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觀濤按:
今天,我非常高興得拿到我策劃編輯的新書《治病八法:一通百通實驗錄》,這本書傾注了我太多太多的心血。所以,今天的按語,把我為這本書專門寫的編輯前言貼出來,和大家分享我的歡喜:
我為什么如此看重“治病大法”?
劉觀濤
擺在您面前的這本《醫(yī)門八法:一通百通實驗錄》,是我特別向讀者推薦的精品著作,這是關于“治病大法”領域少見的如此深入、如此細致的臨床專著。
“幾百次電話”高頻率溝通,只為讓讀者“高屋建瓴、一通百通”
編輯室的同仁疑惑不解地問我,專門為了這一本書,你就和素未謀面的作者幾百次電話溝通,幾乎每隔兩三天甚至后期一天八九次電話暢聊,值得你為一本書投入這么大的精力嗎?
我的回答是:絕對值得!因為對于“治病大法”的深度研究和擴展應用,是當代中醫(yī)臨床界存在的盲區(qū)之一。比如,汗法只言其能“祛除表證”,殊不知里證之實證,亦廣泛兼用汗法以“祛邪外出”??梢哉f,當代教材對于“治病八法”的應用范圍,只介紹了常用的十分之三四,而更廣闊、更豐富、更靈活的“十分之六七”,則如湮沒于海平線之下的冰山主體。是書之出,“冰山主體”乃見天日。
在對“治病大法”的臨床意義和擴展研究上,我與本書作者胡代祿先生難得的“心有靈犀一點通”,均認為對于“治病大法”的深度研究,是當代中醫(yī)臨床界非常重要的課題,如同西方哲人卡爾·馬克思所說:“不是批判的武器,而是武器的批判!”倘若對“治病大法”研究不深不透,則難以從理論俯瞰的高度上,對臨床應用做出高屋建瓴、一通百通的突破。
因此,我愿意盡全力支持、協(xié)助有如此突破意識的作者,將他的個人專著打造成為這個領域的“標桿性作品”。雖然我們沒有機會“面對面”傾心暢談,但是,通過幾百次電話溝通,我和素未謀面的胡代祿先生,已經成為學術上的知己、精神上的良友。
通過這幾百個電話,我請胡代祿先生將“治病八法”與全部“基本病機”逐一聯(lián)系,也就是說,比如汗法,就要分別與在表、在里的“實寒、實熱、氣滯、血瘀、水濕痰飲食積;陽虛、氣虛、陰津虛、血虛”全部聯(lián)系,以便打通“治病大法”與“基本病機”的全部關聯(lián)。這是一項對于臨床極其有用的重大工程。而現在,這一切已經全部落實在這本書中!
“百萬字濃縮十萬字”,只為讓本書“精益求精、全是干貨”
談及本書的來歷,乃是數年之前素不相識的胡代祿先生,通過我的公開征稿郵箱,發(fā)給我一本近百萬字的稿件(原著《實用中醫(yī)治法學》,以“治法作用”為綱)。當時我在第一時間瀏覽完稿件,立刻給他打過電話,誠摯而又直率地表示:您的書稿對“治病八法”提出了很多拓展應用,頗具實用價值!但是文字表述太過繁雜,如果要出版的話,基本上要重新寫作,而且要把一百萬字壓縮為十萬字左右。
這既是我出版的意見,也算是委婉地拒絕。沒想到胡代祿先生斬釘截鐵地說:“怎么修改都可以,您作為我信賴的出版人,您說怎么改,我就怎么改,十遍不行,就改二十遍,二十遍不行,就改五十遍!”
