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屏居青州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又作德父,祖籍密州,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的第三子,著名金石學(xué)家。趙明誠21歲在太學(xué)讀書時,與李清照結(jié)婚,此時李清照18歲。崇寧四年十月,趙明誠授鴻臚少卿。大觀元年(1107年)三月,趙挺之去世,又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從此“屏居鄉(xiāng)里”,專心金石研究和詩詞創(chuàng)作,共同在青州居住10年。后趙明誠出任萊、淄知州,李清照或在任所,或居青州。前后大約又是10年的時間。他們在青州東陽城建有住宅。同時,趙明誠的外公郭家也在青州。這樣,他們夫婦在青州有了一個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這里,沒有了京城爾虞我詐的宦海風(fēng)波,就像一個世外桃源。李清照、趙明誠夫婦二人在青州度過了一生中最為美好幸福的時光。他們非常羨慕陶淵明的歸隱生活,就借用《歸去來兮辭》及其中的“審容膝之易安”句,將廳堂取名“歸來堂”。李清照將自己的居室稱為“易安室”,并自號“易安居士”。李清照還請人為自己畫了一幅肖像,掛在室內(nèi),趙明誠為之題詞:“佳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甚堪偕隱?!?/font>
李清照是一位知識淵博、才華出眾的學(xué)者和文學(xué)家。她精于考古、鑒賞,又能詩、能詞、能文、能書、能畫。不過,她主要以詞作著稱,而詞作又以婉約見長。她的詞“用淺俗之語,發(fā)清新之思”,不刻意追求雕琢、修飾,只求明白如話、直抒胸意,用語流轉(zhuǎn)如珠,極富美感,被后人稱之為“易安體”。除“易安居士”外,李清照還有“婉約宗主”、“正宗第一”、“李三瘦”等雅稱別號。其中“李三瘦”是指李清照詞作中有“綠肥紅瘦”、“人比黃花瘦”、“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句帶“瘦”字的佳句,脫俗出眾,千古傳頌。
李清照詩詞創(chuàng)作頗豐,但適值戰(zhàn)亂,因而流傳下來的不多。現(xiàn)存詞作僅60首,且創(chuàng)作年代多不可考。從詞作的內(nèi)容和風(fēng)格分析,有20多首是屏居青州時所創(chuàng)作。李清照到青州不久,即作詞《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來到青州,遠離京城喧囂,女詞人對生活充滿了喜悅和希望。春天來了,梅花乍開未開,泡一甌春茶,與花影淡月相伴,青州的春天應(yīng)當(dāng)格外珍惜。事實也是如此,青州十?dāng)?shù)年,是李清照一生中生活最為安定和幸福的時期。
李清照熱愛大自然,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有一首《如夢令》寫道: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小詞語言明白曉暢,筆調(diào)輕松活潑,用日暮、溪亭、藕花、鷗鷺勾畫出一幅繽紛絢麗的日暮湖光圖,又用歸舟、誤入、爭渡、驚起等動詞,渲染出迷離動蕩的愉悅氛圍。在溪畔亭榭,對酒賦詞,興致勃勃,以至于流連忘返。詞作淋漓盡至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鐘情。
李清照性格開朗,感情真摯,既鐘情山水,也珍視同丈夫的愛情。屏居青州期間,趙明誠數(shù)次出游訪古、搜集文物。小別輕分激發(fā)詞人的無限情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閨思”佳作。宣和二年(1120年),趙明誠被朝廷起用,赴萊州為官,只身上任,留李清照獨自一人在青州生活。夫妻長期分局,孤獨愁緒常常襲來,李清照創(chuàng)作了膾炙人口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可以想象,獨自一人泛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詞人訴說自己想念丈夫,也推想丈夫正在思念自己;眉頭舒展,心情剛剛平靜;更加深沉的思緒又壓上心頭;兩地之思、兩情相戀是那樣銘心刻骨,無法排遣。
對丈夫是如此,對自己的姐妹,李清照也是一往情深。次年,李清照帶著《金石錄》圖卷和題跋手稿,離開青州,去萊州與趙明誠團聚。趕到昌樂縣城,天色已晚,又值下雨,就在驛館安歇。夜晚孤館青燈,窗外瀟瀟夜雨,雖有即將與丈夫團聚的喜悅,也有留戀青州家人的苦楚。這時,李清照有一首寫給姊妹的《蝶戀花》: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guān),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李清照在青州的詞作,多數(shù)是離情、相思的傳統(tǒng)主題,但卻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天地。以往的詞人如李煜、柳永等,都是以男性作家寫女性生活,描寫男歡女愛、離情別緒,多從婦女的外貌上刻畫體態(tài)、睡容、愁眉、淚眼。李清照擺脫了庸俗氣味,以自己直接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chǔ),描寫對生活、對自然的喜愛,抒發(fā)對丈夫、對親人的真摯感情。從此,詩詞這一文學(xué)體裁才算真正有了嚴(yán)肅的、深刻的婦女內(nèi)心世界的描繪。
