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教我們?yōu)槿颂幨?含翻譯) ?。ò耍?/font>
一三三、渾然和氣居身珍寶
環(huán)節(jié)義者,必以節(jié)義受謗;榜道學(xué)者,常因道學(xué)招尤。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只渾然和氣,才是居身這珍。
【譯文】
標(biāo)榜節(jié)義的人,到頭來必然因為節(jié)義受到批評詆毀;標(biāo)榜道學(xué)的人,經(jīng)常由于道學(xué)而招致人們的挾擊。因此一個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壞人做壞事,也不標(biāo)新立異建立聲譽,只是一股純厚、和藹的氣象,這才是立身處世的無價之寶。
【注解】
道學(xué):宋儒治學(xué)以義理為主,因此就把他們所研究的學(xué)問叫理學(xué),這種理學(xué)也就是“道學(xué)”。此處的道學(xué)是泛稱學(xué)問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說“道學(xué)先生”的道學(xué)。
渾然和氣:渾然是純樸敦厚,和氣是儒雅溫和。
【評語】
人們討厭假道學(xué)偽君子,因為做人要平實無欺,不可自我標(biāo)榜吹噓。真理不是巧言,仁義更非口說。換言之,學(xué)問道德并非吹噓而來,是從艱苦修養(yǎng)中累積而成。有的人好虛名,披上道德外衣,實質(zhì)上是在騙取人們信任,滿足私欲需求,與為非作歹固然有別但卻具有更大的欺騙性。一個人居身立世確立正確的原則,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是為磨煉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有一個健全的心態(tài),完差的人格。
一三四、和氣祥瑞寸心潔白
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譯文】
一念之間的慈祥,可以創(chuàng)造人際的和平之氣;心地純潔清白,可以使美名千古流傳。
【注解】
醞釀:本指造酒,此處當(dāng)制造調(diào)和解。
兩間和氣:兩間指天地之間,此處指人際關(guān)系。
昭垂:昭:明。垂,流布”
【評語】
元代詩人王冕題《墨梅》的詩句曾寫道:“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睆墓胖两?,這樣詠懷言志的詩文觸目皆是,這正如俗諺“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說明人要愛惜自己的名譽。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如東漢曾有昌邑令,夜間懷巨金賄賂楊震說:“暮夜無知者?!睏钫鸹卮鹫f:“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結(jié)果楊斷然拒絕賄金維護了自己的清白人格,因此才有“震畏四知”一語出現(xiàn)。拒賄是為官清廉的一種表現(xiàn)。日常生活同樣要檢點自己,從待人到律已都應(yīng)注意維護聲譽,保持心靈的完美,所謂與人為善,處事勿貪。修身養(yǎng)性須從一點一滴做起,以便保持寸心潔白而留清
一三五、心體瑩然不失本真
夸逞功業(yè),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不知心體瑩然,本來不失,即無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作人處。
【譯文】
夸贊自己的功業(yè),炫耀自己的文章,這都是靠外物來增加自身光彩,卻不知人人內(nèi)心都有一塊潔白晶瑩的美玉。所以一個人只要不喪失人類原有的純樸善良本性,即使在一生之中沒留下半點功勛,沒留下片紙只字的著作文章,也算是堂堂正正地做人。
【注解】
夸逞:夸是自我吹噓,言過其實,逞是強行顯露。
瑩然:瑩是指玉的顏色,潔白純凈。
【評語】
《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笨梢娏⒌聻樽钪匾?,其次才為立功、立言。例如品德垂范千古的孔子、孟子、屈原等古圣先賢;功業(yè)流傳千古的漢武帝、詔太宗等。不可能每個人都像這些歷史名人一樣名垂千古,在日常生活中,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必須先立德立身,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規(guī)范,保持自然之態(tài),在此基礎(chǔ)上去建功立業(yè),這樣即使毫無功業(yè),也不失為一個正人君子。
一三六、清濁并包善惡兼容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譯文】
立身處世不可自命清高,對于一切羞辱、臟污要適應(yīng)并能容忍妒忌:與人相處不可善惡分得過清,不管是好人、壞人都要習(xí)慣以至包容。
【注解】
皎潔:光明,潔白。
茹納得:容忍得下。
