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人:
您好!人生旅途中總有人不斷走來,有人不斷離去。當新的名字變成老的名字,當老的名字漸漸模糊,又是一個故事的結(jié)束和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在不斷相遇和錯開中,我們終于明白:身邊的財富與人只能陪著自己走過或近或遠的一程,而不能伴自己一生;陪伴自己永遠的是我們的靈魂,陪伴自己的是種下的因果、感動或遺憾。
面對人生的感動和遺憾,我們必須對自己要有一個很重要的了解:一個人要幸福天長地久的話,就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要成為自己生命的學習高手——“學習”對于我們?nèi)松鷣碚f,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zhì)!未來一個人成敗的關(guān)鍵,就在于他的學習與改變的速度。一個人要活得很好的話,他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很強,而且學東西要很快,學習的方法一定要對頭。
如何讓我們的學習方法對頭?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五章就是讓我們觀察大自然的規(guī)律。
您發(fā)現(xiàn)過河水嗎?越是大河流動起來就越?jīng)]有聲音;越是小河流動起來就越是嘩啦嘩啦一個勁兒地響個不停。老百姓們常說一句話,用來形容那些淺薄而又自以為是的人:“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然后在生活中,真正悟道、行道之人卻往往是勇猛精進的學習,是不斷拓展自己深度、高度的人。他們的學習不是膚淺的,也不是為了張揚自己、評判別人;他們的學習是為了完善自己、成就自己,也為了原諒自己。
七月是原諒月,原諒自己不能成就偉業(yè),原諒自己不能才華橫溢,原諒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原諒自己的不快樂,原諒自己沒有創(chuàng)造天長地久的幸福人生,原諒自己沒有創(chuàng)造自己的健康……原諒,不是意味著對自己放縱,原諒并不代表丟棄原則,原諒并不是不熱愛生活,原諒并不是逃避生活;原諒,是為了不讓自己再生活在痛苦中,受盡折磨。原諒,是讓自己沉淀下來,寧靜下來,啟動再出發(fā)。這樣的啟動再出發(fā)是強勁有力的;這樣的啟動再出發(fā),是一種大道風度,是一種宇宙情懷,是一種慈悲的精神,是一種溫順的能量;這樣的啟動再出發(fā),足于抵擋人生路上一切污泥濁浪。
現(xiàn)在,讓我們一塊走進《道德經(jīng)》第十五章《為道謙恭》,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修煉大道者最根本的學習方法。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yǎn)兮,其若客; 渙(huàn)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乃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譯文】
自古遵循“道”的人,精微深遠而明達,高深到難于認識。正因為常人難于認識,因此只能勉強來形容他:慎重啊,像冬天踩冰過河:猶豫啊,像害怕驚擾四鄰;莊嚴啊,像在外面作客:自在啊,像冰凌消融;敦厚啊,純樸自然;豁達啊,像幽深的山谷;混沌啊,像混濁的水。誰能使混濁清澈?靜到清澄;誰能使安定持久?動而有生機。保持這種道的人,不要求盈滿。正因為不要求盈滿,所以能夠去舊更新。
本章共九十七個字,分四段來詮釋。
第一段共十四個字,即:“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這里的“道者”是指真正有學問的悟道者,他們不僅是學習勇猛精進的表率,更是踐行道德修養(yǎng)的化身。老子說,人要到達以上身心和諧自在、要到達內(nèi)外兼通的生命流暢,一定要符合“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八個字原則,做到這八個字才能夠稱得上“道者”。
微妙的境界,通俗講就是萬事萬物皆能恰到好處,不會有不良作用。
