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奇,1954年5月生于廣東普寧,在梅州長大,一直接受著作為文化人的父母的文化熏陶。童年時的陳小奇對電影明星很著迷,其中最崇拜的就是王心剛、黃婉秋等。改革開放時,陳小奇從垃圾堆里撿來兩本沒有封面的書,多年之后才知道一本是《唐詩三百首》,另一本是秦牧的著作《藝海拾貝》。從此,陳小奇愛上了古典詩詞,并對秦牧崇拜有加。20世紀七70年代末,陳小奇開始接觸流行音樂,第一次聽鄧麗君的歌讓他震撼無比。因此,他特意買了空磁帶,第一次錄歌,前6首歌都是鄧麗君的作品。陳小奇年少時家境貧寒,買不起樂器,他不惜體力,用瘦弱的肩膀和大人一起挑沙子掙錢,終于買回了一把小提琴。1972年,陳小奇高中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離梅縣60公里的平遠縣,在汽車配件廠當了一名鑄造工人,一待就是6年。
1977年恢復高考,陳小奇如愿考上了中山大學中文系。陳小奇和幾位詩友創(chuàng)建了中大“紫荊詩社”,個個夢想成為詩人,命運卻神奇地把陳小奇領(lǐng)進了中國唱片社廣州分社的大門。1990年前后,陳小奇開始嘗試寫詞作曲,《敦煌夢》《灞橋柳》《煙花三月》《九九女兒紅》等一批優(yōu)秀作品追逐流行音樂的潮汐脫穎而出。最成功、影響最大的是《濤聲依舊》。陳小奇先后有2000余首作品問世,約200首作品分獲“中國音樂金鐘獎”“金鷹獎”“中國十大金曲獎”等各類獎項。
探究陳小奇的藝術(shù)風格,恐怕很難繞過他那些文學、音樂的故事。因為這些故事不僅讓一個叫陳汝佳的文藝青年成為著名歌手,而且讓當代詞壇的一個傳奇人物變得真實可信。
陳小奇出生于廣東普寧,在梅州長大。他自小與音樂結(jié)緣,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音樂貫穿了他的大半生。他曾著文《歲月如歌》描述自己的童年是一首溫馨的童謠,青少年時期是一首憂郁迷惘的歌,大學時光是一支激昂的勵志歌,而現(xiàn)在正譜寫著甜蜜的戀曲。有些古板固執(zhí)的父母親,在陳小奇眼中是頑固的老年人,原因是不支持他搞文藝。因為在父母眼里,學數(shù)理化才是正道。加上他剛開始學拉二胡時,聲音像殺雞一樣,父母聽見就害怕。但在陳小奇眼中,父母還有另外一面,都是文化人。父親還懂點音樂,還寫劇本,家里收藏了各種年代各種版本的小說數(shù)千本,母親還是普寧文化館第一任館長。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陳小奇既保留了對音樂的愛好,又悄悄愛上了詩歌。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陳小奇如愿考上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之路就此開啟。陳小奇和幾位詩友一起創(chuàng)建了此后延續(xù)許多年的中大“紫荊詩社”,那時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真正的詩人。大學四年,他是在詩歌與音樂的陪伴中度過的。真正讓陳小奇與音樂走到一起的重要轉(zhuǎn)折點是畢業(yè)分配,本已聯(lián)系好的接收單位花城出版社在最后一刻取消了名額,關(guān)上了大門,而中國唱片社廣州分社則為他悄悄打開了大門。
1995年,已經(jīng)調(diào)任太平洋影音公司總編輯和副總經(jīng)理的陳小奇,遭遇了事業(yè)上最大的一次挫折,旗下大批歌手紛紛北上,廣東樂壇形勢急劇惡化,他開始感受到了一種無助的悲涼。他曾想過北上,也曾想過放棄,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
永遠的詩人
21世紀之初,陳小奇創(chuàng)作的《高原紅》和《又見彩虹》同獲中國音樂金鐘獎,前者推出了藏族歌手容中爾甲,后者則被選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運動會會歌。
有人這樣描述,在大陸流行音樂史上,至今都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股嶺南音樂旋風。那是毛寧、楊鈺瑩、李春波、甘萍、陳明、張萌萌、光頭李進、陳少華、山鷹組合、火風、容中爾甲等一串名字,以及《濤聲依舊》《大哥你好嗎》《九九女兒紅》《我不想說》《小芳》等無數(shù)首至今仍被傳唱的金曲,這些名字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一串密碼,也是見證青春、成長和蔥郁年華的印記和符號。但所有這些,都與一個人有關(guān),他就是陳小奇。
陳小奇被視為嶺南流行音樂的旗手?;仡欀袊?0年的流行音樂史,陳小奇確實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這個名字前面常常被冠以“廣東樂壇領(lǐng)軍人”“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奇才”這樣的定語。
了解陳小奇的歌詞特色和觸碰他的藝術(shù)風格,也許只有破譯他作為詩人的秘密和走進他創(chuàng)作的歌詞世界,認識這個有別于他人的詞作家,才可能如愿以償。
