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受中央電視臺“朗讀者”欄目組邀請,作為致敬嘉賓參與了節(jié)目錄制。消息一出,我的朋友圈被刷屏了。葉嘉瑩先生不會因為上節(jié)目而激動,但是我們這些學習古詩文吟誦的“學友”,激動了。
是的,古詩文吟誦。在《朗讀者》節(jié)目中,葉嘉瑩先生一再強調她的心愿——有生之年,把吟誦傳承下去,并且現(xiàn)場吟誦了《報任安書》節(jié)選。
可能很多爸媽對古詩文吟誦還很陌生。現(xiàn)在,國家教育部正在全國范圍內,大力培養(yǎng)中小學吟誦師資隊伍,可以預見,它將在未來的小學教育中被迅速普及,重回教育體系。
那么,吟誦到底是什么呢?
它將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
爸媽們該如何對待?
福祿媽以自己對吟誦的淺薄見解,整理出下面的文字,希望能對爸媽們有所幫助。
01 什么是吟誦?
簡而言之,吟誦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平長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儀義行調。那一首首古詩文,經(jīng)過吟誦后,自成曲調。
什么叫“自成曲調”?說個現(xiàn)代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現(xiàn)象,大家就明白了。中國作為文明古國,音樂十分發(fā)達,古籍記載伏羲作琴,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終于成為我們后世稱為“古琴”的樂器。也就是說,在神話傳說時代,有據(jù)可查的音樂就已出現(xiàn)。而在歷朝歷代中,都有各自的歌舞戲曲,比如元朝民間曲樂特別繁盛,成為歷史上獨負盛名的“元曲”。
但是,非常非常奇怪的是,西方有五線譜、簡譜,音樂自古如此發(fā)達的我們,卻只有零星“琴譜”,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歌譜”。
是我們中國人太笨了嗎?
當然不是。我們連如此復雜如此精妙的漢字都創(chuàng)造出來了,怎么可能會創(chuàng)造不出記錄曲調的方法。學習吟誦之后,明白了——
漢字本身就有曲調,詩詞文賦就是歌譜。中國人見字就唱,張口就來,根本不需要再另外弄一套記錄體系。每一個會吟誦的人,都是作曲家,千人千調,不拘一格。
所以,漢字真是世界上最了不得的文字。它不但記錄了聲音、形狀、意義,還有曲調。但是,在上世紀初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中,缺乏文化自信的中國教育,把吟誦掐斷了,西方朗誦強勢入駐。于是,我們漢字中的曲調被“全滅”,聲音被“半滅”。
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上,再也沒有比這更令人痛惜的事情。我們的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chuàng)作的,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
漢語詩文,用吟誦,是鮮活的;用朗誦,是僵硬的。
02 孩子為什么需要吟誦?
我算是個半吊子的國學愛好者。從小到大,我都非常向往古詩詞,古人的文字之美,深深的吸引了我、折服了我。但是,我沒有機緣拜得明師學習,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只是遠遠看著、贊嘆著、羨慕著。
2015年5月,我無意中在網(wǎng)上看到了李文文老師吟誦的《孝經(jīng)》視頻。在她一開口的瞬間,“一股電流傳遍我的全身”,沒錯,當時的感覺只能用這句俗得不能再俗的句子來形容。
天雷地火,如獲至寶。
我開始瘋狂搜尋吟誦教學資源。非常幸運,吟誦搶救牽頭人徐健順教授的38節(jié)吟誦課程已經(jīng)整理到網(wǎng)絡上,被我第一時間找到。這是吟誦入門的最佳課程,我沉浸其中,完全不能自拔。當時,福姐5歲正讀幼兒園中班非常粘人,祿弟1歲多老是感冒咳嗽,當他們兩人醒著時,我完全沒有個人時間,只好早上提前一小時起床,中午不睡午覺,整整一個多月,把課程自學完,人人見到我都說“你瘦了”。