玄通的境界,通俗講就是一個學習道、領悟道的人,不管環(huán)境怎么惡劣困擾,都不會松懈自己,反而會更有智慧地適應環(huán)境,去探索宇宙真理;反而讓生命更能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反而在千變?nèi)f化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自己、貫通自己、了無障礙,讓生命之花更加絢麗芬芳。
不可識的境界,通俗講就是一個已經(jīng)圓滿和諧的人,他的外表是收斂的、謙下的、不動聲色的、沒有不順眼的;一般人簡直沒有辦法認識他,也沒有辦法確定他;但他內(nèi)在是流暢的、四通八達的。
第二段四十八個字,即:“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yǎn)兮,其若客;渙(huàn)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這一段講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修煉自己成功人生的七大品性:
第一品性是“豫”,是謹慎敬畏。
老子這句話說明了,一個懂得學習修煉的人,必須時時懷著好比冬天從冰河上走過的感覺——稍一不慎,就有喪失生命的危險。所以做人做事絕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慮;對待每一個人,都當作比自己高明的,這是一種紳士風度、貴族情懷。
第二品性是“猶”,是警覺戒備。
猶是一種類似猴子的動物,和狐貍一樣,出洞或下樹前先把四面八方的動靜看得清清楚楚,才敢有所行動,這是一種做事小心翼翼的特點。學習道者,對于自己,對于復雜的環(huán)境,都要居安思?!獑适ЬX,說不定哪天發(fā)生就是結(jié)果,跌倒就永遠爬不起來!所以人生在世,不得不說話小心,做事小心。這既是保護了別人,更是保護了自己心中那份愛的源泉。
第三品性是“儼”,是整潔端莊。
儼表示一個學習道的人,待人處事都很恭敬,在任何環(huán)境下工作、學習、生活,不管是人前還是人后,特別是獨處的時候,雖然沒有其它外人在,卻也好像面對祖宗、面對心中的神、面對上天那么恭恭敬敬。任何工作成果就是對生命最大的獎勵,任何的幫助他人就是壯嚴、寬厚、博大的人格魅力。整潔端莊并不是那種鞠躬、叩頭、禮拜的表面禮行為,而是一種能夠原諒一切、包容萬物的莊嚴神態(tài)和可貴的生活準則。
第四品性是“渙”,是熱情洋溢。
渙表示一個學習道的自然規(guī)律的人,不僅是人格的莊嚴寬大,更要學習、修煉自己胸襟氣度,就像冰雪融化時的怡然自得,就像普潤大地的瀟灑自在。不管您走到哪里,都把和諧帶到哪里,不管您和誰相處,都讓人感到親切溫暖舒服。
第五品性是“敦”,是淳厚真純。
敦表示一個學習道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非常的厚道老實、樸實不夸。一個修煉道的人,表面給人印象沒有什么,就像一塊粗陋的石頭,其貌不揚。殊不知,把他外層雜物層層撥開,在他的里面卻蘊藏著金剛鉆一樣的寶玉光輝,是那樣的淳厚清純。
第六品性是“曠”,是虛心豁達。
曠表示一個學習道、修煉道的人,他的思想是豁達的、空靈的、智慧的,如同山谷一樣空空洞洞,一叫就有回聲,反應很是靈敏。心境不空的人,人體很多渠道都被心堵塞了,不通竅了;而學習道、修煉道的人,就是把人體堵住的障礙疏通,讓自己海闊天空。當空到極點,這時候智慧自然高遠,反應也就靈敏,生命也就流暢。
第七品性是“混”,是平易近人,和光同塵。
混表示一個學習道、修煉道的人,用不著刻意表示自己有道,用不著表示自己了不起,用不著表示自己是大師,用不著裝模作樣、故作姿態(tài)。人本來很偉大,但偉大來自平凡。一個真正學習道、修煉道的人,從外表上是很難界定他的,所以老子只好用山谷、樸玉、冰釋等等意思來象征他,但那也只是外形的描述而已。
以上學習道、修煉道的七大品性,其中前面的謹慎敬畏、警覺戒備、整潔端莊的修為,可以對外;而熱情洋溢、淳厚真純、虛心豁達、平易近人的修為,可以對內(nèi)對已。本段主要闡述了:成大事者,高境界人的行為規(guī)范。
第三段十八個字,即:“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乃久?動之徐生”。這一段主要講了所有的學習是為了培養(yǎng)二個能力:
第一,要學習化污濁為清和的能力。
