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告訴病人他正蒙受著自卑情結之害,是沒有什么用的,這樣做只會加深他的自卑感,而不是讓他知道怎樣克服它們。我們必須找出他在生活風格中表現的特殊氣質,我們必須在他缺少勇氣之時鼓勵他。
每一個神經病患者都有自卑情結。想要以自卑情結的有無來將某一個神經病患者和其他病患者分開,是絕對做不到的。
我們只能從使他覺得無法繼續(xù)生活面臨的情境種類,以及他的努力和活動的限制,來將他和其他病患者分開。如果我們只告訴他:“你正遭受著自卑情結之害”,這樣根本無法幫助他增加勇氣,因為這就等于告訴一個患頭痛的人:“我能說出你有什么毛病。你患著頭痛病!”
有許多神經病患者如果被問到他們是否覺得自卑時,他們會搖頭說:“否”,有些甚至會說:“正好完全相反。我很清楚:我比我四周的人都高出一籌!”所以,我們不必問,我們只需注意個人的行為。在他的行為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是采用什么詭計,來向他自己保證他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傲慢自大的人,我們能猜測他的感覺是:“別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須表現一下:我是何等人物!”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在說話時手勢表情過多的人,我們也能猜出他的感覺:“如果我不加以強調的話,我說的東西就顯得太沒有分量了!”
在舉止間處處故意要凌駕于他人之上的人,我們也會懷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的自卑感。
這就象是怕自己個子太矮的人,總要踮起腳尖走路,以使自己顯得高一點一樣。兩個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時候,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種行為。怕自己個子太矮的人,會挺直身子并緊張地保持這種姿勢,以使自己看起來比實際高度要高一點。如果我們問他:“你是否覺得自己太矮小了?”我們就很難期望他會承認這件事實。
但是,這并不是說:有強烈自卑感的人一定是個顯得柔順、安靜、拘束而與世無爭的人。自卑感表現的方式有千萬種,或許我能夠用三個孩子第一次被帶到動物園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
當他們站在獅子籠前面時,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后,全身發(fā)抖地說:“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并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卻都按他的生活風格,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