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的內(nèi)容共有兩部分,先是如錄像中的,沿用西洋音樂所使用的和弦來配置和聲。但在講義中又加上了筆者所創(chuàng)制的中國的和弦。
首先,我們從中國的旋律說起:
旋律的構成是音階,由音階生出旋律。因此,研究中國的旋律就必須從音階著手。
中國根據(jù)三分損益法的推算,是五聲音階,是宮、商、角、徵、羽五個音。
在光盤上,宋大叔指明,只要連接這五個音,不管你如何任意連接,都能得到中國韻味的旋律。
但是根據(jù)宋大叔的研究(發(fā)表在《中國音階的調(diào)性與和聲》一書中),中國的音階卻并非是五聲音階,而是五要音二次音的七聲音階,這五要音是宮、商、角、徵、羽五個音,再加上變徵(#4)與變宮(7)二音,而形成的七聲音階。
這個五要音二次音的七聲音階,才是中國真正的音階。(在《中國音階的調(diào)性與和聲》一書中均有述及與佐證。)
以上是形成中國旋律的固有音階。
至于中國音樂的和聲,迄今都是取自西洋音樂的和聲。
清朝末年,西洋以其船堅炮利,敲開了中國固步自封的大門,將視為夷狄之邦的西洋文化引進中國,其中宣教士帶進了具有和聲的西洋音樂,(雖然遠在唐朝基督教已傳入中國,但在音樂上的影響卻是在清末發(fā)生。)使中國本來只有單音的旋律,也加上了和聲的使用,以至于開始研究西洋音樂的樂理——音階、和弦、和聲。
這么一來,相隨的問題就來了,所用的和聲是什么和聲呢?是直接采用西洋的和聲;須知西洋和聲是依據(jù)西洋的音階構成的,它的音階有主,有從,主音有其相隨的屬、下屬的五度關系,它的和弦結構,以主音與主和弦為中心,其屬與下屬偕其代用和弦拱托著主音與主和弦,因而確定了西洋的調(diào)性,構成完美的和聲體系。
因此,西洋音樂是由音階產(chǎn)生旋律,旋律顯示和弦,而和弦支持旋律,和弦的連接支配了旋律的進行。故此旋律與和弦是一體的兩面。
舉個例子來說:五聲音階就構成中國的旋律嗎?
這是世界聞名,敘述離別的蘇格蘭民歌。
這首歌只用了五個音,沒用4(fa)也沒用7(si),只用這五個音就是五聲音階了嗎?不,不是!
就它的和弦看,此曲的和聲(和弦)完全根據(jù)西洋的七聲音階建立的,其開頭的主和弦、其和弦的進行,以至于結束的終止式都是西洋音樂的和聲體系。因此,此曲雖然只用了五個音,但仍是七聲音階的結構,其和弦仍是根據(jù)七聲音階建立的和聲體系。
談論這個問題,并非是只為了探討較深的音樂理論,而是為了引導我們對音樂理論有一貫而正確的認識。就拿認調(diào)來說,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
宋大叔:這首曲是什么調(diào)?什么大調(diào)?什么小調(diào)?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最先的回答乃是:看它結束的音,樂曲結束在1(do)的就是大調(diào),結束在6(la)的就是小調(diào)。進一步的問題就來了,結束在5(sol)的呢?結束在3(mi)的呢?宋大叔接續(xù)的回答:你要會看和弦,樂曲開頭是主和弦,結束也是主和弦。大調(diào)的主和弦是1,3,5。小調(diào)的主和弦是6,1,3。樂曲結束在3(mi),要看這個3(mi)是1,3,5的3(mi),還是6,1,3的3(mi)?若是1,3,5的3(mi)則是大調(diào),若是6,1,3的3(mi)則是小調(diào)。樂曲結束在5(sol)的呢?要看這個5(sol)可是1,3,5的5(sol)嗎?若是,則是大調(diào)。