陳小奇曾在中山大學中文系就讀深造,對中外文學作品有過廣泛的涉獵,對中國古典詩詞有過深入的研究,并以新詩創(chuàng)作為第一追求,聯(lián)盟結(jié)社,詩名鵲起。借此,當大學畢業(yè)填志愿時,陳小奇把分配到花城出版社作為第一志愿。即使后來意外地進了中國唱片社廣州分社開始了歌詞和作曲創(chuàng)作,他仍然為詩歌保留了一份深情和熱愛,曾先后在《人民日報》《星星》《詩刊》《作品》等全國重要報刊發(fā)表新詩2000多行(結(jié)集可成為110部詩集)。
陳小奇歌詞創(chuàng)作更是一路飄紅、佳作不斷,他的獲獎作品不勝枚舉。為了體現(xiàn)對歌詞創(chuàng)作的重視,陳小奇苦練書法,以墨寶的藝術(shù)形式專門出版了《陳小奇自書歌詞選》和《濤聲依舊——陳小奇歌詞精選200首》,這在當代詞壇可謂是別具一格。資深評論家晨楓對陳小奇評價甚高:“他所具備的文學修養(yǎng)使他的歌詞作品不論是譜曲與否,均能夠在文學與音樂的品質(zhì)上經(jīng)受得住種種推敲,這一點,恐怕能與之匹敵者難有幾人。陳小奇歌詞作品的顯著特色,便是有意識地將現(xiàn)代詩的技巧、古典詩詞的意境與流行歌曲的感覺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與南派風格?!保ā吨袊敶柙~史》)
為了了解陳小奇的歌詞特色和弄懂他的藝術(shù)風格,筆者反復研讀他的大量詞作,從《濤聲依舊》中讀出了那份學識的寬博,那份情感的深沉;從《煙花三月》中讀出了那種靈犀的悟性,那種清新的思緒;從《九九女兒紅》中讀出了那份純純的自然,那份淡淡的典雅;從《高原紅》中讀出了那份質(zhì)樸的戀情,那種悠遠的鄉(xiāng)音。如果用8個字來概括陳小奇的藝術(shù)風格,那就是“寬博靈犀,清新典雅”。
《濤聲依舊》 溫柔的等待
如果說《濤聲依舊》是陳小奇歌詞創(chuàng)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恐怕當代詞壇也不會有太大的異議。借此,陳小奇不僅成了一種現(xiàn)象,而且成了一種時尚,乃至潮流,中國流行音樂的潮流,一經(jīng)陳小奇推波助瀾,就蔚然成了另一番壯闊和深遠。因此,筆者賞析這首作品,就懷著一種別樣的心情,并選取了另一種角度,即與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一邊對照,一邊賞析,先看看《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span>
這是唐詩三百首中,一首普通的七絕,但卻因為它與名城蘇州有了瓜葛,又與名寺寒山寺有了關(guān)系,因此,這首詩的知名度強過了詩人張繼的知名度,并得以相互良性的影響,流傳了千年,而且還將流傳下去。
當然是《楓橋夜泊》的知名度和它獨特的內(nèi)涵吸引了陳小奇,堅實的中國古典詩詞的底蘊,讓他不僅讀懂了《楓橋夜泊》,更讀懂了唐代詩人張繼。因為陳小奇做的是流行音樂,其歌詞也一定要有流行元素,而《楓橋夜泊》中正好藏著他想要的流行元素。因此,他下決心要借名揚名,借詩寫歌: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jīng)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后卻發(fā)現(xiàn),又回到你面前?!?/span>
第一節(jié),詞作家從詩中選取了“漁火”這個意象,和《楓橋夜泊》詩名的整體意境,來訴說心中感受到的那個充滿真情,又充滿無奈的故事,特別是后面不期而遇的邂逅,讓故事充滿了懸念。
“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久違的你,一定保存著那張笑臉,許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span>
第二節(jié),詞作家從詩中選取了“夜半鐘聲”和“對愁眠”這兩個具有情境的意象,并把它們分別改成“流連的鐘聲”和“敲打我的無眠”,繼續(xù)訴說心中依戀的那個經(jīng)得起塵封、耐得住寂寞的故事,特別是故事中“那張笑臉”,引出了故事主人公無限的感慨,“許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因此,仍然為故事發(fā)展保留了懸念。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第三節(jié),詞作家從詩中選取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整句詩的意象和意境,并把“霜滿天”化成了“千年的風霜”,借此,也預示著這個故事的結(jié)局?!皾曇琅f”是詞作家從詩句中衍生出來的重要意象,也是鄭重地為歌詞命名,但這個故事卻不得不以無奈收場。
“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盡管這個故事會以百分之九十九的無奈收場,但詞作家仍然試圖用“一張船票”去換取故事百分之一可能的延續(xù)。正是這不舍的糾結(jié),讓歌詞的詞意更適合了中國人善良的心理,也因此更增添了流行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