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像獨孤求敗這樣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基本上不存在!在當今社會如此,在古代時期亦是如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是自古以來的古訓,在中華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里,有幾個人可以做到秒殺絕頂對手?而最終勝出者,更是少之又少!
在大約1800年前左右,此時正處于三國時期,這段歷史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明爭暗斗最多的時期。上一秒,還稱兄道弟,而下一秒,就立馬被出賣,這簡直成了那個時候的家常便飯。
如此說來,在三國時期就沒有能夠逃出智慧的魔掌了?一直是受人擺布?這話很顯然也是否定的,在形勢多變,立場不穩(wěn)的三國社會,有較多的人才,他們智慧一流,時常可以保全自己,同時還不會讓自己的主公和上級吃虧!
三國時期真有上述人才嗎?答案一目了然,像三國成名較早的郭嘉,水鏡,這些簡直就是天神般的人物了,除了他們,還有一人,可以說他乃是兵家大師,一生出兵書無數(shù),即便是曹操也得向他請教,他乃是毒士賈詡。
賈詡一生,與世無爭,不過兵法卻高得離奇,同時他也會做人,不但自己得以在亂世之中保全,就連家人也毫發(fā)未損!除了,郭嘉,和賈詡之外,在三國時期,智慧一流且會做人的大神,可能就要數(shù)司馬懿與諸葛亮了。
司馬懿與諸葛亮也可以說是天生的冤家,此二人不斗不歡,互相彼此了解。在曹魏大將軍曹真死后,曹魏方面的軍權基本落入司馬懿之手,然而正值孔明北伐之時,二人多次交手,互有勝?。〔贿^,從最終的戰(zhàn)果來看,仍然是諸葛亮輸了。在孔明的行軍終結點時,曾經(jīng)用激將法,“挑選女士服飾,辱罵,挑戰(zhàn)”等等戰(zhàn)術,均未成功激怒司馬懿,這個故事如果從另外一方面來看,那便是諸葛亮智短一分了。
試想,如果當時鬼頭軍師龐統(tǒng)仍在,我想戰(zhàn)局定然會改變!諸葛亮用兵謹慎,而且智慧一流,精通奇門之術,但是為何卻沒成功擊退司馬懿呢?
關于上面這個問題,普通人或許看不透徹,不過毛主席卻曾經(jīng)發(fā)出過這樣的評價,當然主席是評價諸葛亮的,在主席的話語之中,一目了然的道出諸葛亮的錯誤戰(zhàn)略。主席道:“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最終乃是三分兵力!”在主席的話中,可以看出,主席主要覺得是諸葛亮戰(zhàn)略上的錯誤,說白了還是人員上的差別。因為兵力不足,諸葛亮沒有想辦法解決人員補充問題,反而兵分數(shù)路,徐圖侵吞天下。這條戰(zhàn)略,顯然與當時的,東吳,曹魏來比。是行不通的!因為,蜀漢的人口總共也就95萬左右,而東吳200余萬,曹魏方面更是達到了將近400余萬。當然了,參戰(zhàn)的人口自然也相對比蜀漢多上數(shù)倍,甚至10倍。如此一看,蜀漢確實只得敗亡。
對于諸葛亮來說,不但毛主席指出了他戰(zhàn)略上的錯誤,就連劉董事長在即將離世之前,也曾經(jīng)2次提醒諸葛亮,委婉地告訴孔明,你有兩個致命缺點,一定要改,否則蜀漢的事業(yè)將會很苦,老劉家也出不了頭!
沒搞錯吧!劉備真有這個提醒?其實,說到劉備他最厲害的便是識人及用人,他最擅長的也就是這一點,首先他會把人看透,看破這個人,最本質的實力,然后會把這個人安排到適當?shù)奈恢茫屗l(fā)揮出更大更優(yōu)秀的作用。當年劉備用徐庶,看透徐庶的能力,然后立馬把軍中大小軍務都交給他,結果大敗曹操兵馬。而后,他又重用法正,劉巴,李嚴。在收回漢中之后,還重用魏延為守將,同樣的在馬超歸降后,劉備只給他一個虛職,其看人之準,用人之實!
說到諸葛亮的缺點,或許董事長劉備是最有資格說話的,畢竟諸葛亮乃是劉備三顧草房請出的,他有什么樣的能力,劉備是一清二楚,同樣的,他有什么樣的缺點,同樣劉備也是了如指掌!
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合作,劉備一直拿諸葛亮是合伙人。注意了,這里說的是合伙人,并沒有把諸葛亮當作是一個普通的打工者。這里劉備下了一盤非常高明的棋!如果,把孔明當成是打工者,那么必定得不到孔明的傾力支持,當然如果當他是合伙人,便能得到諸葛亮全力支持。這一點,劉備的做法跟現(xiàn)今,韓都衣舍的老董做法是一模一樣。
劉備在臨終之前,特意命人將諸葛亮與李嚴,劉禪叫到白帝城。交待,身事相關事宜。劉備道,“馬謖,言過其實,絕對不能重用!”此話,相信不用多說,喜歡三國歷史的小伙伴估計都會知道!此話何意呢?嚴格來說,有兩層意思,第一層便是讓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因為他劉備覺得馬謖的能力不行,有些浮夸。第二層意思呢?往往是很多人所忽略的,恰好這一點也是諸葛亮的致命缺點。其實當時劉備的意思就是,讓諸葛亮識人用人,把正確的人放到正確的位置上。不過,對于此話,當時的諸葛亮或許聽得并不是很明白!
第二條缺點是什么呢?這話要在劉備交待給兒子劉禪的囑咐之中讀出:“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句話,如果單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讓劉禪把諸葛亮當作是自己的父親。不過,劉備此話同樣是說給諸葛亮聽的。其主要意思仍然有兩層,其一是讓兒子事孔明如父,其二,便是讓諸葛亮學會用人,就像他劉備一樣。如果有可能的話,完全可以再次培養(yǎng)一個“諸葛亮”,或者是尋找一個“龐統(tǒng)”,法正出來。
劉備可謂是用心良苦…,不過從后面諸葛亮的做法來看,他是沒有聽明白劉董事長最后的交待的。對此,朋友們怎么看呢?
參考資料:
1、毛澤東評諸葛亮最得意的《隆中對》:致蜀漢亡。
2、三國志·先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