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道德經》人性與道性:以圣人、嬰兒來比喻自然本性

《道德經》在論述了道論、德論之后,在其內在邏輯的要求下進入“人”這個范疇。對“人”這個范疇的研究就是人性論?!兜赖陆洝氛軐W中,人的問題占有突出的地位?!兜赖陆洝分杏昧撕芏唷叭恕弊郑械牡胤街缸匀坏娜?,有的地方指違背自然的人,有的地方指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用得最多的則是“圣人”,“圣人”一詞在通行本《道德經》中共出現29次。關于“圣人”的理論,除論述“圣人”修養(yǎng)問題外,主要是論述怎樣的人才真正符合人性。

人性論問題主要有四個:一是人性與道性,二是人性與人為,三是人性與人欲,四是人性的復歸。

人性與道性

人性問題也可以說是人的本質問題,是理論界長期探討的重大問題之一。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边@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人們在闡述這個觀點時通常不注意“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從“其現實性上”來說的,而科學研究卻要求深入到其根源性上來說,而且根源性在現實性之前,探討了根源性才進展到探討現實性,探討現實性也應包含探討根源性。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和人之間的最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系是男女之間的關系。在這種自然的、類的關系中,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關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規(guī)定?!薄兜赖陆洝氛軐W的人性論正是首先從根源性理解人的本性。根源性比現實性層次更高,人性本質的根源性在宇宙之中,人只是無限宇宙自身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產物。理解人,首先要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這是對人的本質認識的一個前提。從“道”理解人的本質,也就是理解人的本質的道性實質是自然性。誠如莊子在《馬蹄》篇中描述原始時代時所言:“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那時的世界,山上沒有道路和挖掘出來的隧道,水上沒有架設的橋梁和船只,萬物眾生,不分鄉(xiāng)里,禽獸成群,草木茂盛,百姓與禽獸同居,與萬物共處。人類的原始時代,人是自然的,和萬物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傊?,這個階段人類和自然幾乎是“抱一”的。至于人的社會性問題,雖然在自然的人中也有所表現,但在往后的發(fā)展過程中才逐步更為明顯。

一、人的自然本性

人性的首要問題是人性的產生。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人也不例外,人與“道”是什么關系?“道”生萬物,包括人,人的本性也就必然是道性;作為人的自然本性的道性,也就是人的自然性。馬克思早已說過:“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蔽覀円酝芯咳诵詥栴},通常只注意到人的社會性,卻常常忽略了從根源性上說的人的自然性。其實自然性是研究人性問題的任何時候都要記住的,忽略了人的自然本性,將從根源上導致對人的巨大危害。道性和人性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關系”,最明顯而形象的理解就是“母子”關系。

《道德經》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碧斓厝f物是有開始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事物都是產生出來的。既然是產生出來的,就必然有母體,也就是根源。

上面已經說明了“道”是“天下母”,即“道”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所以“道”是萬物的共同的母體。知道了萬物共同的母體是“道”,也就能認識到由“道”產生的萬物中都包含著道性?!皬褪仄淠浮钡摹笆亍笔菆允?、保持的意思,說的是我們在認識萬物和處理萬物之間的關系時,必須深入領悟事物與“道”的關系,必須堅守“道”的法則,絕不可背道而馳。這樣,就能“沒身不殆”,人的一生和人類的世世代代就不會有什么危險了。

那么,人和萬事萬物怎樣保持道性呢?這里包含正反兩個方面。從正面說,首先要“塞其兌”。“塞”是堵塞,“兌”是交換,“塞其兌”就是堵塞內外交換的通道。也就是說,為了保持道性,就要堵塞不符合“道”的要求的各種邪欲邪念進入的通道。其次是“閉其門”?!伴]”是關閉,“門”是門戶,“閉其門”就是關閉外物進入的門戶。為了保持道性,就要關閉各種物欲誘惑進入的門戶。做到了這兩點,就可以“終身不勤”,終身不去追求永不滿足的欲望,也就不用為此而一生一世都在那里勞碌奔波了。

