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前生——敗退中原的仰韶王朝
文:偉哥
三、仰韶文化彩陶與尖底瓶
1、仰韶文化彩陶與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的關系
仰韶文化和特里波利耶文化之間究竟誰影響誰,要弄清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我們只需要依據兩個標準進行驗證就行了:
1、誰的時間更早。
2、誰有源頭。
第一個標準很簡單,在時間上,誰早就是影響者,誰晚就是被影響者。下面是根據網上查得的結果:
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年~5000年。
特里波利耶-庫庫泰尼文化:距今約6000年~4250年
對比年代,特里波利耶文化上下限都要比仰韶文化晚約1000年。根據常理推測,自然是仰韶文化影響特里波利耶文化。
第二個標準就是,誰有源頭。這個標準更為簡單,誰在當地有源頭,誰就是影響者,誰在當地沒有源頭,誰就是被影響者。所以,追溯源頭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于仰韶文化的陶器,我做一張表來展示下:
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出土有繩紋陶和素面陶,距今約17000年前。
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有陶片,距今約15000年。
廣西甑皮巖遺址:出土有紅陶、灰陶,距今約10000年前。
廣西豹子頭遺址:出土有夾砂陶,距今約10000年前。
河北徐水縣南頭莊遺址:出土有紅陶、灰陶和紅褐陶,距今約10000年前。
城背溪文化:出土夾炭陶、夾砂陶,距今約8500年前。
興隆洼文化:出土夾砂陶,距今約8200年前。
河南裴李崗文化:出土有夾砂陶和泥質陶,距今約8000年前。
磁山文化:出土夾砂陶,距今約8000年前。
老官臺文化:出土彩陶,距今約8000年前。
北辛文化:出土彩陶,距今約7500年前。
河姆渡文化:出土夾炭黑陶、灰褐陶,距今約7200年前。
--張江凱、魏峻《新石器時代考古》 文物出版社
上面的列表是從這本書中粗略篩選出來的,我想,這個粗略的篩選應該也算得上具有一定代表性了吧。從表上來看,自距今約17000年前以來,中華大地上就遍布了大大小小各種遺址,而每個遺址都有相同或者不同款式的陶器出土。作為陶器的發(fā)源之地,其制作工藝一直沒有斷絕,并且發(fā)揚光大,從最早的長江以南地區(qū)發(fā)明制陶術,然后北上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傳承下來。所以,仰韶文化的彩陶自然是一萬多年來的傳承者之一。
那么,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東歐平原的特里波利耶-庫庫泰尼文化是否也是從當地之前的制陶工藝傳承下來的呢?很遺憾,歐洲平原上,甚至包括整個西方并沒有如此深厚的陶器文化傳承。當然,會有那么一些人,拿著一些零星的陶器,說這是歐洲29000年前的陶器云云。但可惜的是,他們出示的陶器其制作工藝不但很先進,而且陶器本身完好無缺,看不出歷史感。同時,陶器本身既沒有出土地點,也沒有出土時間,更談不上有考古挖掘的坑口信息,是典型的三無產品。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地方就是,歐洲根本就缺乏具備如此高超制陶工藝的遺址群。上面我列舉的中國各種陶器遺址,其數量之多全世界僅此一地。歐洲根本缺乏相應數量的陶器遺址群和出土陶器數量。缺乏相應數量的陶器遺址群和出土陶器數量就意味著缺乏達到如此高超的陶器制造技術所必需的技術積累和文化沉淀。既然缺乏相應的技術積累和文化沉淀,那么就只可能是外來的。
一件物品,所反應的并不僅僅只是物品本身,他更代表著一個文明、若干技術的積累時間和繁榮程度。物品本身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從物品上所反應出來的加工工藝先進程度。多先進的加工工藝,就具有多深厚的文明積累。從一件小小的物品上足可以反饋出他背后所代表的文明系統(tǒng)。
以陶器為例,從玉蟾巖遺址出土的陶片比較粗糙,這就反應了一萬多年前的陶器剛剛發(fā)明不久時期的制陶工藝。而仰韶時期的彩陶,又比玉蟾巖時代的陶器進步了很多。這些進步,是從發(fā)明陶器開始,經過一萬多年前的經驗積累而成,還有整個文明社會的其他環(huán)節(jié)比如人口、制度、種植業(yè)、畜牧業(yè)、建筑業(yè)……等多方面逐步向前推進的結果。而到了龍山文化時代,黑陶的出現,又將制陶工藝進一步提升。黑陶的出現,也是在彩陶制作工藝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的提升。沒有彩陶制作工藝的基礎,黑陶制作工藝也不可能憑空出現。直至到后來瓷器的出現,也都是在前人技術的積累上發(fā)明的。所以,任何一件物品,并不是一件孤立的物品本身,而是要從物品上折射出時代和文明的信息。歐洲許多來歷不明的三無產品,動輒開口兩三萬年,或者三四萬年,但翻看歐洲的考古遺址,大都是零零散散、稀稀拉拉的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居住的洞穴、低矮的半地穴建筑,并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制造所展示的文物的繁榮社會。而制造這件文物所需要達到的社會條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夠的人口,比如五萬、十萬甚至幾十萬人口。同時,也不可能只有孤零零一座城市,而是必須要圍繞一座中心城市形成一個城市群。而只有形成一個龐大的城市群才足以支撐起制作這件文物所需要的相對應條件。因為生產這件文物是必須要有這么多人口,有這么多人口才會產生社會分工,制造批量的陶器都已經是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更何況一件陶器工藝品呢?
