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新華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5.12.
運用新課改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嘗試探究性導學法的思考與實踐--推薦人:胡陽新
湖北省巴東縣第三高級中學 李前慧 郵編:444303
進入21世紀以來,高中的歷史教學新課程改革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仍然占據(jù)主流地位,具體表現(xiàn)在重知識傳授輕能力發(fā)展,重教法輕學法,重考試結果輕學習過程。這種忽視師生多邊互動、忽視學生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模式與當前課程改革潮流背道而馳。高中歷史教學要取得成效,必須開展探究性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型學習。下面我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導學法談一些心得體會:
所謂“探究性導學法”,就是課前將教師設計好的導學指導方案先行下發(fā)給學生,學生運用導學方案,在教師指導下,先預習教材,對教材有個總體的了解掌握,然后教師再教,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它是一種能引發(fā)學生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知識建構教學模式。
首先,對教師而言,探究性導學法對教師的備課環(huán)節(ji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師提前設計好導學方案,提前發(fā)給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所以在編寫導學方案之前,教師要了解好新課標的要求和高考的考點要求,清楚教學目標,認真鉆研教材,達到方案編制的有效性。通過探究性導學法,教師用探究性導學方案引導學生把握好預習的方向,自主預習,并引導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使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的“演員”型教師變成了“導演”型教師。
具體地說,教師把導學方案分成下面幾個部分,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知識準備、探索新知、課堂練習、課后檢測、課后復習、收獲與發(fā)現(xiàn)、教師反思等。特殊說明的是:在知識準備基礎部分,我們從歷史學科的特點入手,把課本知識以填空的形式出現(xiàn),這樣,既使學生把握了細小的、凌亂的知識點,又形成幾條線索,明確了每一課的主干知識,有了對知識的整體認識,這部分設計的經過課前的歷史組集體研究而定,并不是隨意的出幾個填空就算了。課堂練習和課后檢測部分,有當堂的反饋練習,也有課后的習題作業(yè),主要起到檢驗課堂教學效果與鞏固知識的作用。教師不求面面俱到,問題不在多而在精,這“精”的依據(jù)就是課程標準,從而提高課堂的時效性。
其次,對學生而言,學生也由原來的“聽眾”變成了“演員”,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究性導學,教師把方案提前一天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預習,通過提前預習,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學習的內容、教師的授課意圖、教師要提的問題、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等。學生通過導學方案事先已經知道一節(jié)課的預習內容和步驟,事先做好預習工作,由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的參與,歷史課由老師唱獨角戲變成師生互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從而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第三,探究性導學法適應新課改之后歷史教材的需要。新課改后的歷史教材容量大,難度高,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通過探究性導學學習,學生已經對歷史的基本史實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學生對于教師設計的導學方案中的問題基本上能夠解決,“跳一跳就能夠摘到果子”,能夠嘗到成功的喜悅。而那些不能解決的或者解決起來有困難的問題,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學生在課堂上的關注和重視,帶著“疑”而學,從而達到歷史學習的效果。 探究性導學法在歷史課中的運用,便于學生記筆記、查閱和復習,大部分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在課堂內消化、理解、鞏固和提高,很多思維訓練和練習都能在課堂上完成,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也有利于學生更加明確教師的上課意圖和學習目標,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學會學習,以導促學,大大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作為高中歷史教師來說,運用好探究性導學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還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過程的快樂,充分發(fā)揮師生的共同作用,從而提高并長期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