學完網(wǎng)絡課程,繼續(xù)參加現(xiàn)場課程,結識了眾多“學友”,終于慢慢掌握了吟誦方法,明白了詩文里的“音韻”,了解了真正的“國學”。再讀古詩,發(fā)現(xiàn)自己能夠輕松“進入”,終于知道詩人在說什么了——這是第一手、向自己撲面而來的感覺,不是書本上“注釋”里傳達的意思。而且,記詩的速度大大提高,以前顛來倒去背不完整,或者容易幾首詩背串的情況,幾乎消失了。
這是我學習吟誦以來得到的“好處”,也是孩子們使用吟誦方法讀古詩的便利:
1、詩文背誦成了“唱歌”,興趣提高;
2、記憶能力大大提升;
3、更易理解古人、體會思想,接受優(yōu)秀文化熏陶。
這些神奇的影響,不是我想像的,而是,這兩年多來,我和很多很多學校的語文老師一起坐著聽課,在各種場合看到、聽到很多很多他們分享的學生學習吟誦后的可喜成長。
現(xiàn)在,中國人正努力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國學熱興起了一波又一波。但是,不違言,很多人在走歪路,很多人在本末倒置。吟誦的恢復,可以從一個很小很小的點,走向最正統(tǒng)的中國文化教育。我們的孩子,將得到最寬松自主的指引。
腹有詩書氣自華——終于,我們離它不遠了。
03 給爸媽的建議
那么,對吟誦,我們這些當爸媽的,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覺得,不用提倡人人學吟誦。吟誦,只是一種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掌握了,可以更好的學習古詩文,不掌握,也不見得就學不好。
只是,作為爸媽,既然知道了這么好的方法,如果再視而不見,就太浪費了。我們可以欣賞它,介紹它,至少不抗拒它。如果有相關的電視節(jié)目,可以給孩子看看。如果孩子的學校在辦這樣的教學試驗,也多多支持。
吟誦不是目的,讓孩子愛上古詩文,從短期來說拿到更好的成績,從長遠來說擁有更好的人生,才是目的。
當然,如果有爸媽和我一樣不可自拔的愛上了吟誦,那么,不用猶豫,找到自己最方便的學習資源和方式,開始學吧。入門不難,相信你很快就能“見字就唱”了。
04 吟誦現(xiàn)狀
正如葉嘉瑩先生在節(jié)目中所說,吟誦在中國是幾乎失傳的,只有年紀非常大的、上過傳統(tǒng)私塾的部分老先生才會。
據(jù)統(tǒng)計,全國各地會傳統(tǒng)吟誦的老先生,年齡基本都在80歲以上,部分是90多歲到100多歲。平均每個市(包括各郊區(qū)縣)有1-10名左右,北京有百名左右,也有的市已經(jīng)沒有會吟誦的人了。這些先生中很多人也只會部分文體的吟誦,少數(shù)學養(yǎng)深厚、書香世傳的先生吟誦的文體比較全面。吟誦人比較多、吟誦保留尚比較系統(tǒng)的地區(qū)有江蘇常州、福建漳州、廣東廣州、湖南長沙、河北河間、北京等地。泱泱文明古國,就只有這么幾位老先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吟誦。
而在日本、韓國、朝鮮等國,漢詩文吟誦傳承比我們要好,特別是日本,吟詩社眾多,社員據(jù)說有數(shù)百萬,其吟誦的內容有日詩有漢詩,還有吟誦譜傳世。
幸好,吟誦傳統(tǒng)不絕如縷,在很多地方也有個別人士因為喜歡或者理解吟誦的價值,而自發(fā)地學習、搜集、研究吟誦。特別是在教育部的關懷下,系統(tǒng)的、全國性的吟誦搶救工作也正在進行中。如果爸媽們有興趣,可以多多關注北京的徐健順老師、天津的朱思暢老師、廣州的陳琴老師、吳軍華老師、深圳的白皛老師等,這是在一線吟誦教學上面成就斐然的部分老師。
作為一名普通的媽媽,我資質愚鈍,對吟誦也只是略知一二。因為《朗讀者》采訪了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心情激動,才冒昧寫下這一篇不成文的文。如有不足之處,歡迎指正,愿與爸媽們同修共勉。
謝謝大家看到了這里^_^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