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烏鲗骨一藘茹丸(好復雜的名字T_T)是現(xiàn)存文獻記載的婦科首方,主治肝腎陰虛、沖任不足之血枯經(jīng)閉之病。此方乃《黃帝內經(jīng)》一書中為數(shù)不多的劑量與藥味都有論述的方劑之一,被稱為婦科方劑的奠基之作。方中的烏鲗骨,即海螵蛸,藘茹,即茜草也。
《素問·腹中論》云:“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后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div style="height:15px;">
茜,在古漢語中指紅色,而茜草的紅色,主要指的就是其根。
茜草的根狀莖和其節(jié)上的須根均呈紅色。
茜草是一種草質攀援藤木,成熟可達到1.5-3.5米。主要在北方地區(qū),西藏、四川也有分布,是路邊的一種雜草。因茜草根在止血中的較好療效,被稱為是小血藤、血見愁,因其果實的排布,被稱為掛拉豆,因其周身都粗糙,有小皮刺,被稱為鋸鋸藤、拉拉秧。
科普
茜草曾經(jīng)是中國古代紅色織物的主要染料,染出來了最早的中國紅。到漢代,中國織物的紅色基本上都是絳紅色,這種紅色是偏褐的紅,而不是正紅色。直到紅花引入后,染出的紅色才是咱們熟悉的大紅色。
古代是茜草根加烏梅湯或發(fā)酵的淘米水煮沸,從中萃取茜草色素,摻入作為媒染劑的明礬,而作染料。古文中的茜就是紅,茜紗即紅紗、茜衫即紅色的衣衫。“綠野含曙光,東北云如茜?!薄肮俸媒劶榆绶?,藥靈曾說換霜髭?!?div style="height:15px;">
《蜀本草》對茜草的形態(tài)有所描述:“葉如棗葉,頭類下闊。莖葉俱澀,四五葉對生節(jié)間,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今所在皆有,八月采根?!?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