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經把自己的人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他將人生的五十歲稱之為“知天命”之年,而六十歲則是“耳順”之年。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很關鍵的年齡點,從這里開始,一個人就開啟了他的余生,并且要能夠深知他以后的命數(shù)。
人生并非是既定的程序,一個人四十九歲時非常茫然,那么也不可能過了一年之后,就對自己的人生茅塞頓開。
世上很多人,哪怕是活到了八九十歲的高齡,在內心中還依然是一片混沌。因此孔子的話,只是對于自己的人生總結,普通人從中能夠學到的道理,那就只是需要埋頭激勵自己,在五十歲的關口,一定要能夠對人生有所徹悟,以便能夠達到知天命的境界。否則的話,后半生就不會是那么的順遂。想要達到“知天命”的程度,一個人就必須要能夠修養(yǎng)出豁達的心胸,具體來說,就是在這樣的三件事情上,五十歲的人要能夠看得開。
無關之人
很多時候,人生就像是走馬觀花,那些在身邊來回不斷穿梭的人群,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跟我們的人生是毫無關系的。據(jù)說人的一輩子會跟兩千多萬人見面,并且和十萬多人有交流。這么龐大的數(shù)字中,我們并不能夠每個人都視為人生的重要,只有懂得觀察和取舍,知道哪些人不過就是生命中的萍水相逢,哪些人才是人生中的重中之重,認識到了這樣的本質,一個人才能夠在人際關系中學會豁達,不會是患得患失。
很多人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總是害怕因為堅持原則而去得罪人,這種心態(tài)就是不夠豁達,每個人都有既定的天命,你能夠和誰成為知己,這一定是兩個人之間的脾性相投。若是對方跟你本身就已經是格格不入,那么不論是如何的委曲求全,到最后一定也是形同陌路。
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無關之人,他們是生意場上的言利之交,是酒桌上的酒肉朋友,是兩條平行線的泛泛之交,這些人對于你的人生就是一個過客,不值得你大費周章,只有將你的精力全部放在和知心朋友的相交相處上,最后才能夠在人際關系上做到“知天命”。
無聊之事
無關的人會耗費人際交往的精力,那么生活中也有很多無聊的事情,這些事情大多都是娛樂興致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但是這樣的道理很多時候也只是嘴上說說,并沒有從內心中得到認知。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會在年到五十的時候,痛惜過往的自己虛耗了很多光陰,但是已經是悔之晚矣,沒有任何補救的方法。
不過古人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已經失去的光陰雖然是追不回來,但是在過后的余生中,我們卻還是擁有著同樣珍貴的時間,那么只要是及時的懂得“惜時”,也便是人生的一種“知天命”。一個“知天命”的人絕對不會在無聊的事情上浪費自己的生命,因此在余生中,讓我們離開牌桌,離開酒桌,選擇一門學問進行學習,對于一種新的事物進行探索,這樣的生活才會讓余生能夠發(fā)光發(fā)熱,也可以彌補上心中對于浪費時間的一種遺憾。
不合常理
“天命”是一種看上去玄之又玄的東西,其實天命跟天道一樣,都是人世間運行的一種常理。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沛著一些“理”,有一些是先天的道理,比如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這也是我們的天性。還有一種就是后天的道理,比如要行善事,做好人,有善心,這是我們的人性。
想要讓余生過的順遂,那么就一定要能夠平衡好自己的天性和人性,做到了平衡,也就是做到了古人所說的“中庸之道”。五十歲的人生,早睡早起,經常的自我鍛煉,待人接物上要能夠盡可能的和氣,對于困難的人要能夠多多的進行幫助,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是一個人在后半生最好的狀態(tài)。
千萬不能夠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在年輕的時候逆理而為,逆命而行,還能夠承擔一些后果,但是五十歲后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知命,繼而就是順命。一個人做了什么樣的行為,就一定會得到什么樣的反饋,正是這樣的儉樸道理,所以孔子才會強調五十歲是知天命之年,為的就是看清人生的常理,懂得以后如何的去開始過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