從此,開始了我編輯生涯最為“痛苦”的日子。胡代祿先生雖是瀘州醫(yī)學院中醫(yī)系的老牌大學畢業(yè)生,但其文字表達畢竟帶有很多“鄉(xiāng)土氣息”,他是一位善于思考、擅長臨床,而對于文字寫作常常辭不達意,就像他的地方口音一樣,幾年來,我們數百次的電話交流,每次我都只是連蒙帶猜才能大致“猜”到他的大致意思,所以經常對他說,您先聽我講、您的意思是不是這樣……?!獙嶋H上,應我的要求,他把他已經寫作完成的一百萬字書稿,全部“推倒”重寫。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品都是作者的“心頭肉”,一百萬字,說推倒就推倒,說重寫就重寫!我想,任何一個資深編輯都很難遇到“如此尺度”真誠配合的作者。但胡代祿先生做到了。他重新按照我的策劃編輯思路,重新寫作每個章節(jié)。乃至于每個章節(jié),都反復寫作修改近十遍。雖然胡代祿先生的文筆達不到暢快淋漓的程度,但畢竟把關于“治病大法”的靈活應用表述得精細入微。
我曾私下問他,一百多萬字,濃縮為十萬字;一本普通的專著,反復修改重寫十多次。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撐著你,要知道你寫這一本書的工作量,相當于其他人寫十多本的工作量??!而胡代祿先生只是樸實無華地回答:“我就是想讓這本書盡可能‘精益求精、全是干貨’,雖然離這個目標還差得很遠,但我會盡全力去做!”。我想,這句話,會讓中醫(yī)界為數不少的教授、博導、專家們汗顏的!在此,我也謹把胡代祿先生的這句話,再一次重復,并希望這句話成為中醫(yī)著作者們的警鐘和號角:
我就是想讓這本書盡可能“精益求精、全是干貨”!
2012年12月31日于北京
不好意思,今天的“開胃菜”有點搶風頭了,
下面,是專家在全國經方論壇的演講:
我對經方治療皮膚病的心得體會
王莒生(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王莒生,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yī)繼承人指導老師。曾任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院長等職務。將皮膚科名老中醫(yī)常用的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中醫(yī)內科專家常用的臟腑辨證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辨證方法,療效顯著。
各位專家、各位同道,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紹我在臨床學習、應用經方方面的一些認識。我愿意把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拿出來大家在一起探討,作為一個話題大家討論。本次匯報分為三個方面,第一經方治療皮膚病概要;二、細辛在皮膚病中新用;三、經典名方治療皮膚病。
第一部分,首先歸納經方治療皮膚病的常見條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復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也,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風寒束表,營衛(wèi)不和,故見癢癥,用藥微出汗,則癢可除,屬于表郁輕癥,可用于蕁麻疹、皮膚搔癢癥、濕疹等。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傷寒論》第262條: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發(fā)黃、身癢、口黏不思飲、小便黃少,外感風熱之邪,內有濕濁蘊郁,阻于肌表而發(fā)。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解表散邪、清利濕熱并舉,既可祛風清熱、外邪從表而散,也可清利在里之濕熱,使內濕從溲道而出,即有“開鬼門潔凈府”之意,可用于蕁麻疹、水痘等。
桂枝加黃芪湯:《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9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馳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燥,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營衛(wèi)不和,水氣乘虛襲之,所以有汗出惡風,身體重痛,肌膚甲錯,肌肉瞤動等癥,桂枝加黃芪湯,調和營衛(wèi),散寒逐濕,乃邪正兼理之法,可用于頑固性癢癥等。