從反面說,“開其兌”是打開邪欲、邪念進入的口子,“濟其事”是奔波于滿足欲望的瑣事,“終身不救”,那必然終身飽受煎熬,陷入無可救藥的地步。能夠看清楚微小的事物,叫作眼睛明亮;能夠堅守柔弱的地位,稱為意志堅強。用“道”的眼光去體察一切事物,又從一切事物中去發(fā)現共同的本質,才能明白真理。明白了真理,也就不會給自己留下遺憾和禍殃,這就叫作“習常”。達到了這一步,說明你掌握了“常道”。

為什么“常道”又稱“習?!??“習?!敝傲暋?,本為天空中的鳥學習飛翔之意,從空中看大地,也就有了寬廣無邊的“常道”的意蘊。就是說,我們將“道”和萬物的關系理解為“母”和“子”的關系,作為“子”的“人”,心中有“母”、有“道”、有宇宙、有自然,心胸開闊,無限包容,對真理的認識就清楚透徹了。

自然系統(tǒng)的觀點說明,在自然中,人必須擺正自己的地位,人、地、天、道都要服從自然的法則,人要順應自然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順應自然和利用自然是應當統(tǒng)一也能夠統(tǒng)一的。

莊子有過一個比喻:齊國有一個人打井打到水,就覺得因為自己打井這里才有水。其實水來自自然,沒有水的地方,怎么打井也打不出水來。人打井要打到水,只能順應自然,在有水的地方打井。有水是自然,打井是人為,人為只有順應自然才能達到目的。人們常認為,老子的思想是自然無為,在自然面前不可有任何作為,這是誤解。人是要有所作為的,只是不能自以為是,以為人定勝天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希言自然”。

在宇宙這樣的自組織系統(tǒng)中,人只是系統(tǒng)內的一個要素。老子講的“道”和自組織宇宙系統(tǒng)是相當接近的。在自組織系統(tǒng)中,各要素依其定位聯(lián)結成一定的結構,按一定的程序自動運行。當某種要素或結構發(fā)生變動時,其他要素和結構并不需要外部的指令,就會自動進行調整,產生新的要素,形成新的結構,使系統(tǒng)得到重組更新。這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人是宇宙這個系統(tǒng)中的一個要素,《道德經》說:“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币凑铡暗馈钡囊笕プ鍪拢槕匀坏淖兓?,努力與“道”保持一致,“道”會使你做事成功;要按照“德”的要求去做事,努力與“德”保持一致,“德”會使你做事成功;不按照“道”和“德”的要求去做事,肯定會失敗。如果不完全相信上面所講,等結果出來了,就不得不信了。

老子說的“同于道”、“同于德”是個重要的概念。我們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做到“同于道”、“同于德”。人“同于道”、“同于德”,心愿會實現;失去了“道”和“德”,只會失敗。為什么呢?因為人性的本質是道性、德性,“同于道”、“同于德”了,說明保持了自身的本性。對此只能完全相信,“信不足”都不行,最后的事實會使你不得不信。

《道德經》在2500年前提出的“常自然”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可惜自工業(yè)革命以來,人們幾乎將這個重要的思想忘記了,以至自然遭到嚴重的破壞,人類陷入生存的危機。我們今天重溫《道德經》時才發(fā)現,《道德經》的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有些人可能不以為然,覺得這是生拉活扯,硬將馬克思主義的“帽子”戴在《道德經》頭上。其實這并不奇怪,研究“人”首先要研究人“自己的自然的規(guī)定”,馬克思在這里只是提出了常識的真理,這種真理早已被中國古代思想家論述過,而馬克思主義本來就是在總結人類認識史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將最深刻的真理明確地提出來,確實淺顯如常識;淺顯的常識深入進去,里面隱藏著深刻的真理?!兜赖陆洝返娜诵员咀匀坏挠^點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致毫不奇怪,只有忘記了最基本的人性是自然性的人才會覺得奇怪。