譬如一杯混濁的水,放著不動,這樣長久平靜下來,混濁的泥渣自然沉淀,終至轉(zhuǎn)濁為清,成為一杯清水——這是一個由濁起修,由靜而清,由清而安的前三個階段。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沉淀,和自己溝通,這樣您的心會相對清靜,不再那么東張西望,不會那樣煩躁。這是管好自己、只管自己的境界。
第二,是要學習化安逸為生機的能力。
“動之徐生”,這里的“動”不是盲目亂動,不是濁世中隨波逐流的動,不是舉世多從忙里錯的亂動;這里的“動”,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滿意義的“動之徐生”;這里的“動”,是在交通污染、噪音污染、工業(yè)污染、環(huán)境污染等等后患無窮的環(huán)境下修,在大環(huán)境下修,在混濁動亂狀態(tài)下修——修心平氣和的智慧,修生生不息的智慧。這是一個靜到極點后,要能夠起動,要能夠起用,要能夠生生不息,要能夠永遠長生的程序與層次。
這是修真功夫,真力量的大我境界。
以上二個能力,第一是能化亂為治的能力;第二是能化沉悶為活力的能力。這二個能力是成就自己成本最小化的表述,是綻放自己和諧人生效益最大化的標志。
第四段十七個字,即:“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講了最高境界的學習是為了成就自己善德,這個善德的學習方法就是:“不欲盈”;不欲盈就是不自滿,唯有不自滿,才能做到推陳出新,永葆活力。若能堅守住“不欲盈”這一點,真就是至善了。
一路走來許許多多的人都在追求“盈”,許多人走不上天長地久的大道,就是因為違反了不欲盈的原則。修煉“不欲盈”是一種善為道者的系統(tǒng)能力,老子“不欲盈”的善德,可適用于治家、治業(yè)、治國,亦可以運用于自己的治身、治事。
本章幸福人生密碼有二:
第一,動之徐生定律。
這是指生生不息的長生妙用。如何到達生生不息的長生妙用,只有一個辦法:唯有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修不暴、不躁、不埋怨,才能夠快速增長自己智慧;只有在惡劣環(huán)境下修不亂、不濁、不張揚,才能快速拓寬自己心靈的高度與寬度;只有在濁世中修習感恩、喜悅、博愛,才能營建穩(wěn)固的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
動之徐生規(guī)律,不是讓我們慢慢修,而是讓我們真正平靜下來,穩(wěn)定開來,升華起來。
動之徐生規(guī)律,是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對于充滿宇宙能源的萬有存在,要慈悲地對待,要節(jié)儉的使用;對于能源若不加節(jié)制,亂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
動之徐生規(guī)律,也是我們作人做事的法則。老子要我們做一切事要從容悠然,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自亂陣腳。
動之徐生規(guī)律,既可以顯亦可以隱,既可在動蕩中進入靜空狀態(tài),又可在沉寂中顯示生長力。
第二,不欲盈規(guī)律。
不欲盈規(guī)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在演繹一個創(chuàng)建、成功以及成功之后又如何保持活力的過程,而且永無止境,永無圓滿。修煉道者,有一個最基本的特點是“不欲盈”,他們最害怕滿,因為滿必虧!即使他們處于比較滿的狀態(tài)時,他們更加謹慎小心,他們微而不顯、含而不露、高深莫測,為人處事從不自滿高傲。所以,他們看似保守,卻不斷取得成功,故而新成。
不欲盈規(guī)律,這也是人類旅途的縮影:韜光養(yǎng)晦,讓利讓稅,修養(yǎng)生息,可以是治國的不欲盈;窮寇勿追,四圍缺一,以多勝少,可以是治軍的不欲盈;計劃開拓,留有余地,讓利經(jīng)營,售后服務,可以是治業(yè)的不欲盈,勤儉持家,閑置忙用,集財防災,可以是治家的不欲盈;調(diào)高做事,低調(diào)為人,謙讓有禮,可以是做事的不欲盈。
不欲盈規(guī)律,對于人類的壽命來說,要想保持長久,就不能過盈過滿?,F(xiàn)代很多人很多病都是過于講究營養(yǎng)!吃飯九分飽差不多了,有時非要百分百,或者過了頭,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愿老子道德經(jīng)內(nèi)涵,愿天地對人類的博愛,在我們身上匯成一幅壯麗的畫卷;愿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悟道心得能與我們內(nèi)在的神圣力量產(chǎn)生共振,能夠連接一個更強大、更柔順的宇宙能量,讓我們與前所未有的新時代同頻率共振,創(chuàng)造自己一切。