宋大叔極力反對的是簡譜記譜都是用1=X(1=C,1=F,1=bE……)的寫法,12年前返國之初,見所有樂曲,凡是簡譜記譜的都是一律如此標注調(diào)名,并有一位高中的資深音樂老師向我抗議,這僅是為標明樂曲的音高而已,而不是為了別的。但這么一來,大小調(diào)都不分了,當然也就連帶著何為主音與主和弦都不管了,其后相隨的和弦就都完全抹煞了。宋大叔寫過一篇論文,名為《穿褲子的都是男人嗎?》(此文發(fā)表在宋大叔圣樂事工網(wǎng)站上),以諷國內(nèi)的音樂學者們,這么重要的問題,竟然等閑視之,竟然無人看重。
經(jīng)過以上的討論,西洋樂曲的調(diào)名與調(diào)號都能清楚的掌握了。
主和弦開頭(1,3,5的是大調(diào),6,1,3的是小調(diào))(或有以屬(7)和弦開頭的,屬(7)和弦開頭的樂曲,常是不完全小節(jié),自弱拍開始。),主和弦結尾(樂曲結束在1,3,5的是大調(diào),結束在6,1,3的是小調(diào)),樂曲結尾是主和弦。若是再仔細一點,其倒數(shù)第二個和弦,則必須是屬或?qū)?/span>7和弦;屬(屬7)接主和弦就是標明調(diào)性與調(diào)名的最好明證。(或許也有下屬和弦接主和弦的變格終止(又稱教堂終止)。)
(雖然西洋音樂也有小調(diào)(平行小調(diào),或關系小調(diào))開始,大調(diào)(平行大調(diào)或關系大調(diào))結束的,但其調(diào)性與調(diào)名,在和弦的表達上卻都是一目了然的清楚。)
在本課探討中國旋律配和弦之前,先談了西洋音樂的音階與和弦,談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要使我們知道,西洋音樂由主音、到音階結構、形成旋律到和弦的建立(做成和聲),是一個完全的體系,這個體系完全而緊密,使我們對此有深刻的認知。
但中國旋律的音樂呢?是什么調(diào)呢?主音是什么音呢?是什么音階呢?更別談用什么和弦了?我們在清末民初仍是單旋律的音樂呢!
是西洋音樂的“入侵”才喚醒了我們——“要用和聲呀!”但用什么和聲呢?直接把西洋的和聲“搬”過來用嗎?西洋文化的接納,中國人就跟著穿西裝了,留洋人的頭了,喝西洋的咖啡了!音樂也就用了西洋的和聲(和弦)。
須知:和聲(和弦)是建立在音階上,西洋的音階有其特性與調(diào)性,西洋的和弦是根據(jù)其音階的調(diào)性建立的,中國的旋律直接采用西洋和弦那算什么呢?西洋佬戴個瓜皮帽,穿個長袍馬褂就能像個中國人嗎?!
因此,要有深入的認知,確立中國的音階,然后研究中國的音階,創(chuàng)立表達中國音階的和弦,才是真正的為中國旋律配置表達中國風味的和聲。
實際的問題來了,必須矢志于中國音樂的研究,以創(chuàng)制中國的和聲體系。在現(xiàn)實中,一個青年人吉他一彈,信口一唱,隨著時下的西洋歌曲的感染,有誰還拘泥在中國的五聲音階,或是宋大叔制定的五要音二次音的七聲音階?