二、以“圣人”喻復歸自然本性的人

有人將《道德經》的學說稱為“圣人學”,這是有道理的?!笆ト恕笔切貞延钪娴膫ト?,看問題時能以宇宙的寬闊的眼光去理解。在描述“圣人”時,《道德經》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前面的德論已經分析過“玄德”,但講的是宇宙萬物表現出來的“道”的“德”,這里講的是宇宙萬物的“玄德”在人身上和社會治理上的體現,也就是“道”表現在人身上的最玄妙的“德”,或者說是人性中的道性。能全面地體現“玄德”的正是“圣人”。

這一段有六個問句,說的是人要達到“玄德”,需要經常檢查自己能不能做到的問題;也可以說人要保持自身的道性,必須經常檢查自己是不是與道性完全一致。

第一個問句是“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是承載,“營”是住所(如營房),“魄”是魂魄、靈魂、精神,承載靈魂、讓靈魂居住的是人的身體、肉體。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你能保持靈魂和肉體的完美“抱一”而不分離嗎?從正面說則是:靈魂和肉體完美“抱一”,才能成為保持自然本性的圣人。

我們不能將“載營魄抱一”理解為肉體和靈魂兩樣東西的結合,而應該理解為肉體和靈魂“混而為一”。在老子看來,每一個事物都是物質和靈魂“混而為一”的,不同的事物只是“抱一”的物質和精神的比例和混同狀態(tài)不同。圣人和常人的區(qū)別只在于圣人的肉體和靈魂“抱一”得更完美,真正達到了“沖氣以為和”,因而圣人的靈魂最能體現道性,或者說最具靈性。

如果我們將“載營魄抱一”理解為肉體和靈魂“混而為一”,那么肉體是物質的,靈魂是精神的,能不能認為肉體和精神“混而為一”呢?這確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恩格斯說過:“思維和存在同一……這兩者即一個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現實,就像兩條漸近線一樣,一齊向前延伸,彼此不斷接近,但永遠不會相交。兩者的差別正好是這樣一種差別,這種差別使得概念并不無條件地直接就是現實,而現實也不直接就是它的概念。由于概念都有概念的基本特性,因而它并不是直接地、明顯地符合于它必須從中才能抽象出來的現實,因此,畢竟不能把它和虛構相提并論?!?/p>

恩格斯說的思維和存在,與老子說的靈魂和肉體似乎是一回事,起碼相類似,如果思維和存在“永遠不會相交”,那就不可能“抱一”或“混而為一”了。但我們應該看到,恩格斯講的思維是指概念的思維,屬于認識論的問題;老子講的是作為事實的存在,屬于本原論的問題。在認識論的范圍內,確實“概念并不無條件地直接就是現實”,但在本原論的范圍內靈魂和肉體本來是“混而為一”的,也就是說沒有無肉體的靈魂,也沒有無靈魂的肉體,如果說有區(qū)別,只是肉體和靈魂比例和混同狀態(tài)的區(qū)別。

在物質和精神的關系的問題上,老子的哲學并不將世界歸結為物質或精神,也不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而是將世界看作多樣性的存在,作為萬物本原的“道”就包含著物質和精神,由“道”產生的一切事物也都包含著物質和精神。《道德經》哲學的“道”本體論,不僅給物質世界帶來了統(tǒng)一性,而且給物質世界帶來了靈性。在人身上,物質和精神的統(tǒng)一就是肉體和靈魂的“抱一”。

人們常常討論這樣的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學問題:有沒有精神性的靈魂存在?人是不是由精神性的靈魂和物質性的肉體混合而成的?這是早在人類的原始時代就已經出現的問題,而且原始時代的人對此都是做肯定回答的。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不僅人是有靈魂的,而且自然事物也有生命和靈魂。例如,直到現在,有許多人都相信“風水”。所謂“風水”,就是認為土地和土地外的各種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到處都有“氣場”,人要與周圍自然界的風和水和睦相處,使人的“氣場”和自然界的“氣場”協(xié)調而混為一體。