【評語】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必然不能事事按自己的意愿來辦事,這就必須學(xué)會適應(yīng)社會和人生。李斯曾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边@是一種王者氣象。其實生活中也需要這樣,所謂“人至察則無友,水至清則無魚”,何況每個人有缺點也有憂點,每個人看問題都有片面性,有的東西以為是對的,卻偏偏是錯;有的事以為別人錯了,實際上因為自己認(rèn)識上的不足而是自己錯,孔子對此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奔淳褪清e的、污的、惡的,能容納的本身便是把它作為向上向善的借鑒。
一三七、疾病易醫(yī)魔障難除
縱欲之病可醫(yī),而勢理之病難醫(yī);事物之障可除,而義理之障難除。
【譯文】
放縱情欲的毛病還有醫(yī)治矯正的可能,自以為是固執(zhí)己見的毛病卻很難醫(yī)治;做事遇到的障礙還可以克服,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習(xí)慣障礙卻難排除。
【注解】
勢理之病: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的毛病。
義理之障:正義真理方面的障礙。
【評語】
王陽明有句名言:“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一個人如果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一貫正確,就不會承認(rèn)自己有錯,不承認(rèn)自己有錯當(dāng)然不會有所意識地改正自己的錯誤,這種人必然永遠錯下去也不知悔改,所以俗語才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而孔子更勸世人“過則勿憚改”。人沒有不犯錯誤的,做人關(guān)鍵是敢于認(rèn)錯,善于吸取教訓(xùn)才會不斷進步。人不會事事成功,只有善于總結(jié)經(jīng)驗的人才可能反敗為勝,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人不能把認(rèn)識水平固定于一時一地,辦事既不能只憑經(jīng)驗,也不可照搬教條,在自己心理上形成一種障礙。由做事之理可以對照修身之道,敢于認(rèn)錯改過,善于博取容納,同樣是個人道德品質(zh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三八、行戒高絕性忌偏急
山之高峻處無木,而溪谷回環(huán)則草木叢生;水之湍急處無魚,而淵潭停蓄則于鱉聚集。止高絕之行,褊急之衷,君子生有戒焉。
【譯文】
高聳云霄的山峰地帶不長樹木,只有溪谷環(huán)繞的地方才有各種花草樹木的生長;水流特別湍急的地方無魚蝦棲息,只有水深而且寧靜的湖泊魚鱉才能大量繁殖。這是地勢過于高絕水流太過湍急的緣故;這都不是容納萬物生命的地方,君子處人待世必須戒除這種心理。
【注解】
淵潭停蓄:淵潭是深圳,停蓄指水平靜不流動。
褊急之哀:狹隘到極端的心理。
【評語】
偉大寓于平凡,在平凡中見偉大的人才是真?zhèn)ト?。才德之人見于細人,從點滴做起,只有這樣在大是大非面前才會顯出品德的高尚。自命清高孤芳自賞標(biāo)奇立異的人,屬于“高絕之行,褊急之哀”之輩,是君子所不足取的。雖然有德之人、建功立業(yè)的偉人是不怕孤獨的,因為真理往往在少數(shù)人的手里,像污泥中的蓮花格外醒目,耐得寂寞。但這不是說人要把自己放到空中樓閣之中,讓思緒永遠停留在理想世界,因為人不可能離開現(xiàn)實世界生活下去。
一三九、過滿則溢過剛則折
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譯文】
生活于幸福的美滿環(huán)境中,像是裝滿的水缸將要溢出,千萬不能再增加一點點,以免流出來;生活在危險急迫的環(huán)境中,就像快要折斷的樹木,千萬不能再施加一點壓力,以免折斷。
【注解】
搦:壓抑。
【評語】
人們討厭貪得無厭的人,一個對個人物欲情欲無休止追求的人談不上有什么好品德,談不上會對人們有什么貢獻。對于貪圖者而言,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由于個人欲望永不知足也就永遠生活在痛苦中,終會水滿由溢,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凡事總是“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可人們很難明白這個盈虧循環(huán)的道理。不過學(xué)業(yè)上就不能淺嘗輒止,還真要有點貪圖精神,要事懷若谷,越是渴求越說明求知心切。和生活上的貪求正好相對.學(xué)業(yè)上下要提心過滿,生活上應(yīng)當(dāng)防止溢止,這個人才可能在事業(yè)上有所作為。
一四○、責(zé)人宜寬責(zé)已宜苛
責(zé)人者,原無過于有過之中,則情平;責(zé)已者,求有過于無這內(nèi),則德進。
【譯文】
對待別人要寬厚,當(dāng)別人犯過錯時,像他沒犯過錯一樣原諒他,這樣才會心平氣和;要求自己應(yīng)嚴(yán)格,應(yīng)在無過時也要時時找找自己的差距,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進步。
【注解】
原:寬恕,原諒。
責(zé):當(dāng)動詞用,期望。
【評語】
