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蘇軾易傳》的變化觀

作者:王世德


  蘇洵、蘇軾,年輕時關注《周易》,老年更重視研究易理,為什么?我想很可能是因其所學浩瀚,所歷豐富,進而希望能高屋建瓴,縱觀宇宙,橫視萬物,以期通神明之德,察天人之變,探究宇宙人事總規(guī)律,洞徹人生世界真諦,最終達到最高的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吧!
  蘇洵壯年時“閉戶讀書”,“大究六經,百家之說”,撰《六經論》中有《易論》,說“圣人之道,所以不廢者,《禮》為之明而《易》為之幽也。”晚年“作《易傳》百余篇”,自信“此書若成,則自有《易》以來,未始有也。”惜未成而卒,托命蘇軾、蘇轍完成之。
  公元1101年,蘇軾從儋耳北歸過虔州時,給蘇伯固信說:“某凡百如昨,但撫視《易》、《書》、《論語》三書,即覺此生不虛過。”在黃州時給滕達道信說:“某閑廢無所用心,專治經書。一二年間,欲了卻《論語》、《書》、《易》,舍弟了卻《春秋》、《詩》。雖拙學,然自謂頗正古今之誤,粗有益于世,瞑目無憾。”在海南時給李端叔信說:“所喜者,海南了得《易》、《書》、《論語傳》數(shù)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他還在《送蜀僧去塵》詩中說:“十年讀《易》費膏火”(以上均見《蘇軾易傳》),對所得頗為自慰。
  蘇轍對“蒙卦”等的闡釋也曾送給蘇軾,被寫進《蘇軾易傳》(參見蘇籀《欒城遺言》),所以,《蘇軾易傳》是蘇洵與軾、轍共同的貢獻?!短K軾易傳》,又稱《東坡易傳》、《蘇氏易傳》。因當時蘇軾著作曾被禁,所以又改名過《毗陵易傳》出版。(毗陵是蘇軾逝世地,今江蘇常州。)
  蘇軾21歲應進士第,作《御試重巽申命論》,對《周易》作過局部精辟論述。同科的蘇轍19歲,應制科策《進論》25篇,內有《易論》1篇?!端膸烊珪偰俊氛f:題為蘇軾所撰《易傳》,是蘇氏父子兄弟合力為之,而蘇軾總要其成。朱熹曾說,蘇洵重視“愛惡相攻而吉兇生”,相克相攻,矛盾的對立性。蘇軾則補充以爻位的和諧統(tǒng)一,構成“盛水不漏”的“蘇氏易學”體系。
  蜀中易學,自漢、魏至六朝,以術數(shù)為特征的象數(shù)易學為主體,而“蘇氏易學”在采納象數(shù)易學某些方法的同時,又崇尚理性,成為義理易學的宋代代表作?!短K軾易傳》和王弼《周易注》都重義理分析,但“弼之說惟暢玄風,軾之說多切人事。其文辭博辨,足資啟發(fā)。”(《四庫全書總目》語)朱熹《答汪尚書書》說:“至若蘇氏之言,尚(上)者出入有無,而曲成義理;下者指陳利害,而切近人事。其智訓才辯,謀為氣概,又足以震耀而張皇之,使聽者欣然而不知倦。”
  舒大剛《<蘇軾易傳>研究》序說,《蘇傳》的“多切人事”,首先表現(xiàn)在它的運動觀上。乾卦《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蘇軾闡釋道:“夫天豈以剛能健哉?以不息故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蠱。故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媮;強則日長,媮則日消。”(《蘇軾易傳》卷一)這是說天之健靠不停地運動變化。只有生生不息,才能日強日長,否則就會日媮日消。
  《周易》中影響最大、指導意義最強的話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句固然表現(xiàn)了“多切人事”的“運動觀”,同時也聯(lián)系著《周易》最大的貢獻、最可珍貴的精華:揭示了世界萬物發(fā)展變化之道(總規(guī)律),即陰陽二氣矛盾斗爭,相生相克,互相依存滲透,互相促進轉化,融化、統(tǒng)一、結合、和諧。