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第3條: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缎牡洹吩疲杭族e,肌皮干起,如鱗甲之交錯,由營滯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薏苡破毒腫,利腸胃為君,敗醬治暴熱,排膿為臣,附子假其辛熱,以行瘀滯之氣爾,污膿瘀血俱從大便排出,皮表之病則可愈。
甘草瀉心湯:《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0條: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而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嘎,甘草瀉心湯主之。按:“蝕于上部”提示瀉心湯可用于治療上焦火熱之疾,如痤瘡,此乃心胃熱毒發(fā)于面部所致,恰如《內經》所言:“諸病癢瘡,皆屬于心?!备什轂a心湯是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專方,本方還可用于口糜與面痤、口周皰疹等。
赤小豆當歸散:《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3條: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本方各處內外癰皆可用,赤小豆排膿,其芽得生發(fā)之氣,能消熱毒,散惡血,除煩排膿;當歸可治各種惡瘡??捎糜诎兹暇C合癥。
升麻鱉甲湯:《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4條: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陽毒之為病,顏面發(fā)斑,類似今之紅斑性狼瘡,陽毒輕淺,利于速散,故用雄黃、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諸藥透邪外出,方后有服之“取汗”,可見本方透解之功,其陰毒去雄黃、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陽分,不若當歸、鱉甲直入陰分之為得也?!夺t(yī)宗金鑒》有二味拔毒散:白礬、雄黃各等分,共研細末,涼開水調抹,外用治療帶狀皰疹,效果良好。《本經》記載升麻解毒,且透發(fā)之功,本方可用于系統(tǒng)性紅斑瑯瘡。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2條: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寸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骨弱肌膚盛,疲勞汗出,腠理開,為風邪所侵,邪入于血而痹,故為血痹,主要以局部肌肉麻木為特征,脈陰陽俱微,營衛(wèi)氣血不足?!秲冉洝吩啤瓣庩栃螝饩悴蛔?,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秉S芪桂枝五物湯和營之滯,助衛(wèi)之行,亦針引陽氣之意,可用于白癜風、頑固性麻木等神經性病變。
木防己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4條: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膈間有支飲,發(fā)為喘滿,心下痞堅,飲聚于膈,營衛(wèi)運行不利,故見面色黧黑。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氣而散結氣,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吐下之余,定無完氣,故以石膏治熱,人參益虛。
王不留行散:《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第5條: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由于經脈肌膚斷傷,營衛(wèi)氣血不能循經脈運行,治療必須恢復經脈肌膚的斷傷,使營衛(wèi)通行無阻,金瘡自然向愈,用王不留行散主治,方中王不留行主金瘡止血。
大黃蟄蟲丸:《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18條:五勞虛極贏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wèi)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面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蟄蟲丸主之。血積則不能濡潤肌膚,故肌膚甲錯,不能營養(yǎng)于目,則兩目黯黑,與大黃蟄蟲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則邪除正旺,是以謂之緩中補虛。