責(zé)已難,責(zé)人易。其實人在觀察別人時應(yīng)同時對照自己,人誰無過,能改就好;原人之過,責(zé)已之失,必須,“寬以待人,嚴(yán)以律已”,不能“見人之過易,見已之過難”。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有寬廣“的胸懷外,關(guān)鍵要常常,“閉門思過,防患未然”,像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睘槿颂幨乐溃毾葟膰?yán)格要求自己做起。
一四一、不憂患難不畏權(quán)豪
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dāng)宴游而惕慮;遇布豪而不懼,對煢獨而驚心。
【譯文】
君子雖然生活在惡劣環(huán)境中絕對不憂心忡忡,可是安樂悠游時卻能知道警惕,以免墮落迷途;君子即使遇到豪強權(quán)貴絕不畏懼,但是遇到孤苦無依的人卻具有同情心。
【注解】
惕慮:惕是憂懼,慮是謀思。警惕憂慮。煢獨:煢指沒有兄弟,獨是沒有子孫?!吨芏Y·秋官》有:“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fù)于上?!惫驴嗔尕甑囊馑肌?span>
【評語】
修養(yǎng)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們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們有較強烈的意志力,不為外物所擾而堅持品性。所謂貧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處患難而不憂,是因為他們具有安貧樂道的精神。其實,他們在享樂安然的環(huán)境中能保持清醒,憂患意識強,故能防微杜漸。再次由于他們有高深的追求并領(lǐng)悟人生,故不屑權(quán)勢更不懼權(quán)勢。能讓他們動心的是面對貧苦無助之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一四二、靜中真境淡中本然
風(fēng)恬浪靜中,凡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
【譯文】
一個人在寧靜平淡的環(huán)境中,才能發(fā)現(xiàn)人生的真正境界;一個人在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中,才能體會人性的真實面目。
【注解】
風(fēng)恬浪靜:比喻生活的平靜無波。
味淡聲希:味指食物,聲是聲色。比喻自甘淡泊不沉迷于美食聲色中。
心體:指心的深處,也就是人性的本質(zhì)。
【評語】
生活在驚濤駭浪的變革時代,更能磨練人的堅強斗志,卻無暇顧及體會人生內(nèi)心境界。生活在風(fēng)平浪靜的太平盛世,才能體會出人生真諦,也才有功夫才有情致去體驗。所以《莊子·繕性》篇有“恬以養(yǎng)志”的名言,強調(diào)在寧靜中修煉身心,以達返樸歸真之境。這種靜而淡的田園生活曾吸引了無數(shù)人,形成古人出世則濟天下,入世則隱山林的處世觀。
一四三、靜現(xiàn)本體水清影明
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譯文】
夜闌人靜聽到遠遠傳來鐘聲,可以驚醒人們虛妄中的夢幻,從清澈的潭水中觀察明亮的朋夜倒影。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nèi)馍硪酝獾撵`性。
【注解】
夢中之夢:是比喻人生就是一場大夢,一切吉兇禍福更是夢中之夢。澄潭月影:虛幻之月,由此可悟一切事物皆虛幻身外之身:肉身以外涅般之身,前身為虛幻,后身為真身,此指人的品德、靈性。
【評語】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有“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苦夢為歡幾何”的感嘆。有的人,在人生苦短的感嘆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春宵苦短日高起。有的人則有志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做出一番事業(yè)。對于一個人來講,靜夜悟道,月夜觀影,萬賴俱寂中忽然傳來悠揚的鐘聲,可能豁然頓悟。心靜之中,許多苦思冥想的東西可能會一下子徹悟。靈感被觸發(fā),而看清本我。
一四四、極端空寂過猶不及
寒燈無焰,敝裘無溫,總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墮在頑空。
【譯文】
微弱的燈光燃不起火焰,破舊的大衣不產(chǎn)生溫暖,這都是造化玩弄人的景象;肉身像是干枯的樹木,心靈猶如燃盡的死灰,這種人等于是一具僵尸必然會陷入冥頑空虛中。
【注解】
播弄:顛倒翻弄?!对の嗤┯辍分杏校骸叭缃衩骰室鸦桧?,楊國忠、李林甫播弄朝政?!?span>
【評語】
佛家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并非指任何東西都沒有的頑空。雖然斷絕了固執(zhí)和物欲,實際上只是不自我作惡罷了。如果不進一步濟世渡人就毫無善果可言,如此活著也就等于死亡,一無可取之處。用這段話來談人生也有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如寒燈無焰,似敝裘無溫,于外界無知無覺,于內(nèi)心空虛至極,與活死人何異?以此待人,只是別人為他服務(wù),他卻無益于別人,這種極端的安寂是不足取的。一四五、栽花種竹心境無我損之又損,栽花種竹,盡交還烏有先主;忘無可忘,焚香煮茗,總不問白衣童子。
【譯文】
