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字別解 |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自古以來水系發(fā)達,河流縱橫交錯,臨水村墟星羅棋布,以“沽”為名的據(jù)傳有七十二沽。如今,帶有“沽”字的地名,人們大多能夠脫口而出,如:丁字沽、大直沽、塘沽、漢沽、咸水沽、西沽、葛沽、賈家沽等等。由于“沽”名繁多,所以天津的別名為沽上、沽水、津沽。據(jù)本土史學者研考推測,天津不止有七十二沽,古時的天津,百里之內(nèi)或有百沽,只不過有的“沽”已經(jīng)淹沒在了歷史的變遷中。
人們不禁要問:“天津的地名為何有如此多的沽?而且完全集中在天津地區(qū)?”
關于為何稱“沽”,在多種刊物中各有解析,甚至不乏編撰故事來說明“沽”的緣起,雖然有趣,但邏輯并不嚴謹,屬戲說之言。
筆者曾于上世紀90年代,從民俗學者張學義先生之口,聽到過不一樣的說法,張公說:“沽,當屬天津的古方言,是古代的本地人對小型集市的稱謂。沽的本義是買與賣,確切地說,'沽’在天津的古方言中指的是買賣酒的地方,即燒鍋、酒坊。人們從燒鍋買酒,酒坊賣酒,逐漸形成酒肆,也就自然聚來小商小販,形成小型集市。集與沽有所區(qū)別,集為定期的交易場所,如每月逢幾為集;而'沽’則是日日交易的固定場所,但規(guī)模甚小。在之后,'沽’由初義的小集市代替了'村’和'莊’的稱謂。由于方言的演變,后來再也沒有出現(xiàn)新的'沽’名。有人說:沽字是由水和古組成,意思是水邊的古村寨,其實這是望文生義的說法,因為古人都是擇水而居,尤其天津地區(qū),原是退海之地,井水極為苦澀,所以生活用水必然選擇'明水’,也就是河水?!?
聞張公一席談,茅塞頓開,回觀歷史,天津確實很少有幾“沽”緊鄰、沽沽相連的地方,基本都是沽與沽之間有一定的距離,這也正是集市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