其他還包括苦參湯方證:《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1條: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主之。
雄黃熏方證:《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2條: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黃連粉方證:《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第8條: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蛇床子散方證:《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20條:蛇床子散方,溫陰中坐藥。
狼牙湯方證:《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21條: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表1 經方治療皮膚病常用方證一覽表
方證 | 出處 | 辨證要點 |
桂枝麻黃各半湯 | 《傷寒論》第23條 | 身癢,面熱,無汗 |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傷寒論》第262條 |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 |
當歸四逆湯 | 《傷寒論》第351條 |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
桂枝加黃耆湯 | 《水氣病》第27條 | 黃汗,發(fā)熱汗出,皮膚甲錯,惡瘡 |
薏苡附子敗醬散 | 《瘡癰腸癰浸淫病》第3條 | 腸癰,其身甲錯,腹皮急,脈數 |
甘草瀉心湯 |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10條 | 狐惑,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聲嗄 |
黃連粉 | 《瘡癰腸癰浸淫病》第8條 | 浸淫瘡 |
蛇床子散 | 《婦人雜病》第20條 | 婦人陰寒,溫中坐藥 |
狼牙湯 | 《婦人雜病》第21條 | 陰中生瘡或爛者,少陰脈滑而數 |
苦參湯 |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11條 | 蝕于下部則咽干 |
雄黃熏 |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12條 | 蝕于肛者 |
赤小豆當歸散 |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13條 | 膿成,目赤如鳩眼或目四眥黑,脈數 |
升麻鱉甲湯 |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14條 | 陽毒,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 |
黃芪桂枝五物湯 | 《血痹虛勞病》第2條 | 血痹,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
木防己湯 | 《痰飲咳嗽病》第15條 | 膈間支飲,喘滿,痞堅,面色黧黑 |
王不留行散 | 《瘡癰腸癰浸淫病》5條 | 身有瘡,被刀斧所傷 |
大黃蜇蟲丸 | 《血痹虛勞病》第18條 | 虛勞,肌膚甲錯,面目黯黑 |
這是剛才所說的條文的總結,就是經方治療皮膚病常用的一些方證,這些方證也是我們在臨床上,大家一般在這些方證上比較常用。
經方治皮膚病的小結:以上是治療皮膚病的常見的方證,從臨床觀察來看,皮膚病的癥狀反應可見于六經病各證及各方證,因此經方的各方證皆可以用于治療皮膚病。有是證,用是方,用是藥,不為“皮膚病”所困擾。例如皮膚病中常見有口苦、咽干、舌紅、脈弦等癥狀,為少陽之熱上沖外犯,則可用小柴胡湯先解其熱,雖沒有專治皮膚病,但調理了患者內在機體的環(huán)境,也可以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最常見的是寒熱錯雜的情形,如既有口干苦、渴欲飲水的上熱,又有大便偏稀,胃脘部脹滿的下寒,上熱下寒,可選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清上溫下,見寒治寒,見熱治熱,寒熱錯雜則寒熱并投,寒熱之藥絕非相互抵消,而是分途治之,各得其所,綜合調理其根本。局部的皮膚病,一定要有整體觀念,通過調理整體來治療局部的疾患。皮膚病常伴有汗出,若怕冷惡風,舌淡潤,苔白,脈浮緩等,則可徑投桂枝湯調理表虛,調和營衛(wèi),常有不戰(zhàn)而屈人之功的效果,皮膚病遂隨著體質改善而逐漸痊愈。而臨床還有一部分患者形體壯實,常伴有大便干結,若有口干苦,舌尖紅,苔薄黃,脈滑等實熱象,則可徑投承氣劑,泄熱通腹排出濁毒,皮膚病則也隨之而減輕,等等,不一而足。
