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禹城市十里望回族自治鎮(zhèn),有距離相隔不到0.5公里的宋莊、前河套、后河套三個村子,它們位于通往高唐的徒駭河大橋以西、316省道以南。
傳說,明朝初年,由于“燕王掃北”,造成魯西北幾乎成為無人區(qū)。永樂皇帝傳旨從山西太原、山東諸城等地移民。
諸城宋家莊的宋老漢有四個兒子,只種著二畝薄地。老大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子,官府派他移民,他雖然不情愿,一是被逼無奈,再是試試能否有條生路,便告別爹娘,攜妻領(lǐng)子隨眾人到魯西北開荒種地。一個多月,才走到距禹城縣城五六里地的西南方向徒駭河畔,見這里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好,在離徒駭河約二里地的地方修房蓋屋、燎草開荒住下來。幾年墾荒三十多畝,一家人過得還算富裕。有一年臘月,他領(lǐng)著十三歲的大兒子,帶著豐收的糧食、棉花送給爹娘,勸二弟也來禹城開荒種地。
老二來到禹城,大哥幫著他在河岸附近蓋了兩間房、開墾了二畝地,給他一些糧食,說:“我已有了四個孩子,負擔(dān)也不輕,現(xiàn)在給你鋪下底,以后我向西北開墾荒地,你往東南開荒?!?/span>
老二是個壯實能干的小伙子,不幾年就過上吃飽穿暖的好日子。哥哥找媒人給他娶了媳婦,小兩口的日子過得更好了。
宋老三知道哥哥們在禹城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非常眼熱,懇請爹娘允許他去禹城找哥哥,爹娘雖然舍不得,因為家里窮得實在娶不起媳婦,只得讓他去。
老三到禹城以后,大哥與二哥商量好,給他在老二的北邊蓋屋居住,讓他向北、西北方向開荒。
由于老大、老二年年往家送糧食,家里生活逐漸好轉(zhuǎn),爹娘對老三有點嬌慣,農(nóng)活很少讓他干。到禹城以后,老三開荒種地不在行,一年的收成僅夠自己糊口。為了改變現(xiàn)狀,他常去求大哥大嫂幫忙。嫂子脾氣好,對老三照顧得無微不至。時間長了,老三也覺得不好意思,特別是兩個與自己差不多歲數(shù)的侄子已經(jīng)娶妻生子,兩個侄媳婦常給他白眼;外人也說老大又養(yǎng)了個兒子,對弟弟比對親兒子還親!老三也暗下決心努力勞動。無奈技不如人,日子過得很一般。
大嫂想改變老三的困境,幫忙給他娶了一個媳婦。誰知她幾年生了兩個丫頭一個兒,窘迫的日子也沒有改變。孩子也常去大爺家,幾個侄子侄女不懂事,說,我們比你們大,憑什么叫你們姑姑、叔叔?你們該叫我們哥哥姐姐。老三的孩子怕侄子侄女不給好吃的,就叫侄子侄女哥哥姐姐。日久天長成了習(xí)慣,代代這樣叫下去,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老三的后裔比老大的子孫小一輩。
因為人口越來越多,老大把自己的村落取名“宋莊”,老二與老三的家不遠,都在徒駭河的拐彎處,取名“宋家河套”。以后老三的后代人也多了,就從宋家河套分離出去叫“后河套”,人們?yōu)榱撕脜^(qū)別,把宋家河套叫做“前河套”了。
(已載7月12日《德州晚報》)
END
■編輯:王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