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lái)源:《銀海指南》
作者:顧錫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注:一錢為3克。(下面的經(jīng)典方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都有成藥)
1、滋腎丸:(東垣又名通關(guān)丸) 治下焦邪熱,口不渴而小便秘,及腎虛蒸熱,腳膝無(wú)力,陰痿陰汗,沖脈上沖而喘。
黃柏(二兩,酒炒) 知母(一兩,酒炒) 桂(一錢) 蜜丸。
2、抽薪飲:(景岳) 治諸凡火盛而不宜補(bǔ)者。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炒) 黃柏(各五錢) 枳殼(錢半) 甘草(三分) 煎成,食遠(yuǎn)溫服。
如熱在經(jīng)絡(luò)肌膚者,加連翹花粉以解之。熱在陽(yáng)明頭面,或躁煩便熱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熱在下焦,小水痛澀者,加草龍膽車前以利之。熱在陰分,津液不至者,加麥冬生地白芍之類以滋之。熱在腸胃實(shí)結(jié)者,加大黃芒硝以通之。
3、徙薪飲:(景岳) 治三焦氣火,一切內(nèi)熱,漸覺(jué)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劑。其甚者 ,宜抽薪飲。
黃芩(二錢) 麥冬 白芍 黃柏 茯苓 丹皮(各錢半) 陳皮(八分)
如多郁氣逆?zhèn)?,脅肋疼痛,或致動(dòng)血者,加青皮梔子。
4、龍膽瀉肝湯:(《局方》) 治肝膽經(jīng)實(shí)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龍膽草(酒炒) 黃芩(炒) 梔子(酒炒) 澤瀉 木通 車前子 當(dāng)歸(酒洗) 生地(酒炒) 柴胡 生甘草
5、瀉青丸:(錢乙) 治肝火郁熱,不能安臥,多驚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腫痛。
當(dāng)歸 川芎 羌活 防風(fēng) 大黃 龍膽草 梔子 等分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6、瀉白散:(錢乙) 治肺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喘嗽氣急。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粳米(百粒)
7、瀉黃散:(錢乙) 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瘡口臭,煩渴易饑,熱在肌肉。
升麻 白芷 防風(fēng) 枳殼 黃芩(各錢半) 石斛(錢二分) 半夏(一錢) 甘草(七分)
8、導(dǎo)赤散:(錢乙) 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切牙口渴。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
9、玉女煎:(景岳) 治水虧火勝,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yáng)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疼失血等癥,其效如神。若大便溏泄者,大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麥冬(二錢) 知母(二錢) 牛膝(錢半)
如火之極盛者,再加梔子地骨皮之屬亦可。如多汗多渴者,加五味子十四粒。如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澤瀉錢半,或茯苓亦可。如金水俱虧,因精損氣者,加人參二三錢尤妙。
10、左金丸:治肝膽郁火,左脅作痛,或胸脅痛不可忍,吞酸吐酸,筋疝痞結(jié),酒濕發(fā)黃。亦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
黃連(六兩,姜汁炒) 吳茱萸(一兩,鹽水泡) 水丸。
11、三黃丸:(又名三補(bǔ)丸) 治三焦有火,嗌燥喉干,二便閉結(jié),及濕痰夜熱。
黃連 黃芩 黃柏 粥丸。 亦有去黃柏用大黃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