第二部分,下面匯報在臨床當中體會細辛在治療皮膚病當中的一些作用。通過研究經方,發(fā)現細辛有新用。
一,首先從經方看細辛。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301條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少陰寒化不應發(fā)熱,今始得即出現發(fā)熱,乃少陰陽虛,復感外邪而兼夾表證。太陽病發(fā)熱,其脈當浮,今脈為沉,即非純?yōu)楸碜C,脈沉主里,法當表里雙解,麻黃發(fā)汗解表,附子溫經扶陽,細苦有什么用呢,細辛它辛溫,通達內外,外助麻黃解表,內合附子溫陽,三藥共用,方奏溫里解表之效。當歸四逆湯,出自《傷寒論》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陽邪陷陰,手足厥冷,實為厥陰表劑,方中不用姜附,以相火寄于肝經,經雖寒而臟不寒,取桂枝湯而加生姜倍大棗,重在細辛,細辛乃甚于生姜,為何為重呢?蓋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細辛溫通上下,與生姜橫散者功用大殊,故與當歸同任,為順接兩脈而設。日本醫(yī)家主張用此方治凍瘡。
第二,再從本草論述來看細辛在臨床的運用。細辛在《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味辛溫,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繆希雍的《本草經疏》:“細辛,風藥也,風性升,升則上行,辛則橫走,溫則發(fā)散?!睆埳嚼椎摹侗静菡x》:“細辛,芳香最烈,故善開結氣。易泄郁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絡脈而疏通百節(jié),外之行孔竅而旨透肌膚?!蔽彝ㄟ^臨床體會到細辛有陰陽相通之效,有斂瘡之功,這也可以從上文的方劑分析窺出一斑。我們知道皮膚病雖有形于外,必諸于內,是內在臟腑病變失調的結果,既然細辛能溝通陰陽,療死肌、頑痹,那么就可以廣泛應用于皮膚病中,可以加強體表與體內的聯(lián)系。我體會,尤其在口腔潰瘍中可以使用細辛,可以明顯的提高療效,這也是學習經方的一點臨床應用的體會。
第三部分,匯報經典名方在皮膚病中的應用。
清代劉奎說:“無岐黃而根底不植,無仲景則法方不應,無諸名家而千病萬端藥證不備?!彼詫浄降膽B(tài)度應該活學活用,同時應根據對現代疾病的最新認識,參考后世的有效經驗方,臨床勤求博采,從而更好的提高療效。
經典名方治療皮膚病的概論:皮膚病雖為體表病,實為人體內臟不協(xié)調的結果,或為先天之本所引發(fā),如遺傳基因病或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為后天之主所引發(fā),即飲食脾胃不調,或為外感六淫所侵襲,火邪致病為熱天暴曬易患日光性皮炎、過敏性紫癜。肺移熱于大腸,臨床要問咽喉和大便的情況。
下面從四個方面匯報治療皮膚病的思路:
1、從核心病因看:
(1)毒。受王永炎院士提出“毒邪”概念的啟發(fā),同時,《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言“癰疽原是火毒生”,筆者認為皮膚病的核心病因是“毒”,解毒可分四個階段:
急性階段,毒犯體表,表現為紅腫熱痛,用解毒清熱湯,重用蒲公英、野菊花。
病情發(fā)展,毒侵氣營,表現為高熱煩渴,甚至昏憒,用解毒清營湯。
邪正相爭,重用銀花炭、生地炭,清血分毒熱。
疾病后期,氣陰大傷,解毒養(yǎng)陰湯。
(2)風?!督饏T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第5條云:“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wèi)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壁w炳南教授說:“風字從蟲,可能有類似病原體之意。”
皮膚搔癢有風熱、風寒之別。
前者病位在膚表,急性期居多,方選荊防方。
后者病位在腠理,推邪外出,方選麻黃方。
風毒凝聚,皮膚肥厚,狀如苔癬,方用全蟲方。
頑固性瘙癢多用多皮飲。
(3)濕?!督饏T要略·水氣病》第2條云:“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壁w炳南教授認為“皮膚病統(tǒng)稱風濕瘍”。健脾除濕湯。
