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義庭
忻州古城在我年幼時,城墻還是完完整整的,一座西高東低的臥牛古城。雖經(jīng)千百年來風(fēng)雨洗禮,但仍不失雄偉與壯觀。從外圍遠看,最高處被譽為臥牛牛角的八角亭與六角亭還清晰可見。南門城樓是包磚的,外形酷似大前門。四座城門都有甕城。北城門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二十四年三層古樓。牌匾為“晉北鎖鈅”四字高懸樓上。
樓身坐落在三丈陸尺高的城墻之上,更顯其巍峨高大,雄偉壯觀。城墻巍巍聳立,洞頂弧園,底闊丈余。出北門進入甕城,再從甕城西方向出北門,
北門外有護城河和吊橋。這都是冷兵器時代為防戰(zhàn)亂,城池外又一道防護保險。甕城解放后五幾年拆的。
我對甕城多少有個印象。這次忻州恢復(fù)古城墻后,并沒有將北城樓甕城恢復(fù)如初。年青人都不知道北城門最初還有甕城,忻州人稱甕圈。忻州城池的第二次展修是名萬歷26年完成的。但甕圈是二百多年后的同治年間修是有記載的。而且小時還聽爺爺給我講修甕城留于后世的傳說,現(xiàn)將爺爺當(dāng)年告許我的,以講故事形式分享如下;
忻州知州戈濟榮,忻州人稱其戈不留,當(dāng)時有句民謠叫,'戈不留、戈不留,殘害黎民把城修″。戈濟榮 字戈源,生卒年不詳。直隸景州(今河北景縣)人,道光庚子科舉人。同治四年任忻州知州,據(jù)說他在任上非常敬業(yè)。同治八年(1869),戈知州在任期間正逢太平天國在與清朝兵戈天下的戰(zhàn)亂期,忻州為備戰(zhàn)在原城基礎(chǔ)上又修筑甕城,增加城池堅固。修城既費銀兩又得付出大量勞力。修城期他本人廢寑忘食,費盡心機。老百姓又出錢又出力,引得怨聲載道。百姓的不滿、以兒歌傳唱,又給戈知州起外號叫戈不留。等完工后,他看到新修城池,成就感由然而生,非常喜悅。一日讓母坐轎繞城一圈,讓其母看看新修的忻州城池有多美。九里十八步繞城一圈后,其母說:“城池堅固,雄偉壯觀,不枉我兒辛苦一場”?!翱擅乐胁蛔愠菈ι暇筒钏膫€大鐵環(huán)安在城墻之上”。戈說;安環(huán)何用?母說:“你這么辛苦,又勞民傷財,離任后,可讓人抬回家中每日欣賞”。
《忻州直隸州志.光緒版》是這樣記載戈知州的“戈濟榮,同治四年任,修葺城垣、衙署,平治街道?;I增書院膏火獎賞,加課詩賦,以示鼓勵。在任最久,有足稱焉?!?/span>
同治九年戈濟榮知州城門告示
這是我小時候爺爺講給我的故事。
現(xiàn)如今站立在這雄偉壯觀的城墻之上,遙想古人們歷朝歷代從初建到擴建維護,再加上現(xiàn)在恢復(fù)古城的新修與復(fù)修,才使得古城留存于今。大清年間沒有機械作業(yè),修城確實不易,勞民傷財,引來民怨。才留下這是非曲折的故事,如果沒有這些擔(dān)當(dāng)生前事,何計身后評的先人們,也留不下這千年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