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
粉刺是一種以面生粟疹膿皰,破出白粉汁為特征的皮膚病。相當于西醫(yī)學的尋常痤瘡。本病多見于青年男女,好發(fā)于顏面,可累及胸背。青春期后可減輕或消退。
診斷依據(jù)
1、初起患處有針尖至粟米大小紅色丘疹,亦可演變?yōu)槟摪?。逐漸形成白頭粉刺或黑頭粉刺,擠壓后可出線狀膏脂,頭黑體黃或白。以后頂部生有粟疹、膿皰、硬結,孤立散在,亦能集簇成片,多無自覺癥狀。若皮疹腫大,則頂出膿頭,破出白粉汁,多伴疼痛,消退后??山Y瘢。
2、多發(fā)于男女青春期。
3、好發(fā)于面部或胸背部,常有皮脂溢出。
4、青春期后,多數(shù)可自然減輕。
5、婦女常伴有月經(jīng)不調(diào)。
鑒別要點
1、職業(yè)性粉刺
一般發(fā)生于經(jīng)常接觸煤焦油、機油、石蠟等物質(zhì)的工人,皮損與粉刺相同,但損害更為密集,可伴毛囊角化,常侵犯面部、手背、前臂、肘、膝等處。同工種者常有相同癥狀。
2、藥源性粉刺
多因內(nèi)服皮質(zhì)激素、溴、碘等藥物引發(fā),皮疹與粉刺相似,但無黑頭粉刺,炎癥反應重,發(fā)病年齡不限,停藥后漸減。
辨證論治
1、肺經(jīng)風熱證
【證候】丘疹色紅或有癢痛,顏面黑頭粉刺,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清熱宣肺,涼血解毒。
【方藥】枇杷清肺飲加減。枇杷葉10g,桑白皮10g,生石膏30g(先下),梔子10g,黃芩10g,防風6g,赤芍10g,黃連3g,蒲公英10g,生甘草10g.
2、脾胃濕熱證
【證候】皮疹紅腫疼痛或有膿皰,自覺皮損局部紅灼痛,納呆,口臭,腹脹便秘,小便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利濕熱,瀉火解毒。
【方藥】清胃散合瀉黃散化裁。藿香15g,梔子12g,石膏30g,甘草10g,防風12g,黃連10g,當歸12g,生地黃30g,丹皮15g.
3、痰凝血瘀證
【證候】皮損以結節(jié)、囊腫為主,伴見丘疹,膿皰,黑頭粉刺等,舌淡胖或暗紅、紫暗,苔薄,脈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絡。
【方藥】血府逐瘀湯合二陳湯加減。生地黃30g,桃仁10g,紅花10g,生甘草6g,連翹12g,炒三棱10g,赤芍10g,陳皮15g,茯苓15g,川牛膝10g,生牡蠣30g(先下)。其他療法
1、中成藥服用歸參丸、梔子金花丸。
2、外治法
(1)炒三棱15g,莪術15g,白芷10g,丹參15g,大青葉10g,三七6g,山柰15g,食用淀粉50g,分別研細和勻,每次用10到15g,茶水調(diào)敷患處,半小時洗去,每日1次。
(2)顛倒散加味(硫黃15g,生川軍15g,硼砂6g,爐甘石6g,分別研細和勻),茶水調(diào)敷患處。睡前應用,晨起洗去。
(3)三黃洗劑、痤瘡洗劑任選一種外涂,1日3到5次。
(4)5%硫磺霜外用,1日1到2次。
(5)蛇床子30g,地膚子30g,野菊花20g,蒲公英15g,馬齒莧15g,白花蛇舌草12g,水煎取汁,熏洗患處,每次10到15分鐘,1日2次。
3、針灸治療
(1)取迎香、頰車、合谷、足三里、攢竹、三陰交等穴,每次取2到4穴,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隔日1次。
(2)耳穴取膈、肺、皮質(zhì)下、內(nèi)分泌、腎上腺等,每次取2穴,皮內(nèi)埋針,1周1次,雙耳交替。
(3)三棱針或消毒針頭對準穴位,如耳前、耳后、內(nèi)分泌、皮質(zhì)下等,速刺出血,隔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