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濕疹是一類發(fā)生在手部的皮炎濕疹類疾病,其病因復雜、病程長、易復發(fā),治療較為困難。按病因可分為過敏性接觸性皮炎、刺激性接觸性皮炎、特應性手部濕疹三大類;按形態(tài)學可分為角化型、水皰型、指頭炎、錢幣狀濕疹等類型。手濕疹的治療應以防護和修復為主,在此基礎上使用外用激素藥膏及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治療。本病為皮膚科常見病,但目前國內相關研究較為缺乏。余藝昕等綜述了多項國外手濕疹指南及國內診療標準,重點討論臨床分型、診斷以及治療原則,旨在為國內手部濕疹診療工作提供參考。
余藝昕1 楊斌2
作者單位:1南方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皮膚科,廣州 510000;2南方醫(yī)科大學皮膚病醫(yī)院皮膚科 510000
目前國內尚無針對本病的診療標準。國外近年來針對手濕疹發(fā)布的權威指南主要有2010年加拿大皮膚科協(xié)會指南(簡稱加拿大指南)、2011年丹麥接觸性皮炎工作組指南(簡稱丹麥指南)以及2015年歐洲接觸性皮炎學會指南(簡稱歐洲指南)。本文總結和分析了上述指南的診斷和治療部分,為臨床手濕疹診治提供參考。
手濕疹病因復雜,通常由多種內外因素共同引起。外源性致病因素主要有接觸過敏物質,長期反復暴露于低刺激性物質,機械損傷,如擦傷,搔抓也是常見致病原因。內源性因素主要有特應性體質、精神狀態(tài)、激素水平及微量元素變化等。
目前國外主要根據(jù)患者病史、皮損形態(tài)以及病因等對手濕疹進行分類,但尚無統(tǒng)一標準,而國內對手濕疹的研究則較為缺乏,僅根據(jù)臨床特征進行分類。
診斷主要根據(jù)病史、皮損形態(tài)、病程,必要時結合實驗室檢查或組織病理檢查。實驗室檢查主要用于鑒別診斷及篩查可能的病因,如斑貼試驗、點刺試驗、IgE測定、微生物檢查、組織活檢等。
手濕疹的治療應結合病因、病程、嚴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制定高度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首先,需重視基礎治療,避免任何可疑病因及加重因素(去除病因)、常規(guī)使用潤膚劑(保護皮膚屏障)對手濕疹的治療至關重要。藥物治療以局部外用藥為主,如糖皮質激素、鈣調神經(jīng)磷酸酶抑制劑等,同時可輔以物理治療,如光療等。必要時加用系統(tǒng)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維A酸類藥物、環(huán)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抗組胺藥等。
總之,病史采集對手濕疹的診斷十分重要,對診斷最有價值的檢查是斑貼試驗,其次是點刺試驗,其他檢查如血清IgE檢測、細菌涂片等多用于排除診斷。手濕疹的治療較為困難且容易復發(fā),教育患者形成良好的護膚意識是取得理想效果的關鍵。治療以外用激素為主,外用鈣調神經(jīng)磷酸酶抑制劑以及光療也有不錯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