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無所不知也”。
漢代劉熙的《釋名·釋言語》中曾對“智”字作了如下的訓釋:“智,知也,無所不知也?!?br>
二是“獨見前聞不惑于事,見微知著也”。
東漢班固《白虎通·情性》曰:“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于事,見微知著也?!?br>漢代楊雄《法言·修身》曰:“智,燭也?!?br>在事物發(fā)展的萌芽階段就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并預測、預告和預警,見微知著,達到《易·乾》中所述“知至”的境界,即能預知事物發(fā)展將到某種地步。
所謂“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史記·商君列傳》)。
三是“決之斷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 云“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
《荀子·修身》篇云“是是、非非,謂之智;非是、是非,謂之愚”。
《淮南子·道應訓》云“知可否者,智也”。
不能有所疑惑而優(yōu)柔寡斷,需要在諸多可能性和不同意見中予以決斷;以是為是,以非為非,實事求是,明辨是非,而不是與之相反。
四是“知有所合謂之智”。
《荀子·正名》篇云“知有所合者,謂之智”。
放到桌面
首頁
文化
繼承者計劃
“智”者,“明”于“心”而“敏”于“口”
立法網(wǎng)
2017-05-12
+關注
有學者和媒體認為,“智”字,“從日從知,簡單的造字法蘊藏著深邃的智庫之道”。
上海信息研究所研究員王世偉在《文匯報 》撰文說,這顯然是望文生義,與漢字造字結構和“智”字的本義不符。
“智”字的結構與本義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四白(音zi)部:“智,識詞也。從白,從虧,從知?!?br>可見,“智”字在造字之初,是由白、虧(音yu)、知三個構字部件組成的,并沒有“日”的組字部件。
現(xiàn)在“智”字的字形,是經(jīng)過隸變省略之后產(chǎn)生的。其中,省略了古文字智字右上方的“虧”,字形下部的“白”也發(fā)生了變化,故不能依據(jù)隸變后的字形來解釋“智”字的本義。
古文字中這種經(jīng)隸變而形體變化的文字現(xiàn)象很多,如然、烈、烝、煎、熬、照、熱等字,古文字字形下部均為“火”,隸變成四小點,正是這樣的例子。
考證這些字的造字結構與本義,必須追溯其古文字字形、字音和字義。
從古代漢字造字的六書方法來觀察,“智”字屬會意兼形聲字,由表示氣從鼻出的“白”、表示助氣的“虧”和表示憭于心疾于口的“知”構成,從知會意,知亦聲,本義為明白于內(nèi)心并敏捷地在口中予以表達的知識和智慧。
故《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在“智”字條目下的第一義項,均解釋為智慧、聰明。
一是“無所不知也”。
漢代劉熙的《釋名·釋言語》中曾對“智”字作了如下的訓釋:“智,知也,無所不知也?!?br>二是“獨見前聞不惑于事,見微知著也”。
東漢班固《白虎通·情性》曰:“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于事,見微知著也?!?br>漢代楊雄《法言·修身》曰:“智,燭也?!?br>在事物發(fā)展的萌芽階段就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并預測、預告和預警,見微知著,達到《易·乾》中所述“知至”的境界,即能預知事物發(fā)展將到某種地步。
所謂“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史記·商君列傳》)。
三是“決之斷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 云“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
《荀子·修身》篇云“是是、非非,謂之智;非是、是非,謂之愚”。
《淮南子·道應訓》云“知可否者,智也”。
不能有所疑惑而優(yōu)柔寡斷,需要在諸多可能性和不同意見中予以決斷;以是為是,以非為非,實事求是,明辨是非,而不是與之相反。
四是“知有所合謂之智”。
《荀子·正名》篇云“知有所合者,謂之智”。就是說,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所體現(xiàn)的智慧要與外界事物相符合。(立法網(wǎng)新媒體中心)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