時至今日,固然也有“刻意”的使用五聲音階做成中國旋律,但在旋律中,年青作曲者特別是流行音樂的作者,受了西洋音樂的熏陶,自由的將7(si),4(fa)這兩個音使用在中國韻味的旋律中。先是用7(si)這個音,最先這個音用的不多,而且把它放在和聲外音的位置上,以減少沖淡中國的韻味,像在光盤上所舉的例子:
贊美詩歌1218首的1062首《我荒漠的甘泉》(此曲原為bA大調(diào),在光盤上寫成簡譜)
(此曲用了兩個7(si)都是用在弱拍,當作和聲外音處理。)
再來一首:《中國的早晨五點鐘》(小敏的作品,迦南詩選)
小敏這首歌也是使用了兩個7(si)(在17與25小節(jié)),其實這兩個7(si)該視為是同一個位置,都是用在弱拍,當作和聲外音處理。
這兩首歌所用的7(si)對于中國旋律的表達并沒有什么影響。
還有,《中國的早晨五點鐘》這首歌也“采用”了西洋的曲式,它是非常完整的二段式。我說她是“采用”并不標示她是研究了西洋的曲式學,而是西方的傳統(tǒng)圣詩唱多了,并行樂句很自然的成為她旋律的表達。因此,她信口唱出來的旋律就暗合了西洋的規(guī)則。
宋大叔要提出另外一首中國旋律的詩歌來,它也是在五聲音階中加了7(si)的音。它是美國洛杉磯地區(qū)的“我心旋律樂團”所創(chuàng)作的《耶和華是愛》,此曲所用的7(si)在18與21小節(jié),另外還有一個是在22小節(jié)的,22小節(jié)的這個7(si)可以理解為和弦音了。當它在和聲上有地位的時候,它就沖淡了五聲音階的韻味。(請參考前方第二十五課169頁的此曲)
但這個7(si)在和聲最有地位的乃是因在完全終止式中的那個V(特別是V7)所含有的7(si),這個7(si)決定了調(diào)性,也帶入了西洋音樂的成分,沖淡了中國音樂的五聲音階的韻味。以上的三首歌,都似乎是在樂曲的結尾處“刻意”的避開了這個7(si)音(我說它們是“刻意”,應該是認定不把這個7(si)用在旋律中,以避免影響更多的中國韻味。)。
另一個出現(xiàn)在今日的中國旋律中的音就是4(fa),這個4(fa)對中國旋律的特性形成更大的沖擊。宋大叔發(fā)現(xiàn),在中國的清樂音階中有這個音——這個音在古籍中稱為:“龢”。中國的清樂音階乃是:
這個清樂音階的由來一點也不難解,它是將:
雖是如此,但我們卻完全不能說,這個4(fa)的使用是出自中國固有的清樂音階。我們只得承認,這個清樂音階——與西洋的大音階相同的音階,完全是受到西洋的影響。
一個身為現(xiàn)代的青年愛樂者,接觸了西洋音樂,相隨的西洋音樂的大音階,就進入其音樂的領域,在中國學校的音樂教育中,何嘗不是引用西洋音樂的歌曲、樂理,乃至于音樂專業(yè)的領域,沿用西洋音樂的和聲學、曲式學。因為中國音樂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因而只能傳授外來的西洋音樂。
此時中國的五聲音階已無法固守,必須是更新,迎向新的中國音樂觀念,7(si)、4(fa)來了,年青的作曲家用了,不是研究了中國音樂而后使用的,而是隨著對音樂的喜愛,自由的接受了,表現(xiàn)了,就這么用了,引導中國音樂這么走的,不是學院派的學者們,不是音樂殿堂的嚴肅音樂,而是時下的流行歌的作曲者,引導著群眾,或是完全不顧中國音樂的本質(zhì),或是加上7(si)、4(fa)成為有中國韻味的新歌。
請看這首《愛 喜樂 生命》
這首歌開始的樂段是中國的五聲音階所構成的旋律,到了第12小節(jié),7(si)的音就來了,而是擺明了樂句的結束是用半終止的屬和弦。(此曲在第二十六課181頁,請自行參考。)
而后樂段由14到22小節(jié)就是用了有7(si)、4(fa)的七聲音階了,7(si)、4(fa)這兩個音我稱它們?yōu)椤皠右簟?,帶出了生動與活力,與前樂段對比。
你能接受這樣的中國韻味卻加上七聲音階的旋律表達嗎?
