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耶茨:煙鬼、酒鬼、文學(xué)大師
我看到的兩篇比較詳實的文章分別是陳新宇女士的《孤獨的人寫孤獨的書——<十一種孤獨>讀后》和孫仲旭先生的《別讓生活傷害你——讓書來吧》。兩位都是理查德·耶茨的譯者,分別翻譯耶茨的《十一種孤獨》(ElevenKinds of Loneliness ,1962)和《復(fù)活節(jié)游行》(The EasterParade,1976)。這兩部作品與業(yè)已出版的《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Road,1961)均屬耶茨的上乘之作,出版期都在2009。如果日后國人編纂美國文學(xué)史,應(yīng)該將2009作為耶茨元年吧。
耶茨首度進(jìn)入中國,應(yīng)始于臺灣地區(qū)時報文化09年2月出版的《真愛旅程》(即《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的名氣絕對比耶茨要大得多,而耶茨之所以能夠為更多的讀者所認(rèn)知,絕對也是同名電影(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37012/?i=0)的功勞?!短┨鼓峥颂枴穬纱竺餍堑闹胤?,滿足了眾多影迷的期待,也順便讓耶茨重新成為大眾消費品。耶茨是不是應(yīng)該對電影行鞠躬禮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很想知道。
好了,不多說了。茲將陳女士和孫先生的具有文學(xué)史地位的文章各摘錄出一部分,以便讀者們從中了解理查德·耶茨這位被美國文學(xué)史忽略的煙鬼、酒鬼和大師的經(jīng)歷。
陳新宇女士的《孤獨的人寫孤獨的書——<十一種孤獨>讀后》
原文見: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49257&PostID=10259129
酗酒、抽煙、疾病、貧窮、潦倒、懷才不遇,生前沒有得過獎,死后迅速被人遺忘?,F(xiàn)在他的書已成絕版,只能去二手書店積滿灰塵的角落里尋找了。他的一生正合了文人應(yīng)有的命運(yùn)。
理查德·耶茨(1926-1992)是“焦慮時代(the Age ofAnxiety)的偉大作家”,是美國上個世紀(jì)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他的處女作《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獲成功,當(dāng)年與《第22條軍規(guī)》、《愛看電影的人》一同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出版,更被譽(yù)為“紐約的《都柏林人》”。隨后他陸續(xù)出版了《擾亂和平》(1975)、《復(fù)活節(jié)游行》(1976)、《好學(xué)校》(1978)、《年輕的心在哭泣》(1984)、《春寒料峭的港口》(1986),生前最后一部小說《不定時代》至今未能出版。
耶茨不是納博科夫那樣的語言天長,他文風(fēng)簡樸直白,甚至無法吸引普通人的注意;他不如斯蒂芬·米爾豪斯(StevenMillhauser)那樣富于想像,天馬行空,他筆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寫的是普通人的孤獨、失落與絕望。他不玩弄所謂超小說的寫作技巧,堅持對生活現(xiàn)實的描寫。他的小說關(guān)注人的絕望與脆弱,即使那些他抱著最大熱情寫就的小說亦是如此。他筆下的許多人物,讀者在閱讀中因似曾相識而退縮,“我認(rèn)識他,我從他那里得到過教訓(xùn)?!币淖屇阍陂喿x中明白:生活之路有時會意外地轉(zhuǎn)個彎,留給我們的只是絕望。
希臘悲劇如何展現(xiàn)人物致命的缺陷,耶茨的小說就如何展現(xiàn)人物的絕望。他筆下人物的結(jié)局似乎都無可避免,他無情地刻畫出一幅幅人物肖像畫,耶茨讓讀者的閱讀成了一次冰冷的旅行。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他的人物里認(rèn)出了自己生活中的失望與失算。耶茨不想屈服,他不愿用喜劇色彩來羞辱自己,需要面對最糟糕的時候,絕不逃避。讀者在這些場景還沒開始時,就想退縮了,好似恐怖電影的觀眾明知受害者要打開的門是錯的那扇而不忍觀看一樣。實際上,就像陀斯妥耶夫斯基,明知屈辱的可怕,但也無奈地知道生活還要這樣繼續(xù)。耶茨的書痛苦、憂傷,他筆下的人物無助無望,他沒有留給讀者一絲安慰。