物質(zhì)的欲望要減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種些花栽些竹,把世間煩惱者交還烏有先生;腦海中了無煩惱沒有什么可以忘記的東西,每天都面對著佛壇燒香提水烹茶,不問白衣童子為誰送酒而進入忘我境界。
【注解】
損之又損:減少。老子《道德經(jīng)》中有:“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span>
烏有先生:典出《史記·司馬相如》中的“烏有先生烏有此事齊之為難”,司馬相如《子虛賦》以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虛構(gòu)人物為主角,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子虛烏有”。不問白衣童子:據(jù)《續(xù)晉陽秋》“陶潛常于九月九無酒于宅東籬之下,菊叢之中摘菊盈把,坐于其側(cè),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為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醉而后歸?!彼^“不問白衣童子”是說并不問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許人,比喻已經(jīng)進入完全忘我狀態(tài)。
【評語】
無為、修省并不是和世事絕緣。做事不宜提倡形式主義,關(guān)鍵是思想上要達到忘我之境。栽花種竹、焚香煮若、閑云野鶴的生活可以忘我,可以隔去人世間許多煩惱;談書論道潛心研究學(xué)問,也可使一個人完全進入忘我狀態(tài),孔子說:“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人之忘我境界,不能以形式而論,要從本質(zhì)上看。一四六、消些幻業(yè)增長道心色欲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蠟。故人常憂死慮病,亦可消幻業(yè)而長道心。
【譯文】
色欲像烈火一樣燃燒起來時,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烈火就會變得像一堆冷灰;功名利祿像蜂蜜一般甘美時,只要想一想死地的情景,名位財富就會像嚼蠟一般無味。所以一個人要經(jīng)常思慮疾病和死亡,這樣也可以消除些罪惡而增長一些進德修業(yè)之心。
【注解】
幻業(yè):為佛家術(shù)語,是梵語“羯魔”的意譯,本指造作的意思,凡造作的行為,不論善惡皆稱業(yè),但是一股般都以惡因為業(yè)。道心:指發(fā)于義理之心。據(jù)《朱子全書·尚書》篇:“人心,人欲也;道心,天理也。所謂人心者是血氣和合做成;道心者是本來票受仁義禮智之心?!?span>
【評語】
人在病中,會感到人生之虛幻與可悲,到了死地大概只剩求生一念了。所以人平時做事應(yīng)朝事物的對立面想想,而不是隨心所欲,任意胡為??鬃诱f:“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苯渖杀郏涠房擅獾?,戒得可全名。朱子說:“圣人同于人者血氣也,異于人者志氣也,..君子養(yǎng)其志氣,故不為血氣所動,是以年彌高而德彌助也?!比松谑溃丝刂谱约旱挠扌┑滦?,做事勿為欲望迷失本性,終會有所作為的。一四七、出世涉世了心盡心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nèi),不必絕欲以灰心。
【譯文】
超脫凡塵俗世的方法,應(yīng)在人世間的磨練中,根本不必離君索居與世隔絕;要想完全明了智慧的功用,應(yīng)在貢獻智慧的時刻去領(lǐng)悟,根本不必斷絕一切欲望,使心情猶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動。
【注解】
了心:了當(dāng)覺悟、明白解。了心是懂得心的道理。據(jù)《淮南子·原道訓(xùn)》“夫心者,五歲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氣,馳騁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門戶者也。”故心為智力的源泉地。盡心:拿出智慧擴張善良本心:《孟子·盡心章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span>
【評語】
不要以為穿上袈裟就能成佛,不要以為披上道氅就能全真,同理,披上件蓑衣、戴上項斗笠未必是漁夫,支根山藤坐在松竹邊飲酒吟詩也未必一定是隱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釣譽。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靈智不在于自己苦思冥想或者如死灰槁木般時才知道。最能說明“不必絕人以逃世,不必絕欲以灰心”之理的,就是《孟子·膝文公下》所載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于陵,于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后耳有聞,目有見?!泵献釉唬骸坝邶R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抑亦盜跖之所筑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是未可知也?!