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
近兩年,國家大力提倡國學,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度提升。諸葛亮的著作中,《誡子書》也被納入人教版7年級語文課,成為中小學生必背的國學經(jīng)典書目之一。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在去世前寫給年僅8歲的小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全篇僅86個字,卻道出了孩子成才的核心,時過千年,但毫不過時。
他當時為何要寫這篇《誡子書》?
諸葛瞻少時聰慧,博聞強記,觸類旁通。這不正是很多父母心中的理想子女標準嗎?但是諸葛亮卻很擔心,他與兄談到:“嫌其早成,恐不為正器耳?!?/span>
在諸葛亮看來,聰慧可能讓人年少成名,但未經(jīng)歷練就輕易獲得光環(huán),會使孩子的心變得焦躁,目空一切,可能成一時之器,卻成不了一世之器。
所以,諸葛亮通篇對諸葛瞻應(yīng)如何正視、運用自己的聰慧只字未提,而是反復強調(diào)“靜”、“儉”、“淡泊”的重要性。這里就有一層言外之意,即提醒諸葛瞻聰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東西,對于修身立德來說,都屬多余,緊緊抓住“靜”、“儉”、“淡泊”等要領(lǐng)才是修身治學之道。我想這就是他寫這篇《誡子書》的關(guān)鍵目的。
其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成為千古名句,就是它一針見血道出了修身治學的核心要訣。
靜,何以能致遠?
有一個故事說,父親丟了塊表,他氣急敗壞,一邊抱怨,一邊火急火燎地在家里翻箱倒柜,可是半天也找不到。
等他出來了,兒子悄悄地走進房,不一會就找到了手表。
父親疑惑地問:“怎么找到的?是不是你藏起來了?”
兒子委屈地說:“我就安靜的坐著,一會就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表就找到了?!?/span>
《大學》里說,“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你能靜得下來,就能進入深度思考。只有能進行深度思考了,你才可能像上面故事中的兒子一樣,能洞察物之本末,事之終始。那么小可修身齊家,大可治國平天下。
這就叫“致遠”。
淡泊,何以能明志?
一個人,之所以能被人記住是因為他有一個獨異于人的名字。一旦他確定了一個名字之后,其他再好聽的名字對他都是多余,只能舍去。倘若好聽的名字,他都要,那便沒人能記住他是誰了。
“志”,跟人的名字一樣,一生中可能有很多“志”都值得追求。但是,你只能選其一,而淡泊其他,你才能明其志。若是什么志都要,那便無志可明。
現(xiàn)代人之所以活得累,活得迷茫,不是因為沒有志,而是志太多,什么都想抓,結(jié)果就是什么都抓不住。自然也就談不上明志了。
然而,如今這個時代,“靜”、“淡泊”已經(jīng)是奢侈品。
你看現(xiàn)在市面上,為何各種“全腦開發(fā)”、“天才兒童養(yǎng)成計劃”之類的培訓多如牛毛,非常受家長歡迎?因為大家都急不可耐,恨不得孩子一朝成學、成名。
曾經(jīng)有個少年魏永康,腦子特別好使,在母親曾學梅的全力輔導下,兩歲就識得漢子1000個,小學只讀了2年級和6年級,8歲入縣重點中學,13歲就考入了重點本科大學,十七歲大學畢業(yè)后又直接考入中科院成為碩博連讀研究生。一時間他成了媒體贊譽滿天飛的“神童”。
但很不幸,就在十七歲那年被中科院勸退。原因就是一直陪讀他到十七歲的媽媽不能再陪讀,導致他無法自理生活和正常安排學習。
原來,他的媽媽曾學梅從小就切斷了兒子一切的社交機會,獨立自主的機會,讓他全天只撲在書本上。以至于除了讀書,其他的生存能力一概沒有。
像曾學梅這種領(lǐng)著孩子急功近利的治學方式,短時間內(nèi),固然會見到神奇的效果。但這種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培養(yǎng)越深,傷害越大。結(jié)局一定是諸葛亮所擔心的“早成,不為正器”。
魏永康正是如此,被退學之后的他,非常恨他的媽媽。
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沒能讓他自力更生,反而成了廢人一個。為此,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頂著各種壓力從零訓練自己的基本生活能力。花了很長時間,他才把自己恢復成一個正常人。
可見,治學,腦瓜子聰明未必是好事。它很容易讓人滋生急于求成之心態(tài),而最終“不為正器”。
因此,假如孩子很聰明,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忘掉自己的聰明,僅僅扣住《誡子書》中“靜”,“儉”,“淡泊”等關(guān)鍵原則去治學,修身,那么反而倒是能成就其聰明。
否則,任你再是天賦異凜,也不過“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徒增一個傷仲永而已!
作者:烏蒙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