現(xiàn)奉上本章的【悟道心得】,希望大家笑納:
一、感通生命的奧秘要用謹慎、警覺、莊嚴、熱情、樸實、豁達、韜晦、徐生、不盈等九大藥方組成,有幾分修煉,就有幾分福氣。
二、如果您覺得別人傷害了您的話,原諒他吧!因為傷害別人的人都是不幸的。每個人都應該懷有一顆寬容的心,這樣自己也能夠活得輕松。
三、文化底蘊越高,修養(yǎng)越深的人就會越謙虛;張揚自己,藐視他人,讓修養(yǎng)欠缺顯露無遺。
四、接納渾濁,能讓渾濁澄清,這是大胸懷、大格局、大氣魄。一切生長力源于內(nèi)在心靈的高度與寬度。
五、和諧幸福的人生,是一個愿意擔當、為別人舉火把的人;否則,我們都會在危險恐懼和語無倫次中茍活。
六、寧靜以后的啟動,是對自己思維進程加于掌控,是與無所不能的自然法則互動運用。這樣強有力的啟動法則,乃是我們的生長力。
七、一個人成熟的生命標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90%的事情,對于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所有的發(fā)生都是自己創(chuàng)造。
八、所有的成功來自準確的選擇,所有的祝福皆來我們的知道和做到,所有的力量都掌控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九、不充盈是大智慧,因為盈后是虧,盛極必衰,事物發(fā)展到頂峰一定要走下坡路。留有余地給人方便,其實就是給自己留有發(fā)展空間。
十、為了自己不摔跟頭,得觀察人家為什么摔跟頭,外在世界所有的發(fā)生,都是我們時時要內(nèi)觀自己的鏡子。
親愛的家人,《道德經(jīng)》學用走的是一條知道更要做到的修行之路!
修行不是宗教的專利,修行是具有非??茖W的內(nèi)涵的。修,就是修正自己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不符合生命規(guī)律的思維、語言和行為;行,就是去真實的去踐行、去做到自己的選擇。
修行有十二個字的真言。前六個字是:“一切自己創(chuàng)造”;后六個字是:“創(chuàng)造自己一切”。前六個字真言說的是,在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創(chuàng)造——痛苦是自己創(chuàng)造,疾病亦是自己創(chuàng)造;快樂是自己創(chuàng)造,健康是自己創(chuàng)造,一切自己創(chuàng)造。
了解了前六個字的真言“一切自己創(chuàng)造”后,我們知道,不同的思維管道將連接不同的宇宙管道:正面的思維將吸引正面的力量,負面的思維將吸引負面的力量。往往埋怨別人,埋怨社會的人,將會被不舒服的痛苦所吸引。
了解了后六個字真言“創(chuàng)造自己一切”后,我們的眼光是慈悲的、向內(nèi)的,我們的心念是感恩的、積極的,于是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磁場也是幸福的、富足的、天長地久的。
前六個字真言是“知道”,后六個字真言是“做到”。
親愛的家人,感謝您本月來信的心得分享!
您的來信溫暖了我的心,溫暖了我們牽手人生,溫暖了我們相約安平泰;同時我也非常感謝您給了我《道德經(jīng)學用每月一信》的分享機會。每月一信是我們緣份,我們將不再堅持我是對的、他是錯的;我們將不再恐懼與埋怨;我們只有喜悅與感恩——感恩我們的社會,感恩所有的發(fā)生,感恩所有的創(chuàng)造,感恩有機會透過自己努力的覺察,感恩自己給自己簽發(fā)生命天長地久的通行證。
“種瓜各瓜,種豆得豆”,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會有什么樣的生命形態(tài)。愿原諒月的謹慎、警覺、莊嚴、熱情、樸實、豁達、韜晦、徐生、不盈等善意功德力,化為春風雨露,讓我們沐浴在天地之間,讓我們學習著快樂著,讓我們活在自己建造的天堂里。
再次謝謝您的每月一信,期待著您《道德經(jīng)》學用在生活工作中的故事分享,謝謝您的創(chuàng)造!我愛您!
作者授權(quán)代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