歐洲考古界總是從歐洲出土一些匪夷所思的文物,暫時不論真?zhèn)螁栴},姑且權當是真品。這些文物動輒兩三萬年的歷史,其文物本身所展示出來的加工工藝之超前實在讓人難以置信。眾所周知,從人類文明史上來看,歐洲是文明起源最晚的地區(qū),也是早期最為貧窮、落后的地區(qū)。當年十字軍東征,還都是一群拿著木棍,甚至連木棍都沒有的農民、流氓聚集起來的烏合之眾。直到15世紀,鐵器才在歐洲普及。而且從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上來說,歐洲也不適合早期人類居住。從地圖上看,除了南部的阿爾卑斯山之外,從東歐到西歐都是一坦平洋的平原,這種地形極不利于早期人類居住。因為從北冰洋吹來的寒冷空氣沒經過任何阻擋就覆蓋了歐洲平原,同時,因為緯度高的緣故,冷空氣在歐洲大陸滯留的時間會很長。我做一張圖讓大家看看歐洲的氣候究竟有多冷吧:
通過這張圖,通過讓歐洲跟中國北方城市的緯度比較,這樣大家就能相對較為直觀地了解歐洲究竟有多寒冷了。中國的北京才剛剛跟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齊平,而哈爾濱竟然比巴黎還要靠南一些。至于我們印象中極為寒冷,罕無人煙的漠河,才跟柏林、華沙齊平。對比之下,莫斯科的氣溫就更低了??吹竭@里,我也能理解為什么俄國人那么嗜酒了。
從地圖上我們還可以看到,至少中國這些城市,在北方的寒潮來臨時,至少北方的興安嶺還多少有些許緩沖作用,盡管這個緩沖作用不大,但對比歐洲對北邊全開放式的地形構造,至少看起來還是好一點點。
關于歐洲氣候的問題,我曾經跟人討論過,別人列舉出歐洲夏季是如何如何高溫,并且復制各種有關歐洲夏季氣溫及其原因的資料。但這個顯然不是我需要的,我需要了解的只是歐洲冬季的低溫情況。就算歐洲的夏季再熱,但如果你在這個冬季被活活凍死在山洞里,那你也不可能享受到來年春天溫暖的太陽。
早期的人類,是缺乏御寒能力的。在針線發(fā)明之前,人類抵御寒冷最原始的手段就是身上的皮毛。而人類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身上的皮毛逐漸脫去,到智人出現的時候,身上的毛已經脫得差不多了。所以,不要指望人類早期社會能夠像猛犸象一樣在北方寒冷的荒野里生活。獼猴算是人類的較為古老的親戚了,為了給大家一個更為直觀的感受,我這里給大家貼一張獼猴的分布圖:
上圖中的黃點是目前獼猴的分布地點,需要說明的是,這張圖片已經經過處理,去掉了獼猴后來的引進地,只保留了原產地標識。獼猴主要分布的地區(qū)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部分地區(qū)。其中,中國又是獼猴主要分布區(qū),中國的獼猴主要分布于南方諸省(區(qū)),以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分布較多,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次之,陜西、山西、河南、河北、青海、西藏等局部地點也有分布。
從上述的資料來看,獼猴的生活范圍主要集中在中國南方溫帶以及亞熱帶氣候地帶。并且以這個地帶為中心做兩個方向的輻射。但是,再如何輻射,當緯度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就止步了。在自然生長環(huán)境下,正如圖所示,河北那個高緯度地區(qū)是自然條件下獼猴向北擴展的極限。獼猴還有厚厚的毛可以保暖,跟獼猴比,人類的自然保暖措施就更加窘迫了,連毛都退化了。所以,在自然條件下,人類的御寒能力不可能超過獼猴。直白一點說,自然條件下,人類生存范圍不可能越過那條紅線(主要也是沒必要)。
人類之所以能向更為寒冷的地區(qū)進軍,其主要原因是后來發(fā)明了磨制技術,而在磨制技術的催生下,發(fā)明了骨針。既然有了骨針,也就能夠利用天然的植物纖維縫制獸皮以御寒。有了獸皮御寒,人類才能夠進軍高寒地帶。所以,在針線發(fā)明之前,人類的生活極限是不可能超過上面圖片中的那條紅線。
話又說回來,即便是早期的人類社會偶爾能夠越過那道紅線,但因為御寒能力的問題,其生存能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當生存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時,人口數量同樣也受到限制了。而人口數量上不去的情況,社會形態(tài)也不可能得到進一步提升。這樣,就更加談不上什么社會分工等更為復雜的社會功能。所以,基于以上種種原因,歐洲是不可能產生早期人類文明的。這就是為什么一直到現在,歐洲的考古史上缺乏成規(guī)模的早期人類社會遺址的原因。正因為缺乏成規(guī)模的早期人類遺址,所以,也不可能發(fā)明陶器,更談不上進一步提高制陶技術。那么,在跟仰韶文化彩陶如此相近相似的情況下,在擁有同樣的陰陽太極圖情況下,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自然是從仰韶文化傳播過去的。
?。ㄎ赐甏m(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