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起煩惱是業(yè)識種子遇緣而發(fā)
提要:
■ 修行人起煩惱是業(yè)識種子遇緣而發(fā)
■ 過午不食是中道,亦非苦行
■ 苦不苦應以健康為標準,不能以貪心為標準
■ 不想證阿羅漢果,大都不吃“羅漢菜”了
■ 修福為培福,修功德為了斷煩惱,并非為了揚名貪恭敬
■ 把臟說成修苦行,剃頭卻拖了點頭發(fā)說是"修頭陀",胡鬧不胡鬧
■ 不是“唯有我對”,是唯有佛對
修行人起煩惱是業(yè)識種子遇緣而發(fā)
上午講到修行人往往修一點行,結(jié)果煩惱更加厲害,所以要明白佛法的道理,明白因果的道理,不明白就會懷疑就會退心。這是由于業(yè)識的種子遇到了環(huán)境就要發(fā)出來,好比病人到了春天就會犯老毛病,這是因為病沒有完全好。剛剛修行的時候,由于歡喜心,煩惱容易下去??墒墙?jīng)過一段時間,歡喜心慢慢減退,過去世煩惱的種子遇到緣,它就發(fā)芽了,所以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并不是你對修行沒有緣份,修行對你沒作用。能海上師舉過一個曾閉關(guān)修苦行,六十余歲方還俗的出家人的例子,就是由于從前修行唯在功德苦行上著力,未從斷煩惱下手,所以修行必須要斷煩惱,這一點要反復跟大家講。
過午不食是中道,亦非苦行
佛教講要修功德、要培福、要修苦行。佛當年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麥,這樣的苦行我們是受不了的。今天我們遵照佛的規(guī)定比丘過午不食,這比起享受來也算苦些,但對真正的苦行來說并不苦,應該說是中道,也不享受也不太苦。
苦不苦應以健康為標準,不能以貪心為標準
今天我們的生活苦不苦也該有個標準。假如你身體越來越虛弱,甚至生病了,那生活就得要改善一下。你身體很好,還在胖起來,卻說太苦了,太苦了你怎么會胖起來?所以人不能以自己的貪心,自己要求的水平來說苦與不苦。我的觀點是根據(jù)身體來衡量。
不想證阿羅漢果,大都不吃“羅漢菜”了
佛教是講苦行的,但是為了使身體好,有必要改善的還是要改善,但不能享受。我年輕時候叢林里都吃羅漢菜,但是現(xiàn)在很少有地方吃羅漢菜了?,F(xiàn)在人可能是不大喜歡證阿羅漢果,所以不吃羅漢菜,而吃圓桌面,圓什么?圓滿享受。佛說“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那不是地獄的根嗎?我是照佛的話來講??赡苡泻芏嗳寺犃藭鷼?,因為他們圓桌面上經(jīng)常有素雞、素鴨、還有素魚、素排骨,這就離不開一個貪心。
修福為培福,修功德為斷煩惱,并非為了揚名貪恭敬
修行人應該要培福,不培福沒有福氣,應該要勤修一切善根,要修功德,戒定慧的功德,斷智悲的功德都要修起來。
修苦行、做功德都是為了斷煩惱。例如修布施功德是為了斷自己的貪欲煩惱。如果做功德是為了揚名,為了讓別人恭敬,那就錯了。有人做了一些供養(yǎng),也不知要講多少年。以前上海有個居士,多次向我談起:“某年,我供養(yǎng)天臺山兩百塊銀元?!闭f了又說。所以說世間上人不為利就為名,修行不從斷煩惱下手,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把臟說成修苦行,剃頭卻拖了點頭發(fā)說是修頭陀,胡鬧不胡鬧
還有修苦行的,也不懂怎么修苦行,有的不洗澡,不剪指甲,不剃發(fā)。從前有個出家人到能海上師那里去聽法,能海上師問他:“你出家了頭上為什么還拖了一點頭發(fā)?”他回答說:“我修頭陀,所以頭上要拖一點頭發(fā)。”(眾笑)你看胡鬧不胡鬧?
不是“唯有我對”,是唯有佛對
佛教傳到中國來,種種誤解不能不提,你不提,大家都跟著學,一代傳一代,何年何月才能改過來?由于我常指出佛門里的人有些地方搞錯,難免有些人生我氣:“難道唯有你說得對?”不是唯有我對,是唯有佛對,我說的對也是照佛說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