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學(xué)書者,但知有師,不知有友之重要。《禮記》曰:“獨學(xué)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清桐城派著名文學(xué)家劉大櫆(1698-1780,字才甫,號海峰)曰:“余謂人不可無友,而友不可以常聚,平居則各鍵其門,各專其務(wù),如田之有畔;逾時而一晤,晤則出所疑以相質(zhì)問吾友,所得于未相見之日者有幾?其未知而今乃進于知者幾何物?其已能而習(xí)之以無至于忘者幾何事?有善則相旌,有不善則相訾,友之道如是而已。”(《張宏勛詩集 序》)
海峰先生此論,述交友之道者,后半部說得極有道理,然開頭一句“友不可以常聚”,予深以為不然。恰恰相反,好朋友應(yīng)以常相聚首、常相交流為要。朋友相處,舉手投足之間,勝過語言多多,人若能常相聚首,不僅能相互切磋、砥礪,且能避免因誤會失和,乃使感情益誠、友誼愈篤。
海峰先生之所以持論如此,予忖度一是慨嘆彼時友道之衰的憤激之辭;其次當與他個人經(jīng)歷的局限性有關(guān)。“他讀書不多,交游不廣,因而文章題材狹窄,……且賣文為活”(吳孟復(fù)《劉大櫆集·前言》),這樣一位學(xué)究式的老先生,既無孔夫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胸襟,亦不會有孔北?!白峡统M,樽中酒不空”的豪放之舉。
吾師張慕凡(張卓,字慕凡。少將軍銜,博士生導(dǎo)師。)先生曾曰:“好朋友之間不應(yīng)該怕添麻煩、擔心打擾,實則麻煩出感情,打擾出友誼是也?!贝艘酁橹晾砻?。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