作為二十世紀(jì)中葉美國主流生活的忠實記錄者,批評家們認(rèn)為他的小說只有約翰·契弗堪與相比。耶茨的作品曾獲《紐約時報書評》、《君子》、《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好評,有四本小說入選“每月一書俱樂部”(Book-of-the-Monthclub),可惜他沒有一本書的精裝本銷量超過12000冊。但他卻被譽(yù)為“作家的作家”,擁有一大批作家擁躉,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科特·馮古內(nèi)特、安德魯·杜伯斯(AndreDubus),他的作品影響了許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RaymondCarver)。他。要說他是作家中的作家,只能將他與契訶夫相比,或許也可與菲茨杰拉德比比,但他顯然沒有后者的詩意才華。
寫得這樣好,卻還是遭到忽視,被人遺忘,這真是難以理解。我們總以為,只要我們寫得好,我們筆下的人物、筆下的世界就會活在人們心中。為什么一個倍受同儕推崇的作家,作品能深深觸動讀者的作家,為什么一個與菲茨杰拉德描寫爵士時代(JazzAge)的失落一樣描寫“焦慮時代”失落的作家,一個像雷蒙德·卡佛、安德魯·杜柏斯一樣影響了美國文學(xué)的作家,一個文風(fēng)如此冷峻直率的作家,會如此迅速地被人遺忘,作品絕版呢?
耶茨1926年出生于紐約約克鎮(zhèn),幼年時家庭生活就不安穩(wěn),3歲那年父母離異,在大蕭條時代,母親帶著他和姐姐在曼哈頓艱難度日,母親酗酒、容易歇斯底里,“當(dāng)他們饑餓難奈或等著被人再一次轟走時,”母親卻對著他們高聲朗讀《遠(yuǎn)大前程》。1944年從AVON中學(xué)畢業(yè)后,他沒有讀大學(xué),部分原因是他受海明威的影響,認(rèn)為作家應(yīng)該融入生活的洪流中,通過戰(zhàn)斗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參軍去了法國,像許多上個世紀(jì)五十年代的作家一樣,他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但在軍隊中他染上肺炎,治療康復(fù)后,他從德國退役,回到紐約,在此結(jié)婚。1951年,他帶著軍隊發(fā)給他的肺炎補(bǔ)償金舉家遷到歐洲,在歐洲的幾年中,除了寫作他什么也不干。他坐在租來房間里,不停地抽煙、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寫,一篇又一篇,但都失敗了,自負(fù)而偽善的《紐約客》拒絕了他的每一篇投稿。1952年對他來說具有特別意義,這一年,他終于在《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上發(fā)表了一篇小說,那是他來歐一年后寫下的十五篇小說中的一篇。
耶茨在用文字建筑他的文學(xué)之家時,現(xiàn)實中的家已經(jīng)倒塌了。與妻子的關(guān)系破裂,妻子帶著他們的女兒從倫敦回到美國,暫時分居,1959年正式離婚,兩個女兒的撫養(yǎng)權(quán)歸了妻子。經(jīng)濟(jì)也陷入困境,付不起房租,但耶茨從沒停止過寫作。只是酗酒讓一切慢了下來。
從歐洲回來后,他先后在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雷明頓-蘭德公司(RemingtonRand)工作過。為付賬單,他為人捉刀,代人寫作。1962在布雷德洛夫作家創(chuàng)作班(Bread Loaf Writers'Conference)上,他繞場裸跑,宣稱自己是彌賽亞;他走上菲茨杰拉德不成功的老路,去好萊塢寫劇本。1963年他為時任司法部長的羅伯特·F·肯尼迪撰寫發(fā)言稿,在約翰·肯尼迪遇刺后,他接受了依阿華大學(xué)作家創(chuàng)作班(正是保羅)的教職,但那一段經(jīng)歷并不愉快,又一個失敗而已。