不管你是否接受,年青的作曲人就是這么作了,就是帶著中國音樂向前邁了一步。
宋大叔未把此曲列在本課,是因為在曲式上、在和弦的連接上、在終止式的使用上,都是用的西洋音樂,連那個半終止也使用了重屬和弦;因旋律的表達也不忌諱了。
以上所談,都是旋律的改變,這是西洋文化向東方形成的影響,是個巨大的潮流,誰也不能(也不必)返其道而行的抵擋。
至于和聲呢?我們中國沒有屬于自己的和聲,都是沿用西洋的和聲,(雖然也有有識之士,在為中國制定和聲,但迄今卻均未獲共識。)在這樣的情形下,要依靠什么法則來規(guī)范和弦的配置呢?中國音階是什么呢?其音階的特性是什么?如何依其調(diào)性建立和弦呢?
因此,宋大叔放棄西洋的和聲體系,不管和弦的法則,只說了一個意見——依旋律的顯示,選擇你認為好聽的音響,來為中國旋律配置和弦吧!西洋和弦的法則可作為參考,但不必受限于他們的法則。
在光盤上為第一首歌《我荒漠的甘泉》配置和弦時,宋大叔強調(diào):“別用重屬和弦”,因為屬和弦(特別是屬7和弦)有7(si)也有4(fa),這兩個音的出現(xiàn)是會影響中國的風格的,但在旋律避開這兩個音的出現(xiàn),在和弦中也能避免嗎?因此要別用重屬和弦,因重屬和弦又包含了屬調(diào)的這兩個 “動音”。
但當面對第二首歌《中國的早晨五點鐘》,問題就來了,小敏循著她所唱過的多首詩歌,寫了個西洋的并行樂句,在第8小節(jié)的前樂句,寫了個非常西化的半終止,這個半終止在旋律上是典型的重屬接屬,不用重屬嗎?除了用重屬沒有一個和弦能與它相比擬的。怎么辦呢?用吧,這個中國旋律已經(jīng)是采用了西洋的法則與音響了。這就是現(xiàn)代的中國旋律中要置入的西洋音響。
好!現(xiàn)在就依旋律對和弦的顯示,為這首歌配置和弦,請您彈奏,聽其音響;或是您也可有別的和弦配置,但要求有良好的音響效果即可。
(1)《我荒漠甘泉》的和弦:
1 C,Am 2 G,Am 3 C 4 G 5 C,Am 6 Dm,C/E 7 Am 8 C 9 Am 10 Dm/F 11 G,C/E 12 Dm/F 13 Am,F(或G) 14 C
請容我對以上的和弦配置提出些討論:
在2的后半到3 ,7 到8都是VI在先,I(主和弦)在后,這是西洋和聲的規(guī)則認為是反置的,但在中國旋律中,我們就任由它這樣使用吧。
4用V(G)在此是否可改成別的和弦呢?像用III(Em)。若是我們把4小節(jié)連起來唱唱,就發(fā)現(xiàn)此處是前樂句的結尾,用個半終止吧!因此用V(G)還是很圓滿的。
6的后半我改成了C/E(I6),因II(Dm)接I(C)的音響太硬,在和聲學上是平行5度,不佳,用16(C/E)就好。
12的旋律用Dm/F,就將這兩個旋律都包含在和弦中了,因此將V(G)改成Dm/F。
13到14是樂曲的結束,該用完全終止式了,用完全終止,當然就是V-I了。但能不能13的后半用F(IV)呢?IV接I是變格終止呀!你可試著采用。若看第14小節(jié)的音,該是Am的和弦(小調(diào)的主和弦),是否可作小調(diào)的結束呢?我們可有多個答案。但在此我們還沒有學過小調(diào),就先作V-I或I-VI的終止處理吧!