李清照是有才華、有情趣、有理想的奇女子,隱居青州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李清照晚年所作《金石錄后序》,無限眷念地記述了在青州的生活剪影,是飽蘸情感寫就的文章。文章記載,李清照夫婦省吃儉用,醉心于金石書畫的收集與整理,每每得到珍貴的書籍、字畫、彝鼎之類,鑒定分析、欣賞玩味常常廢寢忘食、徹夜達旦,到了癡迷的程度。所以兩人約定,每晚的金石研究要控制時間,以燃盡一支蠟燭為限度。文章還說: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xiāng)矣。
李清照記性很好,博聞強記,與趙明誠以飲茶打賭,猜什么事在那本書幾卷、幾頁、幾行,大概每次都是李清照得贏,以至開懷大笑,茶水都潑到懷里去了!生活是這樣的開心愜意,所以,李清照甘愿一輩子在青州過這樣的日子。
趙明誠屏居青州期間,還專心研究金石。數(shù)年間,趙明誠曾四游仰天山,三訪靈巖寺,一登泰山頂?;蝾}名,或拓片,獲得了大量的碑文資料。經(jīng)過多年的親訪廣集,在李清照幫助下,趙明誠于靖康元年(1126年)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這是一部繼歐陽修《集古錄》之后,規(guī)模更大、更有價值的研究金石之學(xué)的專著。著錄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種?!督鹗洝?0卷,前10卷為目錄,按時代順序編排;后20卷就所見鐘鼎彝器銘文款識和碑銘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證考據(jù),對兩《唐書》多作訂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資之書。趙明誠這部具有重要價值的著作,主要是在青州期間完成的。
北宋王朝重文輕武、積弱積貧,金兵南下,很快敗亡。靖康二年(1127年),趙明誠母親去世,他只身從淄州南下江寧(今南京)奔喪。不久,趙明誠被南宋朝廷任命為江寧知府,兼江南東路經(jīng)制使。此時,李清照單身留在淄州,看著滿屋的金石書畫,心急如焚,“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只好選取貴重者,攜帶南下。而“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余間,……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余屋者,已皆為煨燼矣?!眱A心所愛,多年積累,一朝化為灰燼,李清照的痛惜之情可想而知。
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罷守江寧。秋天,他暴病身亡。在患難中猝然失去相依為命的丈夫,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李清照與丈夫感情篤深,曾寫有《偶成》詩,表達對親人的思戀哀悼:“十五年前花月夜,相從曾賦賞花詩。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
丈夫去世后,李清照在遭受國破家亡之痛中,開始了20余年的流亡生活。他顛沛流離,冷清凄苦,歷盡磨難,所攜帶的金石書畫也大多散失。但她始終忠實于對丈夫的感情,以堅韌的毅力,編輯完成趙明誠的《金石錄》,付諸印行,傳之后世。
此后,李清照追隨著高宗逃難的路線輾轉(zhuǎn)避亂,從越州到明州,經(jīng)奉化、臺州入海,又經(jīng)溫州返回越州。此后,在紹興二年,又從越州移居杭州。這期間她不但承受著政治上的壓力,而且大量書畫、硯墨被盜,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況極其悲慘。大約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去逝于浙江一帶,時年70歲。
苦難之中,李清照是那樣懷念在青州的美好生活。在《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詩》中說到:“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xiāng)關(guān)新信息。……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州一抔土?!?/span>故土淪亡,女詞人無時不在感傷中;東州即青州,無時不在女詞人的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