痹唬骸笆呛蝹眨勘松砜椔?,妻辟鵑,以易之也。”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鐘,以兄之祿為不信之祿而下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于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戚曰:‘惡用是鞘妒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鵲妒之肉也?!背龆壑R阅竸t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于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币凰陌?、云中世界靜里乾坤竹籬下,忽聞犬吠雞鳴,恍似云中世界;蕓窗中,雅聽蟬吟鴉噪,方知靜里乾坤。
【譯文】
當(dāng)你正在竹籬笆外面欣賞林泉之勝,忽然傳來一聲雞鳴狗叫,就宛如置身于一個虛無縹渺的快樂神話世界之中,當(dāng)你正靜坐在書房里面讀書,忽然聽到蟬鳴鴉啼,你就全體會到寧靜中別有一番超凡脫俗的天地。
【注解】
云中世界:形容自由自在的快樂世界。蕓窗:蕓是古人藏書避毒常用的一種香草,故借蕓窗以稱書房。
【評語】
這段話表明了文人雅士一種超凡脫俗的生活境界,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卻是一番參禪悟道的功夫。幾聲“大吠雞鳴”驚醒了靜坐在書齋中的主人,這就是從“無我”境界進入“有我”境界的契機;然而“蟑吟鴉噪”影響不了靜坐中的道人,這是從“有我”境界回到無我境界的玄機。因為不論就佛道那一教的思想而言,凡是正在參禪靜坐中的人,他那種在寧靜中所培養(yǎng)出的靈智,足可以和蟬鴉交談作心靈感應(yīng)。在有我到無我,到有我的反復(fù)過程中,靜生悟道的人通過心靈的感應(yīng)來體現(xiàn)本我。一四九、像由心生像隨心滅機動的,弓影疑為蛇蝎,寢石視為伏虎,此中渾是殺氣;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鷗,蛙聲可當(dāng)鼓吹,觸處俱見真機。
【譯文】
一個好用心機的人容易產(chǎn)生猜忌,會把杯中的弓影誤會成蛇蝎,甚至遠遠看見石頭都會看成是臣虎,結(jié)果內(nèi)心充滿了殺氣;一個心平氣和的人即使遇見兇殘的石虎一類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鷗一般溫順,把聒噪的蛙聲當(dāng)作悅耳的樂曲,結(jié)果到處都是一片祥和之氣,從中可以看到人生真諦。
【注解】
機動:工于心機,狡詐多慮。弓影疑為蛇蝎:由于心有所猜疑而迷亂了神經(jīng),誤把杯中映出的弓影當(dāng)作蛇蝎。寢石視為伏虎:寢石,臥石,《漢詩外傳》“昔者楚之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沒矢飲羽之下?!睖啠憾?,全部。念息:心中沒有非分的欲望。石虎:十六國時后趙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兇暴。據(jù)《辭?!罚骸皶x后趙言石勒從弟,字季龍,驍勇絕倫,酷虐嗜殺,勒卒,子弘立,以虎為丞相,封魏王,旋虎殺弘自立,稱大趙天王,復(fù)稱帝,徒居鄴,賦重役繁,民不堪命,立十五年卒?!闭鏅C:真理,真諦。
【評語】
胸懷坦蕩的人不會去管身邊的是是非非,志向遠大的人無暇思索悄小之事。唯小人與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瀾,弄得人際關(guān)系緊張起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個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會造成俗活所說的“疑心生暗鬼”,本來毫無疑問的事也會弄出風(fēng)波來。反之假如你居心坦蕩對周圍事物不存疑心,才能顯露人類本性中的真跡。從這個意義來說,天地萬物是善是惡,存乎我們的一念之間,一個人總是杯弓蛇影,粑人優(yōu)天地生活,哪還有人生的樂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達開朗,也可能狹隘善妒,從中足見一個人修養(yǎng)的高低。
一五○、夢幻空華真如之月
發(fā)落齒疏,任幻形之凋謝;鳥吟花開,識自性之真如。
【譯文】
老年人頭發(fā)掉落牙齒稀疏是生理上的自然現(xiàn)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而不必悲傷;從小鳥唱歌鮮花盛開中,我們認(rèn)識了人類本性永恒不變的真理。
【注解】
幻形:佛教認(rèn)為人的軀體是地、水、火、風(fēng)假合而成,無實如幻,所以叫幻形或幻身?!秷A沉經(jīng)》有“幻身滅故幻心亦滅?!闭嫒纾悍鸺艺Z,指永恒不變的真理,《唯識論》中有“真為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面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評語】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小鳥要歌唱,花兒要開放,人也要從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但是,一個從的真正衰老,并非單純生理上的衰老,心理上的衰者最為嚴(yán)重,所以莊子才說“哀莫大于心死”。一個人到四五十歲只能算中年人,而中年才開始創(chuàng)造事業(yè)的人比比皆是。中年可說是人生的頂峰時代,已經(jīng)有事業(yè)基礎(chǔ)的正是發(fā)揮潛力的階段,沒有事業(yè)基礎(chǔ)的也可創(chuàng)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關(guān)鍵是保持精神上的不斷追求。即使是到了老年只要精神不死又何妨追求?像書畫家、作家、醫(yī)生,越老經(jīng)驗越多,越老精神彌健,一個人活到老學(xué)到,以至童心不混,青春常在,而不知老之將至,忘卻生理的衰弱。就會心寬地闊,永遠年輕。
