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你期待滿滿地去電影院看新上映的電影,結(jié)果看了幾分鐘卻發(fā)現(xiàn)實在不對自己的胃口。
這個時候,你是選擇硬著頭皮看下去,還是果斷走人?
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比如,開了很長時間的車去某個景區(qū),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沒什么看頭,而且人滿為患。
這個時候,你是選擇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繼續(xù)往人堆里扎,還是在酒店休息?
再比如,準備結(jié)婚的時候卻突然覺得ta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但是喜帖都全部發(fā)出去了。
這個時候,是選擇婚禮照舊,還是果斷分手?
你是不是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常常讓人左右為難,往左心里覺得很難受,往右又不甘心。
我的朋友Nancy最近問我,到底要不要放棄體制內(nèi)的工作,追求自己的愛好?
而我最近也在思考,要不要放下一些做了很久但是盈利不多的項目,專心經(jīng)營其他項目?
其實我們遇到的這些問題都跟“沉沒成本效應”有關(guān)。
2001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經(jīng)濟學》一書中說:“如果一項開支已經(jīng)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一個理性的人就會忽略它。這類支出稱為沉沒成本(sunkcost)?!?/strong>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jīng)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包括不可回收的時間、金錢、精力等。
沉沒成本是經(jīng)濟界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qū):
害怕走向沒有效益產(chǎn)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
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繼續(xù)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1、容易被忽視的第一個誤區(qū):沉沒成本影響決策
一位著名球星說過:“過去我常常為輸球而煩惱不已,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不干這種傻事了。既然已經(jīng)成為過去,何必沉浸在痛苦的深淵里呢?流入河中的水,是不能取回來的?!?/p>
遺憾的是,很少有人能夠時時刻刻保持絕對理性。因為意識之下還有潛意識。人的大多數(shù)行為都是由潛意識推動的。
而有意識的行為,經(jīng)過不斷重復,也會變成潛意識。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對某個人或東西付出越多,潛意識就會默認那個是你所喜歡和在乎的。
而且,我們感覺很為難的時候,也會下意識地讓潛意識幫我們做決定。
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人說,小事要理性,大事憑感覺。據(jù)我所知,很多人都深以為然。
可見,沉沒成本影響決策的現(xiàn)象多么普遍。
2、容易被忽視的第二個誤區(qū):從細節(jié)決策,而忽略大局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道理,大家都懂。
不過我們的“心眼”,也就是思維,還是常常會明知故犯。
遮住“心眼”的葉子是細節(jié)。
比如,那張價值35元的電影票,開車幾個小時的辛苦,已經(jīng)散發(fā)出去的喜帖,不喜歡的工作,虧本的項目。
當然,獨立來看,它們并不是小事。
不過,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
如果因為舍不得35塊錢的電影票,讓自己難受兩個小時,浪費兩個小時的時間,還可能錯過其他更好玩的事情,怎么算都不劃算,對吧?
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第二個沉沒成本陷阱。千萬不要只顧著計較眼前的一點得失,而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
不然就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了。
3、容易被忽視的第三個誤區(qū):厭惡損失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shù)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更加令人難以接受,即便損失帶來的負效應是同樣收益帶來正效應的兩倍。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卡尼曼與其合作者沃特斯基提出并論證了這一經(jīng)典的行為金融學理論,這一理論不僅深刻影響了金融從業(yè)者,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斷被驗證。
所以說,我們之所以會掉入“沉沒成本”陷阱,不只是因為糾結(jié)于細節(jié),而忽視了全局,也可能是因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1、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為自己做決策。
既然“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么我們不妨跳出自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為自己做決策。
4個問題,可以幫助你跳出自我。
A 你現(xiàn)在有幾個選擇?
B 最好的選擇是什么?為什么?
C 你最想要的是什么?為什么?
D 最好的選擇和你最想要的是同一個嗎?
如果不是,再重新問一遍,以此類推,直到最好的選擇也是你最想要的選擇。
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你理清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以免被自以為的想法誤導。
2、反向決策。
對于“沉沒成本”,我們不需要去苦苦思索,到底有什么辦法可以挽回損失,而要避開這一誤區(qū),最好的方式是問自己:如果手中沒有張電影票,或者給你一次換購的機會,你還會買它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好扔了它,不能僅僅因為已經(jīng)被套住了,為了“心理賬戶”上所謂的“攤低成本”,就作出“錯上加錯”的決定。
同樣的,如果再給你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你還會選擇在體制內(nèi)工作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真的可以好好規(guī)劃一下新生活了。
就像那個辭職女教師說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p>
事實證明,她現(xiàn)在活得很好。
3、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看沉沒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要放棄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
對每個人而言,選擇的機會越多,就意味著放棄的成本越大。
不過麻煩的是,我們只能選一個,而不能多選。
大多數(shù)經(jīng)濟學家認為,如果你是一個理性的人,就不該在做決策的時候考慮沉沒成本。
也就是說,我們在思考機會成本時,不需要考慮沉沒成本。
以要不要放棄那幾個不怎么盈利的項目為例。
我會認真地問一問自己下面4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選擇A,我會失去什么?
比如,繼續(xù)在虧損的項目上投資,就不能把其他項目做得更好。
第二個問題,選擇B,我會失去什么?
比如,專注于那幾個盈利的項目,就會失去在虧損項目上的已有投資、盈利可能性等等。
第三個問題,哪些損失不可避免?
在那些虧損項目上的已有投資。
第四個問題,選擇A的機會成本和選擇B的機會成本,哪個更誘人?
很明顯,繼續(xù)投資虧損項目,失去的,比投資盈利項目多得多。
所以,當然要選擇投資盈利項目。
4、做一個精要主義者。
大家應該都深有感觸,選擇越多,選擇越難。
這個也舍不得,那個也想要,結(jié)果腦袋就會亂成一團亂麻。
針對這一現(xiàn)象,領(lǐng)導力及商業(yè)策略師Greg McKeown提出了“精要主義”思維方式。
精要主義者拒絕不假思索的貪多求全,提倡把寶貴的時間精力集中在對我們來說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事上。
McKeown為我們總結(jié)了精要主義的三個關(guān)鍵詞:
選擇(choose):選擇自己要做的事
甄別(discern):從眾多事項中甄別出最關(guān)鍵的
取舍(trade-off):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所以說,做一個精要主義者,就要懂得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
最后,我想說的是,其實除了決策失誤造成沉沒成本這一極端的情況外,很多時候沉沒成本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支出。
我們都是一邊犯錯,一邊成長,經(jīng)歷得多了才會明白這一生遇到的很多事情,當時可能放不下,但是回過頭去看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真的沒那么重要。所以我們要學會把事情做重要性的排序,從死亡的人生終點倒推著生活。
俗話說,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舍??v向看人生,無論走哪一條路,都會同時付出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
著名現(xiàn)代詩人席慕蓉說:挫折會來,也會過去,熱淚會流下,也會收起,沒有什么可以讓我氣餒的,因為,我有著長長的一生。享受過程、不一味追求結(jié)果的人,才是長壽時代,人生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