石見穿、 菝契、黃芩、仙鶴草、澤漆、桂枝、升麻、枳殼、麥門冬、甘草、陳皮、半夏、仙靈脾,其重量比為: 100:45-55:45-55:28-35:28-35:28-35:28-35:28-35:28-35:28-35:28-35:28-35:28-35: 28~35:28~35:28~35:28~35:28~35:25~32:25~32:15~25:15~25:15~25:15~25。
[0014]臨床試驗報告 2011年6月-2015.6月間,治療食管癌術后病人45例,有效38例,有效率84%。賁門癌術后 病人37例,有效31例,有效率84%。胃癌術后病人24例,有效18例,有效率75%。
[0015] 用法及用量、療程和服用次數(shù) 成人:溫開水沖服每次10-20g,每日2次,連續(xù)用1-3月。兒童患者減半。
[0016] 利用本藥物可改善消化功能,加速術后的病體康復,增加抗病力和體質,提高身體 的免疫能力,特別是對放化、療病人,可增加放化療效果和機體抗腫瘤能力,減少放化療副 作用,消除防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具有明顯的效果,并且能夠縮短病人體質恢復時間,促進病 人的消化能力,增大病人進食量,,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通過利用本藥物,可縮短病 人的住院時間,盡快出院,在家中進行恢復,同時也能夠給患者家屬騰出大量的時間,用于 工作和其他方面,服用本藥物,能夠縮短住院治療時間,為患者節(jié)約治療費用,減輕患者的 家庭經濟負擔,能使患者盡早康復。
【主權項】
1. 一種有益于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康復的中草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草藥的制備方 法如下: (1) 按照以下比例分別稱取各種中草藥:黃芪、雞內金、白花蛇舌草、人參、白術、茯苓、 郁金、柴胡、當歸、酸棗仁、莪術、石見穿、菝契、黃芩、仙鶴草、澤漆、桂枝、升麻、枳殼、麥門 冬、甘草、陳皮、半夏、仙靈脾,其重量比為:100:45~60:45~60: 20~35:20~35: 20~35: 20~35: 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5-35:25-35 :12-25:12-25:12-25:12-25; (2) 其制作工藝為:粉碎或碾碎后的上述中草藥中加入水的重量為中草藥總重量的4-1 〇倍水,浸泡15~30分鐘,煎沸1小時,利用250~300目濾網過濾藥液,過濾后降溫待用。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有益于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康復的中草藥物,其特征在于: 方法(1)所述中草藥黃芪、雞內金、白花蛇舌草、人參、白術、茯苓、郁金、柴胡、當歸、酸棗仁、 莪術、石見穿、菝契、黃芩、仙鶴草、澤漆、桂枝、升麻、枳殼、麥門冬、甘草、陳皮、半夏、仙靈脾 之間的重量比為:100:45~55:45~55: 28~35:28~35: 28~35: 28~35: 28~35:28~35: 28~35: 28~ 35:28-35:28-35:28-35:28-35:28-35:28-35:28-35:25-32:25-32:15-25:15-25:15-25:15 ~25〇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有益于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康復的中草藥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2)制作工藝中,粉碎或碾碎后的上述中草藥中加入水的重量為中草藥總重量的 5-8倍水,浸泡20~30分鐘,煎沸1小時。
【專利摘要】一種加速上消化道腫瘤術后康復的中草藥物,屬于中草藥領域,本中草藥物中以黃芪為100的比例最高值進行制備:黃芪、雞內金、白花蛇舌草、人參、白術、茯苓、郁金、柴胡、當歸、酸棗仁、莪術、石見穿、菝契、黃芩、仙鶴草、澤漆、桂枝、升麻、枳殼、麥門冬、甘草、陳皮、半夏、仙靈脾,其重量比為:100∶45~60∶45~60∶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0~35∶25~35∶25~35∶12~25∶12~25∶12~25∶12~25,改善消化功能,加速術后的病體康復,增加抗病力和體質,特別對放化、療病人,可增加放化療效果和機體抗腫瘤能力,減少放化療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