一五一、煩惱由我嗜好自心
世人只緣認(rèn)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云:“不復(fù)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云:“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譯文】
只因世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會產(chǎn)生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古人說:“假如已經(jīng)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物的可貴呢?”又說“能明白連身體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擁有,那世間還有什么煩惱能侵害我呢?”這真是至理名言。
【注解】
煩惱:佛家語,原指阻礙菩提正黨的一切欲情。破的:本指箭射中目標(biāo),喻說話恰當(dāng)?!咀g文】
古人的處世哲學(xué),強調(diào)無我、無為的多,突出自我、自私的少。所謂恥于言利而突出義,就在于應(yīng)當(dāng)滅私欲而存大義。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有人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說明了自私乃人類天性之一。戰(zhàn)國時楊子提倡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楊朱所以倡導(dǎo)極端自私主義,是因為戰(zhàn)國時代的一些野心政客,經(jīng)常以“國家人民”為借口,發(fā)動戰(zhàn)爭來滿足更大的私欲,因此他才認(rèn)為:“假如人人都為我而不為他,那豈不是天下太平了嗎?”可見楊朱的自私和此處所說的自私,兩者的含義似是卻又不同。不管怎么說,極端的自私自利不足取,不能取,為人處世,太過自私難有朋友,難尋合作者,也因為個人私欲太強,便會帶來物欲的不滿,帶來無窮的煩惱?,F(xiàn)代社會強調(diào)自我,是人格氣質(zhì)的自我,而非物欲情欲的自我。
一五二、以失意思制得意念
自老視少,可以消奔馳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
【譯文】
從老年回過頭來看少年時代的往事,就可以消除很多爭強斗勝的心理;能從沒落后再回頭去看榮華富貴,就可以消除奢侈豪華的念頭。
【注解】
奔馳角逐:指拚命爭奪利益。瘁:毀敗。
【評語】
世事經(jīng)歷多了后,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之嘆。不管是道家奉勸世人消除欲望,還是儒家提倡貧賤不移的修養(yǎng)工夫,或者佛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訴世人,不要在富貴與奢侈、高官與權(quán)勢中去爭強斗勝,浪費心機。人尤其在得意時,要多想想失意時的心情,以失意的念頭控制自己的欲望。
一五三、世態(tài)變化萬事達觀
人情世態(tài),倏忽萬端,不宜認(rèn)得大真。堯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卻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屬后來誰?”人常作是觀,便可解卻胸中青矣。
【譯文】
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錯綜復(fù)雜瞬息萬變,所以對任何事都不要太認(rèn)真。宋儒邵雍說:“以前所說的我,如今卻變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到頭來又變成什么人?”一個人假如能經(jīng)常抱這種看法就可解除心中的一切煩惱。
【注解】
倏忽:極微不足道的時間。冒:結(jié),牽掛,牽系。鮑照《蕪城賦》有:“荒葛涂?!?span>
【評語】
滄桑變幻,世事無常,人情冷暖依據(jù)舊。從古至今,嫌貧愛富的故事太多,趨炎附勢的例子無數(shù)。“世態(tài)有冷暖,人面逐高低”,宇宙是永恒的,但是世間萬物卻是變化的,所以唐代詩人崔岳寫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在世事的變化無常面前,人更應(yīng)保持純真無瑕的心性,拋棄追名逐利的雜念,以真待人,以情暖人,使人間棄滿歡樂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