許多年來,他都是孤單一人生活。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在波士頓,學(xué)生、同事看到他房間之簡陋無不為之動容:一張桌子上放著臺打字機(jī),冰箱里只有咖啡、啤酒和波旁酒,墻上是他女兒的照片。兩盞微弱的小燈、到處是踩死的蟑螂,碗櫥里入著臟兮兮沒洗的鍋。他就是在這樣的小房間里,在凄涼中寫作。
寫作從未停止。這像是個可怕的判決——判決他終生寫作。寫作讓耶茨的精神比身體活得更長久。寫作就是他的生命力,貧窮的日常生活無法比擬。
最后十年,他的健康狀況極度惡化,由于肺結(jié)核,他呼吸困難,不停地咳嗽、氣喘,他抽煙。但煙仍抽得像在燒爐子,即使最后一年里他得借助氧氣面罩來呼吸時,抽煙也沒斷過。喝酒是他的另一個狂熱的嗜好,喝得很兇,但白天他寫作時從不飲酒,一到晚上卻總是爛醉如泥,不醒人事。有一段時間他精神崩潰,幾次住院,他自己說,“是的,我不斷進(jìn)出精神病院。”他40歲才出頭,可看上去蒼老得像個老頭子。他仿佛要盡量糟塌自己的身體。
耶茨自己曾說:“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題的話,我想只有簡單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他也說過,“我所寫的全是家庭,家庭就是我要寫的?!?br>
******************************************
孫仲旭先生的《別讓生活傷害你——讓書來吧》
原文見:
http://www.douban.com/review/1827057/
美國作家理查德·耶茨(RichardYates,1926—1992)曾被英國《泰晤士報》稱為“被遺忘的最優(yōu)秀的美國作家”。耶茨是真優(yōu)秀,也真的被遺忘過。他被認(rèn)為是“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有人把他和寫“爵士時代”(美國20世紀(jì)20年代)的菲茨杰拉德相比,他的影響遍及雷蒙德·卡佛、安德烈·杜波依斯等一大批美國當(dāng)代現(xiàn)實主義作家。然而他的好幾本作品都叫好不叫座,九本書的精裝本銷量無一超過12000冊。他于1992年去世后,出過的幾本書更是都已絕版。到了1999年,知名小說家斯蒂爾特·奧南在著名的政治及文學(xué)刊物《波士頓評論》(BostonReview)上發(fā)表了一篇長文《失去的理查德·耶茨世界》,為耶茨長期被忽視大鳴不平。奧南逐篇詳細(xì)分析了耶茨的作品,認(rèn)為耶茨不僅是位好作家,而且他的作品代表了美國經(jīng)歷的一個重要方面:二戰(zhàn)后經(jīng)濟(jì)繁榮之中的混亂,并預(yù)言他的作品會像菲茨杰拉德、??思{的作品一樣,一度被忽視,然后卷土重來。
奧南的文章發(fā)表后有了一定效果,耶茨的短篇小說出了全集,其余的長篇小說也紛紛再版。而對耶茨身后名氣推動最大的,則是因為眾所矚目的《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Road)于去年12月上映,好萊塢“金童玉女”凱特·溫斯萊特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再聚首,演出一對外表生活美滿、實則危機(jī)重重的美國中產(chǎn)階級夫婦。這部電影所根據(jù)的原著,就是耶茨發(fā)表于1961年的同名長篇小說。就是這部小說,曾被黑色幽默作家?guī)鞝柼亍ゑT內(nèi)古特稱為“我們這一代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隨著同名電影上映,原著小說在首次出版40多年后,終于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榜。一本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最后還是要靠電影的提攜才進(jìn)入大眾閱讀,有點吊詭,也有點悲哀。
******************************************
理查德·耶茨這就這樣一個人,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反正耶茨已經(jīng)下世將近20年了。
現(xiàn)在所做的最好就是讀他老人家的書了吧。
PS.
《革命之路》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