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米勒維尼:我在找利弗莫爾所說的上漲最小阻力線,當市場沒有供應時,就是一個時機成熟的交易區(qū)間。當你的股票供應量有限,可股票需求量很大時,你會看到股價的爆漲。
大衛(wèi)·瑞恩:我有兩種入場點,一種是股價接近高點時,另一種是股價回調時。
當一只股票正在突破,我會在其突破最近大部分的交易區(qū)間時買入,它不一定非得是新高,但它需要在新高附近形成的交易區(qū)間的90-95%以上。
另一個買入點是,當一只股票已經(jīng)回調并正在回升,但與其高點相比不超過15%的時候。在這個買點,我使用了更多的技術指標,如移動平均線,趨勢線和動量指標。
丹·贊格:在成交量激增的基礎上股價創(chuàng)歷史新高通常是我的最佳入場點。如果市場正好從超賣區(qū)域或者市場回調中走出來,你就必須瞄準關鍵的反轉K線、下行通道或楔形等圖表形態(tài)。
馬克·里奇二世:如果你仔細觀察我的大部分交易,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在趨勢的方向上做成的,在52周新高的5%之內,有時是在股票短期調整后。
小二的感悟:
1、技術面決定入場點。從基本面咱們會看一只股票質地好不好,生意模式如何,增長如何,到底值不值得投資,但是無法決定何時入場,或者說不夠精準,所以,到了真正決定買入時機的時候,超級交易員都是從技術面出發(fā),讓股票的技術面來決定入場時機,包括最小阻力線,新高附近、突破新高或回調入場,還有考慮參考成交量的情況和一些圖表形態(tài),這些決定了咱們何時扣動扳機。
2、為什么交易員偏向于股價突破新高時入場?一個是可以借助市場的力量,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股價達到了新的高點,這股力量還會延續(xù)下去,直到力量衰竭。再一個是新高后面對的猶如一馬平川,沒有阻力,能夠有足夠的上漲空間。第三個,大眾認為股價新高風險也高。和別的普通的,或一直下跌的股票相比,普通大眾可能就會認為,股價是和風險成正比的,股價越高風險也越高,因此,低價股成為眾人之所愛,他們就不愿意持有股價更高的股票,而是持有股份數(shù)量更多的低價股,覺得那會給人一種更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