  《易經》之“蠱”卦說“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下巽上艮)”,不匹配,不是陰陽和諧,就要衰落枯竭,不能生生不息,剛健運行,變化發(fā)展,日新又新。所以,《蘇軾易傳》解釋說:“器久不用而蟲生,謂之蠱。人久宴溺而疾生之,謂之蠱。天下久安無為而弊生之,謂之蠱?!兑住吩唬盒M者,事也。夫蠱,非事也。以天下為無事而不事事,則后將不勝事矣。”這是很對的。
  但《蘇傳》說,天不是“以剛故健”,而是“以不息健也”,這就否定了“以剛故健”。蘇軾雄辯,這固然也是一種理解;但生生不息的運動,本身就是剛柔互依互推,矛盾統(tǒng)一的過程,本身就是剛強的表現(xiàn)。因為剛強,才能不息運動;因為運動,才能更剛強。剛既是因,又是果。健是剛的因,也是剛的果。健又是不息運動的表現(xiàn),也是它的因,是它的果。行健,剛強,生生不息,三者互動互促,又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在這個意義上說,三者又是統(tǒng)一、同一的。剛強,生生不息,這二者也都是“故健”的原因,也都是“健行”的表現(xiàn)與結果。所以,說“以剛故能健”也是不錯的,它與“以不息故健”并無“非此即彼”的對抗矛盾。
  “天行健”,君子以天道為效法之則,所以也應自強不息。天人合一,都應遵循這一宇宙總規(guī)律。只是天道本身就是生生不息地剛健運行著,它是無意志的,而人是有意志的;所以,人道應有意效法與遵循天道而有意志自覺地不斷“自強”不息地剛健運行。人道亦遵循天道,也是天道的體現(xiàn)。
  人類眼中最先的宇宙、天地是混沌一氣,后深入細見“氣”中總有對立矛盾的陰陽兩面、兩因素。它們和而不同,共存于統(tǒng)一體中,卻相矛盾對立,而又相融合,互損互益,產生出新的事物(猶如陰陽結合,產生新的嬰兒)。新物中又有新的陰陽兩面、兩因素(已非原來事物的陰陽兩方面、兩因素),它們相摩相蕩,運動發(fā)展出更新事物。宇宙、天地、自然、社會、人事都是這么生生不息地剛強健康地發(fā)展的。
  


  在這過程中,不斷淘汰舊的,產生新的,就是推陳出新,就是改革、創(chuàng)新。任何事物,都是內含多對陰陽對立統(tǒng)一因素,陰陽對立矛盾,不平衡(但有主導方面),經過調整、斗爭、互滲,此消彼長,或彼消此長,互促互變,產生新的和諧,新的事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都已不是原來的你我,而是你我都在其中起了作用,創(chuàng)造了前進發(fā)展中的新事物,然后再發(fā)生新一輪的運動變化。
  《蘇軾易傳》在“變化觀”上,側重于強調漸變,不贊成王安石激進的變法?!吨芤住酚幸粋€著名的論點:“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系辭傳下》)蘇軾對窮變說也有獨特的見解:“窮而后變,則有變之形;及其未窮而變,則無變之名”,而是無形的漸變。“陽至于午,未窮也,而陰已生;陰至于子,未窮也,而陽已萌。故寒暑之際,人安之。如待其窮而后變,則生物無類矣。”(《蘇軾易傳》卷七)他從人們易于接受而安之的心理需求來講“變法”和“養(yǎng)生”,從而更深入、細致地“多切人事”地闡釋易理。應該說,漸變和突變,都是變中的環(huán)節(jié)、階段,都是存在的、必要的、必然的。筆者對蘇軾闡釋,可以補充說明:突變不是無原故而產生,而是漸變、量變、有準備的結果、產物。
  蘇軾闡釋“一陰一陽之謂道”說:“陰陽果何物哉?雖有婁、曠之聰明,未有得見其仿佛者也。陰陽交然后生物,物生然后有象,象立而陰陽隱矣。凡可見者皆物也,非陰陽也。然謂陰陽為無有可乎?雖至愚知其不然也。物何自生哉?是故指生物而謂之陰陽,與不見陰陽之仿佛而謂之無有者,皆惑也。圣人知道之難言也,故借陰陽以言之,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蘇軾易傳》卷七)“陰陽”不是看得見的“物”。然而,人們不能因為看不見陰陽,就說陰陽不存在。