病變居于上者加防風、荊芥、蟬衣。
病變在下者加車前草、萆薢、檳榔。
2、從治則治法看:
(1)清熱。受關幼波教授啟發(fā),皮膚病的臟腑辨證主要從肝論治,同時,“諸病癢瘡皆屬于心”,治療急性炎癥或慢性皮膚病急性發(fā)作時,要重視肝膽與心的辨證,可用龍膽瀉肝湯變方(龍膽草、黃芩、生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生地、丹皮、大黃、生甘草)合三心湯(蓮子心、連翹心、生梔子)。
(2)祛濕。濕久可從一個極端表現(即滲出、流水)轉化成另一個極端表現(即干燥、角化),集中投以健脾益氣之藥以從根本上解決脾虛濕盛問題,方用健脾除濕湯,可用于一切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皮膚病的治療。
(3)潤燥。除外燥之為病,還有因血虛生燥及陰虛生燥,也是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皮膚病生成的原因。用養(yǎng)血潤膚飲(黃芩、當歸、生地、熟地、天冬、麥冬、桃仁、紅花、升麻、黃芩、花粉)。
(4)調和陰陽。調和陰陽在臨床上對疾?。òㄆつw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義。陰陽失調常呈寒熱錯雜、上火下寒,在皮膚癥狀表現上,面部紅斑、黑斑、結節(jié)紅斑、皮膚搔癢、脫發(fā)、口腔潰瘍等,常見病種有狐惑病、蝴蝶斑、隱疹、油風脫發(fā)、口腔潰瘍等。陰陽失和的標準:一為脈象寸關弦滑,雙尺沉細;二為體質為上火下寒型;臨床癥狀多為表里不一,寒熱錯雜、虛實并舉。方用四藤湯(天仙藤、雞血藤、首烏藤、鉤藤)合用秦艽五味方(秦艽、烏蛇、川連、漏蘆、白花蛇舌草),可有調和人體陰陽、調和氣血之功。
3、從辨證分型看,大部分皮膚病血熱是機體和體質的內在因素,是疾病發(fā)病的主要根據,主要分型如下:
(1)血熱型:清熱涼血活血,多見于銀屑病進行期。皮膚潮紅、皮疹多呈點滴狀,鱗屑較多,表層易剝落,基底有點狀出血,搔癢明顯,常伴口干舌燥,心煩易怒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舌苔黃或膩,脈弦滑或數,方用涼血活血湯(生槐花、紫草根、赤芍、白茅根、生地、丹參、雞血藤)。伴熱毒犯肺,有感冒、咽炎和扁桃體炎病史,則合銀翹散加減;伴肝郁化火,有口干口苦、心煩易怒等癥狀,則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2)血瘀型:活血破瘀,軟堅內消,多見于銀屑病靜止期。皮膚出現瘀斑,浸潤塊,有形腫物,過渡肥厚角化浸潤,舌質暗淡或紫暗,脈緩、弱,方用活血散瘀湯(蘇木、赤芍、白芍、紅花、桃仁、鬼箭羽、三棱、莪術、木香、陳皮)。伴肝氣郁結,有胸脅脹滿,神志不舒等癥狀,合柴胡疏肝散加減;伴脾失健運,有氣短乏力,腹脹便溏等癥狀,合參苓白術散加減。
(3)血燥型:養(yǎng)血潤膚,涼血散風,多見于銀屑病靜止期或退行期。病程較久,皮疹呈硬幣狀或大片融合,有明顯浸潤,表面鱗屑較少,附著較緊,強行剝離后基底部出血點不明顯,很少有新鮮皮疹出現,全身癥狀不明顯。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緩或沉細。方用養(yǎng)血解毒湯(雞血藤、當歸、土茯苓、生地、山藥、威靈仙、蜂房)。伴肝陰虧虛,有兩目干澀、五心煩熱等癥狀,合一貫煎加減;伴腎陰虧虛,有眩暈耳鳴、腰膝酸痛等癥狀,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4、從局部皮損看。皮損用藥是中醫(yī)皮膚病科的重要特色之一。其致病因素在“血”,然其病位有上下淺深之分,凡血熱在上、紅斑明顯、壓之褪色、選用涼血五花湯(凌霄花、雞冠花、玫瑰花、野菊花、紅花),花性輕揚;血熱在下、斑疹暗紅、壓之不褪色、選用涼血五根湯(白茅根、瓜蔞根、紫草根、板藍根、茜草根),根性下沉。血瘀在淺表,選用活血散瘀湯,可用平和之類,血瘀在深部選用逐血破瘀湯,可用蟲類藥物。
經典名方治療皮膚病小結:核心病因“毒風濕”。
毒:解毒清熱湯,解毒清營湯,解毒養(yǎng)陰湯。
風:荊防方,麻黃方,全蟲方。
濕:健脾除濕湯。
治則治法:清熱、潤燥、調和陰陽。
清熱:從肝,龍膽瀉肝湯變方。
潤燥:養(yǎng)血潤膚飲。
調和陰陽:四藤湯合秦艽五味方。
辨證分型:
血熱型:涼血活血湯。
血瘀型:活血散瘀湯。
血燥型:養(yǎng)血解毒湯。
局部皮損其治病因素在血,然其病位上下淺深之分,血熱在上涼血五花湯,血熱在下涼血五根湯,血瘀在淺表活血散瘀湯,血瘀在深部逐血破瘀湯。
以皮膚病中銀屑病的治療為示范,治療策略主要包括下面四個方面:
1、清熱解毒、陽和通腠。
2、涼血活血、養(yǎng)血熄風。
3、健脾助運、強調祛濕。
4、疏肝解郁、重視情志。
具體講:
(1)清熱解毒,陽和通腠:用藥劑量要大,藥力方專。一方面要清熱解毒,尤其要清肺熱,解肺毒,可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野菊花、大青葉、地丁等清熱解毒之品,其中30克金銀花還具有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另一方面對一些病程日久,反復不愈,頑痰、頑濕難取的病例,可以借鑒中醫(yī)外科治療陰疽的方法,以“陽和通腠,溫補氣血”為原則,取陽和湯方之意,加用麻黃、白芥子等藥物。麻黃《本經》記載有“破癥堅積聚”作用。
(2)涼血活血,養(yǎng)血熄風:銀屑病以血熱為本,熱壅血絡,發(fā)于皮膚則成紅斑。葉天士講“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故涼血活血為治療銀屑病的根本大法。前賢講“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涼血活血之品還可以養(yǎng)血熄風止癢,用于病程遷延、瘙癢明顯者,臨床上可以用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紫草、茜草等藥物。
(3)健脾助運、強調祛濕:銀屑病靜止期、慢性濕疹等皮膚病,皮膚干燥瘙癢,增生肥厚,此為頑濕聚結,阻滯氣機,精微氣血不能濡養(yǎng)肌膚的表現,故針對以上表現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者,無論干濕,無論滲出多少,都要以祛濕為要。對于長期大量脫落皮屑,營養(yǎng)狀況不佳,又當應重視健脾,健脾也可以祛濕,還可以反佐清熱解毒之品對腸胃的損傷。
(4)疏肝解郁、重視情志:銀屑病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對于發(fā)于面部者或年輕女子,長此以往會自卑、抑郁,以致肝郁氣滯,郁而化火,加重病情,反復不愈,陷入“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的惡性循環(huán),長期肝郁,以致肝胃不和,出現納呆痞滿,胃脘不適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治療上常用柴胡、郁金等疏肝解郁藥物,同時關注患者飲食及消化情況。
最后耽誤大家一點時間,匯報一個病例,請同道指正。患者男,50歲,工人,2008年8月20日初診,曾診為“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皮膚皮損處劇烈的瘙癢,夜不能寐,口干舌燥,喉嚨腫痛,便秘,溲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數。中醫(yī)辨證為血熱內蘊、熱毒犯肺。治宜涼血活血,清熱解毒。方藥:雙花、連翹、野菊花、炒槐花、生地、白茅根、赤芍、紫草、雞血藤、黃芩、土茯苓、荊芥、防風、白鮮皮、地膚子、夜交藤、生龍骨、生牡蠣、甘草。復診上方服用一個月后,皮疹明顯消退,鱗屑減少,瘙癢減輕,咽痛消失,并訴口干,仍伴心煩不寐,舌紅少苔,脈細數,在上方上加酸棗仁、天花粉、麥冬、合歡皮繼續(xù)服藥一個月,皮損消退、搔癢消失,納可眠安,二便調,僅留色素減退斑,隨訪一年無復發(fā)。
總結:治療的思路就是銀屑病以血熱為多見,臨床當以涼血活血為主,兼顧清熱解毒、散風除濕,同時兼顧后期的養(yǎng)陰,可使復雜病情逐漸得以好轉。
最后總結:學習應用經方的體會,《醫(y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云:“六經為病盡傷寒,氣同病異其氣然,推其形臟原非一,因從類化故多端,明諸水火相勝義,化寒變熱理何難,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迸R床診療決斷的過程,就是一個醫(yī)生逐漸成熟的過程,在成熟的過程中伴隨著學習,其中包括了猶豫,甚至矛盾,對于經方的學習常感到枯燥,因為沒有經驗,對位不準,又常常導致初學者會動搖,辨識的勇氣來自對經方能夠精準理解,包括對經方學習使用,以及核心病機的把握,因為只有那些經方最簡單明了,也最能提綱挈領,畫龍點睛,臨床的診療就是通過安慰的語言,通過對疾病的認識,捕捉準確的信息,恰如其分的給出藥方,辨證論治為患者提供精確的治療,從而使患者擺脫困境。臨床中不斷體會經典名方,重新的審度,從而修正自己的看法,這就是對經方學習的一個過程,也就是醫(yī)生成熟的過程,對經方的正確理解,可以撥開烏云,切中要害,成熟的大夫可以不再彷徨、猶豫,同時給病人增加信心。學好經方可以縮短這個過程,讓自己成熟起來,經方的學習是成就醫(yī)生的必要條件,也是培養(yǎng)中醫(yī)師的必由之路,好的醫(yī)生不光要對老專家的經驗進行繼承,還要多學經典,勤做臨床,這是醫(yī)生成才的最好道路。陳修園說“經方越讀越有味,越用越神奇,凡日間臨證立方,至晚間一一與經方查對,必別有神悟。”愿以此與同道共勉。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