(2)《中國的早晨五點鐘》的和弦:
1 C,Am 2 Em,Am 3 Dm7/F(在授課中用的是Dm) 4 G 5 Am 6 Em 7 C,D7 8 G(在授課中只作到第8小節(jié)).9 C,Am 10 Em,Am
11 Dm7/F 12 G 13 C,Am 14 Am 15 G/D,D7 16 G 17 Am 18 F 19 C,G/B 20 C 21 Dm/F 22 Am 23 G/D,D7 24 G 25 Am ,Em 26 F 27 C,G/B 28 C 29 Dm/F 30 Am 31 F,G 32 C
作業(yè):請將下面的四首歌配上和弦并彈奏之:
(1)搖啊搖(喜樂贊美主900首的126首)
(2)上山,下山(贊美詩歌1218首的830首)
(3)耶穌愛你(喜樂贊美主900首的123首)
此曲開頭是6(B),請用Bm的和弦(Bm是B小調(diào)的主和弦),在中國旋律當稱為“羽”調(diào)式,而結尾在1(do),視為是D大調(diào),但在中國旋律當稱此曲是“羽起宮終”的調(diào)式。在以下的內(nèi)容中給予解釋。
(4)為了生存(贊美詩歌1218首的776首)
以上的四首作業(yè),請你自行配置和弦,你有自由的選擇空間,故不再設置答案。
以上用了不小的篇幅,闡明西洋音樂的音階與和弦有合一的調(diào)性、合一的體系;也闡明了中國音樂是以不同的音階,而使用西洋的和弦作成和聲是不合宜的。
單單指出用西洋的和弦配置中國旋律的不合宜,并不能作為目的,真正的目的該是研究中國音階的調(diào)性,創(chuàng)制中國自己的和弦體系。
從查考古籍,到制定音階,研究其調(diào)性,而產(chǎn)生和弦,宋大叔經(jīng)歷了十多年的時光,寫成《中國音階的調(diào)性與和聲》一書(見宋大叔圣樂事工網(wǎng)站www.songdashu.cn)
在此,不對此書做學理的深入探討,只把其中要緊的和弦介紹給我的學生,作為配置中國旋律和弦的使用。
一、以五要音二次音的中國音階為基礎,建立了三個主要和弦:
其音階:
其三個主要和弦:
由于西洋音樂的影響,而使中國固有的清樂音階浮出臺面,而衍生得龢和弦:
因此,我們有了四個構造相同,成為中國固有的五度相生而得的和弦:
這三個和弦與衍生出來的龢和弦真有中國的韻味。
現(xiàn)在請容說明,創(chuàng)制這些和弦的理由:
(1)就音階的結構看,中國是宮徵合一,也就是主屬合一的。一個音階中有兩個主音,一個是宮(西洋的主音),另一個則是可以稱為副主音的徵(西洋的屬音)。
這是由于中國的音階含有兩個導音——變宮(si)與變徵(#fa)所致。變宮拱托“宮”(do)成為主音,而變徵拱托“徵”(sol)成為另一個主音。
因此,中國音樂常有樂曲“宮起徵終”,樂曲就停在徵(sol)了。
茉莉花:
滿江紅:
(2)就旋律的分析,中國是大、小調(diào)合一的,在宮的和弦中,常出現(xiàn)羽(la)音,而在羽的和弦中,常出現(xiàn)徵(sol)音。
紫竹調(diào)
你們要贊美耶和華
因此,中國旋律有些是宮起羽終,也有羽起宮終。
中國古琴曲(圣詩的真美歌)
小黃鸝鳥兒
現(xiàn)在說說:宋大叔起初所制定的和弦,就是因中國的大小調(diào)合一,而做成:
(3)既然有宮起徵終,就必須要有徵的屬和弦。因此,要有商和弦(D6),若無商(D6)和弦,就不能表達徵的調(diào)性了,因此,要有:
以此,衍生推出:龢(F6)和弦,有了龢(F6)和弦,其屬的關系則是:
接下來,我要主動的打個岔兒,談談中國調(diào)的調(diào)名:
不少的人問宋大叔,停在1(do)的是大調(diào),停在6(la)的是小調(diào),那停在5(sol)的呢?停在3(mi)的呢?還有停在別的音,都是什么調(diào)呢?
