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肅觀天下國際旅行社 / 關(guān)注公眾號:gtxly520 發(fā)布:2019-09-04
每當(dāng)我們提起沙漠,提起敦煌,腦海中便會浮現(xiàn)出“敦煌之路”的繁榮景象。
漫天黃沙中,陣陣駝鈴聲由遠(yuǎn)及近,一條長長的商隊在沙漠中蜿蜒前行,駱駝們馱著滿滿的貨物,高鼻深目的波斯商人隱沒在駝峰之間......
張騫
2100多年前,西漢使者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越秦嶺、渡大河、穿沙漠,最終到達(dá)西域諸國,進(jìn)入中亞版圖,從此打開了古老中國的遠(yuǎn)眺之眼,開辟了華夏歷史上最著名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
不過,絲綢之路為什么不叫金銀之路、珠寶之路、瓷器之路,而叫絲綢之路?畢竟絲綢之路上往來流通的不僅是絲綢,還有來自中國瓷器、茶葉,西方的香料、玻璃器皿等商品。
其實,絲綢之路并不是中國的專有名詞,而是世界的通用名詞,是由外國人把絲綢之路叫到了全世界,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西漢
中國的絲綢輕盈、精細(xì),跟歐洲人慣常穿的亞麻和毛呢相比,色澤和觸感簡直是云泥之別。
公元前1世紀(jì)時,羅馬共和國巨頭愷撒有一次穿著絲袍去看戲,光耀奪目、艷麗華貴的中國絲綢使在場的人目瞪口呆。人們沸騰了,貴族男女爭相穿著絲綢衣袍以顯示高貴的身份。
中國絲綢的價格被迅速炒得幾乎等同于黃金,一度達(dá)到12兩黃金才能買1磅絲綢的天價,成為了歐洲貴族才能擁有的高檔奢侈品,足可見西方人對中國絲綢的崇拜之情。
繁榮
在絲綢源源不斷運(yùn)往歐洲的同時,商人、僧侶們在絲綢之路上來來往往,或流通貿(mào)易,或傳播文明,或追求真理。
于是中國的瓷器擺在了歐洲貴族們的家中,中國的茶葉在繪著西方紋飾的茶具中浮沉蕩漾,東方文化在歐洲上流社會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狂熱浪潮。
與此同時,西域的香料、藥物、玻璃和金銀器皿等也進(jìn)入中原地區(qū),成為平民百姓眼中的異域珍奇。
印度的佛教、西亞的摩尼教、伊斯蘭教、歐洲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也先后傳入中國,西亞、南亞和歐洲的星歷學(xué)、醫(yī)藥學(xué)、建筑學(xué)、音樂學(xué)等也對中國產(chǎn)生了影響。
歐洲
其中尤已唐朝最甚。不論是李白的“笑入胡姬酒肆中”,還是白居易的“忽聞水上琵琶聲”,亦或是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伴隨著絲綢之路上各種物質(zhì)及文化的交流,唐朝人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西域文化的影子。
在唐朝保存下來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當(dāng)時流行的飲食習(xí)慣是坐在胡床上烤羊肉吃,羅馬人、波斯人、印度人甚至是非洲人的身影隨處可見。當(dāng)時流行的“胡旋舞”也是來自少數(shù)民族和國外地區(qū),波斯舞姬開的酒肆在長安洛陽的街頭隨處可見,唐太宗也被少數(shù)民族尊稱為“天可汗”。
這條穿越沙漠的漫漫長路,不僅變成了貫通中西大陸的文化經(jīng)濟(jì)命脈,更成了一條繁榮千年的絲綢之路。
如今,絲綢更是成了西方人眼中的“Made in China”,代表了中國傳承千年的絲綢制作工藝,和千年前繁榮鼎盛的絲綢之路。
(游記西北行之通關(guān)文牒)
第一天早上從西寧出發(fā),第一站便是塔爾寺。
一直以來,本鬼對于大西北的認(rèn)知都只是來源于紀(jì)錄片,而塔爾寺又是紀(jì)錄片中太容易被記住的一個地方。因為它的三絕:壁畫、堆繡、酥油花。
之前在青海省博物館沒能看到的堆繡,在這里的一個殿宇中大飽眼福!雖然殿內(nèi)燈光昏暗,但是盡量找亮一點(diǎn)的地方看,還是可以看清那些凹凸的立體質(zhì)感。
而最為出名的酥油花,也有幸見到了。因為前兩年寺里剛建了酥油館,館里給安上了空調(diào),可以展示往年的作品。酥油高于零度就會融化變形,所以一不好制作,二不好保存,能見到都是眼福。制作的藝僧們要一直待在室溫零度以下的作坊里,身邊還放一個盛有冰塊的水盆。一旦手溫超過0度,就要將手直接浸入水里降溫,然后繼續(xù)制作,實在有些殘忍。
西寧
其實還路過了【日月山】和【倒淌河】。
日月山是逛青海省博時注意到的,是古時唐蕃的分界之地,上面有個【唐蕃會盟碑】,還有個美麗的傳說。
文成公主遠(yuǎn)嫁土蕃時經(jīng)過這里,手中寶鏡不小心碎成兩塊,幻化成兩座山峰,半塊朝西,映落日余暉,半塊朝東,照初升明月,因此得名“日月山”。
而公主思鄉(xiāng)的淚水又化作了一條自東向西的河流,名作“倒淌河”。
呵,結(jié)果真的只是經(jīng)過。
日月山?jīng)]上去,(因為本鬼懶)倒淌河景區(qū)秋天很美麗
都看不清往哪個方向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