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
高溫銅紅釉中,和郎窯紅齊名的,還有豇豆紅,清雍正、乾隆間所著《南窯筆記》亦稱吹青、吹紅,所謂吹紅,即豇豆紅。舊說豇豆紅是清康熙朝新創(chuàng)的品種之一,近年景德鎮(zhèn)明御窯廠舊址發(fā)現(xiàn)了宣德紅釉器,看來康熙豇豆紅,也是仿宣德的品種。
清康熙豇豆紅釉菊瓣瓶
豇豆紅以其淡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而得名,其淺紅嬌艷之色,又好像小娃娃之紅臉或如粉紅之三月桃花之色,又如美女微醉之紅頰,因此,又有“娃娃臉”、“桃花片”和“美人醉”之稱。
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瓶
豇豆紅器,一般為器內(nèi)白釉,器外壁為銅紅釉是分幾次吹釉,而后高溫?zé)?。由于吹釉的層次不同,在燒成后,釉中必將出現(xiàn)水漬般的現(xiàn)象。更由于釉中微量的銅,在燒成過程中氧化的作用,而產(chǎn)生綠色的斑點(diǎn),猶如綠苔,俗稱苔點(diǎn),在渾然一體的淡紅釉中,摻雜星點(diǎn)綠斑,相映成趣,如用清人洪北江詠蘋果綠詩“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shí)”來描繪,真是恰到好處。
清康熙豇豆紅釉洗
豇豆紅燒成難度極大,很少大件器。所見傳世品主要有印盒、水盂(太白尊、馬蹄尊),有暗花團(tuán)螭裝飾。小洗、柳葉瓶、菊瓣瓶等等少數(shù)小件器,最高的亦不超過20厘米。
清康熙豇豆紅釉龍鳳團(tuán)紋太白尊
其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官窯款,由此可見,豇豆紅器主要是清康熙宮廷內(nèi)的文房用具。雍正時(shí)期曾燒制過,但釉色灰暗(俗稱乳鼠皮),都屬不成功之作,雍正以后已不再燒造。
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尊
由于豇豆紅器物罕價(jià)昂,本世紀(jì)初期,出現(xiàn)很多仿品,但釉色不如真品的幽雅嬌艷,而往往偏于灰暗,水漬斑狀顯得刻板,而且瓶類的口部不見綠色苔點(diǎn),器底款字不規(guī)整。也有的仿品由于未能從真品直接翻制,因此其器形如與真品對比,有很多不一致地方。
清康熙豇豆紅釉蓋盒
康熙高溫銅紅釉制品,以郎窯紅和豇豆紅為著,但除此兩者外,還有霽紅(又稱祭紅、鮮紅)器。霽紅既不像郎窯紅的濃艷透亮,也非豇豆紅之淡雅柔潤,而是一種失透深沉的紅釉,呈色均勻,釉如桔皮。
清康熙霽紅釉筆筒
器物有瓶、盤、碗之類。器底除部分無款外,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雙圈楷款,及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兩行六字雙圈楷款,這些顯然都是官窯祭器。
清康熙霽紅釉梅瓶
釉如桔皮、失透深沉、白底官款這三者是康熙霽紅區(qū)別于郎窯紅器的顯著特點(diǎn)。
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