“道”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圣人知道之難言,所以借陰陽來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蘇軾區(qū)分了感覺到的“物”與感覺不到卻存在于“道”(規(guī)律)內部構成的“陰陽”兩因素,是很正確的。只是他說“陰陽交然后生物,物生然后有象,象立而陰陽隱矣”與“指生物而謂之陰陽”只是感覺,好像是說,物生象立之前,人們是感覺得到一陰一陽交而生物,只是“物生”與“象立”之后,陰陽才隱去,還說得不夠細致。用我們今天的話更準確地說,我們看到所有事物的構成,都是兩個對立矛盾因素(或方面)相摩相交而產生,這是感性認識。把這兩個因素(方面)概稱之曰陰陽,則是我們的理性認識對這廣泛存在于事物內部構成與產生過程中的兩個各個不同具體因素的抽象(后來又延伸為對“萬物莫不有對”一系列對立因素方面的抽象代表),那在“物生”“象立”之前也是隱在現(xiàn)象內部、后面,看不見,摸不著的。
  朱熹也曾對蘇軾此解發(fā)表過不同意見。他認為:蘇軾說“圣人知道之難言也,故借陰陽以喻之”,仿佛陰陽不是道本身,而只是借來喻道的,“陰陽以喻道之似,則是道與陰陽各為一物,借此以況彼也。”“道外無物,物外無道;今日道與物接,則是道與物為二,截然各據(jù)一方,至是而始與物接,不亦謬乎?”“達陰陽之本者,固不指生物而謂之陰陽,亦不別求陰陽于物象聞見之外也。”(《朱熹集·雜學辨·蘇氏易傳》)
  我認為,朱熹說蘇軾認為道與陰陽“各為一物”,“道外無物,物外無道”“各據(jù)一方”,這是誤解蘇軾,不符蘇軾原意。“圣人知道之難言也,故借陰陽以喻之”也不是以一物借喻另一物,而是借用、憑藉、揭示“道”內含的陰陽兩因素相推相育構成來說明難言的“道”,是進一步揭示道之內涵,由一陰一陽相摩相蕩,相矛盾斗爭、對立統(tǒng)一而發(fā)展變化之規(guī)律。所以,陰陽也不是道(規(guī)律)本身,而是其內涵中重要的構成因素。借此來言道,并非借一物來喻另一物,而是借其構成內涵說明“道”,這是很明顯的。
  《周易》要求人的精神活動(當然包括審美活動)要與自然之道達到最高統(tǒng)一,要符合自然之道?!吨芤?#183;乾·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中庸·二十二》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統(tǒng)一。審美就是按人的本性、自然的本性,符合自然一陰一陽化育萬物的總規(guī)律,與自然建立親切和諧的關系,滲透進人的情感意味。所以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天人合德,合于一“道”。自然人化了,成為人的審美對象,也成了寄托自己審美理想、審美情感的載體。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人化自然”理論: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中,把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自然成了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對象,人化的自然界,審美的對象。人的感覺,審美感覺,也從之而產生了。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成都)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蘇東坡是如何解讀《周易》?
汪學群:王船山易學淵源試探
《中庸》影響《易傳》論
“說卦”在詮釋《易經》卦爻辭中的作用
《易經》問題新論 易律夫撰
從乾、坤之本字論《周易》的哲學內涵(廖名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