宋大叔一般的回答乃是:你要看結尾的和弦,大調(diào)的主和弦是1(do)、3(mi)、5(sol),樂曲停在(1(do)不用說了),停在3(mi),或停在5(sol),若是它是1(do)、3(mi)、5(sol)的3(mi),5(sol)則是大調(diào)。若是樂曲結束在
6(la)、1(do)、3(mi),小調(diào)的主和弦,即使是1(do)、3(mi)也是小調(diào)。
但許多的時候,提問的人并不辨識哪些歌是西洋調(diào)的,哪些歌是中國調(diào)的,就是一看就問,豈不知中國音階的特性是宮徵合一的,大小調(diào)合一的,故形成有的曲——中國旋律的樂曲有宮起宮終,也有宮起徵終,或徵起角終;有宮起宮終,也有宮起羽終,有羽起羽終,也有羽起宮終。
你要怎么為這樣的定調(diào)呢?目前你就依西洋的五線譜,來為它命名吧!并在括號中加注“起、終”的名稱。
如:茉莉花:定名為F大調(diào)(然后注明是宮起徵終)
滿江紅:G大調(diào)(宮起徵終)
中國古琴曲:C大調(diào)(宮起羽終)
小黃鸝鳥兒:C大調(diào)(羽起宮終)
還有人問:停在2(re)的是什么調(diào)呢?怎么解釋呢?問的人并舉出實例來: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在詩本上訂為是C大調(diào)
此曲不是結束在2 -,而是結束在6 -,或開頭可說是C大調(diào)的宮起,但旋律進行后,特別是在22小節(jié)后,已經(jīng)由宮進入龢了(也就是徵與宮的關系),這是中國音階雙主音形成的特色,所以后方是1 1 3 | 2 2 | 3 5 3 5 | 6 6|……到最后是3 2 3 2 | 3 5 | 6 - ‖是龢的羽調(diào)(小調(diào)),是西洋音樂的D小調(diào)。
現(xiàn)在,回頭,來談由宋大叔制定的和弦來配置中國旋律
(一)和弦的轉(zhuǎn)位與名稱:
(二)彈奏的音型:
(1)音型1:(要加延音踏板,每小節(jié)用一次踏板)
(2)音型2:(加踏板,每小節(jié)用一次踏板)
說明:甲:強拍固然可用C6(F6、G6、D6)的根音,當然也可用3音或5音做成轉(zhuǎn)位。但在此特別列出6度音為低音(C6 / A)是表示當旋律有羽(小調(diào))音響時使用C6 / A。
乙:這些和弦有中國韻味的特色,就在于5度音與6度音的同時出現(xiàn)。第3、4拍一定包含5度音與6度音在一拍中出現(xiàn)。
(3)音型3:
說明:強拍的低音,也可做轉(zhuǎn)位處理,至于后方的各個半拍,你可自由的選擇別的音,用4度、5度的分解和弦即可。
(3)音型4——使用于無旋律伴奏:
(三)實際的和弦配置與彈奏:
無旋律伴奏的彈奏:(只寫四小節(jié),其余的比照著自行完成。)
別的調(diào)(別的調(diào)的歌),請自行推演。
例上曲:(一個b調(diào)——F調(diào)的宮調(diào))
宮:F6,其轉(zhuǎn)位:F6 / A F6 / C F6 / D
徵:C6,其轉(zhuǎn)位:C6 / E C6 / G C6 / A
龢:bB,其轉(zhuǎn)位:bB6 / D bB6 / F bB6 / G
自行選擇配置和弦,決定是否轉(zhuǎn)位,并自行彈奏。
以上宋大叔所制定的和聲體系,實乃初創(chuàng),有待有心學者給予指導、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