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2007年1月~2008年1月腹部手術(shù)病例80例,其中闌尾切除42例,膽囊切除34例,胃穿孔4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將80 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對照組各40例。試驗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4歲;闌尾切除22例,胃穿孔2例,膽囊切除16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7歲;闌尾切除20例,胃穿孔2例,膽囊切除18 例。
1.2 治療方法 組方:大黃10 g,厚樸10 g,青皮10 g,萊菔子20 g,連翹10 g,丹參20 g,牛膝10 g,川芎10 g,桃仁10 g。上述藥物加水500 ml,煎至150 ml,二煎同前,煎至150 ml,兩煎混合,術(shù)后10 h開始口服或鼻飼管灌注,每次50 ml,每4 h一次,鼻飼管灌注后夾閉鼻飼管半小時,每隔4 h記錄觀察腸鳴音恢復時間及第一次排氣排便時間。
2 結(jié)果
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11.86±2.13)h,排氣時間(19±1.8)h,排便時間(30.30±12.8)h。對照組:腸鳴音恢復時間(18.55±3.04)h,排氣時間(28.03±4.89)h,排便時間(41.23±5.09)h。
3 討論
腸麻痹為腹部手術(shù)后的必發(fā)癥狀,其時間長短對手術(shù)的成功與否有極大的影響,腸麻痹時間越短,對手術(shù)患者康復越有利。中醫(yī)認為胃腸為傳化之腑,可飲食之傳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腸腑氣機降而不升,動而不靜,以通為用。而腹部手術(shù)損傷人體元氣,氣虛血行不利,致血脈瘀阻氣機不暢,氣血瘀閉上下不通,導致術(shù)后腸麻痹,但術(shù)后氣血虛耗,用重下峻劑則更傷正氣,而排氣湯為輕下熱結(jié)之方。方中大黃性苦寒,瀉熱通便、消除積滯,厚樸苦辛溫,能下氣消滿除脹,青皮破氣散結(jié),萊菔子理氣消食,降氣化痰,丹參、牛膝、川芎等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上藥綜合一起使用可共同促進腸道運動的恢復,臨床上應用排氣湯證明對術(shù)后腸道運動恢復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