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我現(xiàn)在需要關于厭氧堆肥的方法與原理,以及工藝的資料,看看哪個朋友能幫助我
厭氧堆肥法 在不通氣的條件下,將有機廢棄物(包括城市垃圾、人畜糞便、植物秸桿、污水處理廠的剩余污泥等)進行厭氧發(fā)酵,制成有機肥料,使固體廢棄物無害化的過程。堆肥方式與好氧堆肥法相同,但堆內不設通氣系統(tǒng),堆溫低,腐熟及無害化所需時間較長。然而,厭氧堆肥法簡便、省工,在不急需用肥或勞力緊張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一般厭氧堆肥要求封堆后一個月左右翻堆一次,以利于微生物活動使堆料腐熟。
厭氧生化處理工藝
厭氧生化處理工藝是在缺氧情況下,利用自然界固有的微生物厭氧菌(特別是甲烷菌),將垃圾中有機物作為它的營養(yǎng)源,經過甲烷菌的新陳代謝生理功能,將垃圾中有機物轉化為沼氣和沼肥的整個生產工藝過程,通稱“有機物垃圾厭氧消化作用”。
近年來,歐洲各國如德國的林德公司、法國的瓦洛嘎公司都是采用厭氧消化技術處理生活垃圾。2004年8月至10月,上海市先后在上海寶山區(qū)和普陀區(qū)正式動工兩座日處理量600噸和800噸的生活垃圾處理廠,都是采用國際先進的干式或濕式厭氧生化技術,經分揀后的有機垃圾經過厭氧罐內20~25天的厭氧消化工藝,可將有機垃圾進行資源化、能源化處理,轉化為生活燃氣(沼氣)和有機肥(沼液和沼渣經過生物菌的再次生化反應,可以產生肥效較高的復合有機肥或活性有機肥)。
垃圾中有機物經過微生物厭氧菌分解發(fā)酵過程分為液化、酸化、產甲烷三個階段。①在液化階段,厭氧菌種利用胞外酶對垃圾有機物進行酶解,使固態(tài)物變成可溶于水的物質;②在產酸階段,則依靠產酸菌將上述可溶物生成酸性中間物;③產甲烷階段,最后由甲烷菌利用酸性中間物、以及物料中的其他碳類化合物轉化為甲烷,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沼氣。其固態(tài)物--沼渣經過再次微生物發(fā)酵后,便是價值較高的有機肥。
垃圾處理采用這種工藝路線的有利之處,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經濟價值較為可觀:產出物有沼氣——每噸有機垃圾經過發(fā)酵后,產沼氣 50~80M3(其中甲烷CH4含量≥50%) ,可供生活用燃氣,或用此燃氣發(fā)電上網。每噸有機垃圾經過發(fā)酵后,又同時能產生0.6噸沼肥——它符合國家有機肥和綠色食品用肥標準:GB8172-87。其中:有機質≥30%;全氮≥1.0%;其它肥效均超過標準1倍以上。并有殺菌殺蟲和刺激動植物生長和發(fā)育的“生物活性物質”、“土壤營養(yǎng)液”等特殊功能。
無害化:生產過程中不產生二次污染。無灰渣生成,不需要填埋。
采用本工藝時,其系統(tǒng)設備投資僅為同樣規(guī)模(指同樣的垃圾日處理量)的熱解工藝設備投資50%左右,故經濟效果顯著,其投資利潤率約為10~15%,投資回收期約為8~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