從中國古老哲學和占卜發(fā)展而來的“風水”,要求金、木、水、火、土五個要素取得平衡,要求精神的和諧與自然的和諧一致。千百年來,“風水”觀念深植于人心,很難抹去。在人類的思想史上,許多杰出的思想家對這個問題也發(fā)表過見解。老子《道德經》提出“載營魄抱一”的觀點,就是認為理解生命,不能只看肉體的生理現象,還必須將靈魂看作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氨б弧辈皇莾蓸訓|西的合一,而是混同于一體不可分開的意思。在有生命的人體中,肉體包含著靈魂,靈魂融匯于肉體。

從靈魂存在的學說出發(fā),我們可以認為靈魂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不是起源于人腦的機能,而是如老子所說,是世界本體自身的本質屬性之一,靈魂則是精神在人身上的表現。人不是因為有物質的大腦才有精神生活,恰恰相反,是有了靈魂才使人的大腦有精神動活。就肉體而言,我們承認,人天生是平等的,作為生物體的人的肉體器官結構是基本相同的。因而從肉體來說,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與人的真正區(qū)別,應是“抱一”于人的肉體中的靈魂的區(qū)別。也就是說,每一個人所擁有的靈魂是不同的,正是靈魂的區(qū)別,才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才造成人的個性。

應當承認,在有生命的人中,與肉體相比,靈魂更加重要,因為靈魂使得他成為區(qū)別于他人的這個人。正因為如此,老子在論述人性時,將靈魂和肉體的“抱一”放在人性的首位。

第二個問句是“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指在保持自身的人性時,要時刻注意檢查氣的呼吸吐納,看是否做到了像嬰兒一樣柔和?!兜赖陆洝范啻翁岬綃雰?,原因是嬰兒出生時,與自然最為接近。與自然最為接近的嬰兒,其呼吸吐納是相當柔和的。呼吸吐納能不能柔和、不急不慢、不爭不躁,是人性是否純真的一種表現。

第三個問句是“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玄覽”指后天從外界得到的各種各樣的經驗認識。人性在修道育德時,需要將后天得到的不符合“道”的成分滌除干凈,不要留下瑕疵。這很難做到,必須在“靜篤”心態(tài)下才能體悟到“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繁榮茂盛的世界中的每一個事物,最后都要回復到它的根源上去,每一個事物的根源就是“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對于每一個事物來說,回復到空虛清靜的命運是不可改變的。從空虛清靜中產生出來的生命盎然的事物,又回復到它的根源上去,這是命運決定的常規(guī)。認識到這樣的常規(guī),就能明了世間的一切道理。這樣去認識才是明智的。明智了,心胸開闊,寬容大度,看待、處理人生過程中的一切就能符合“道”的要求了。

“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如果不懂得常規(guī),胡亂作為,那是相當兇險的。懂得了常規(guī),常規(guī)的核心內涵是寬容,寬容而能使領導者堅持公平正義,運用公平正義處理天下大事,天下就能歸順,天下歸順表明與“道”相符,與“道”相符天下就能長久太平,個人和人類也就不會有危險了。

可見,認識到寬容、公平是“道”的核心,是“道”生萬物的內在機理,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對人類來說,只有回復到人的自然本性的圣人才能完全達到這樣的境界。這說明,要想達到回復人的自然本性的圣人境界,依靠積累經驗的實證的知識是不行的,因為任何實證知識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像圣人那樣在“滌除玄覽”后,通過靜思內觀才可體悟到“道”的玄機,才能保持人的本性。

第四個問句是“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在進行社會活動時,要愛國,要管理民眾事務,做這些事要堅持無為而治。

第五個問句是“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天門”是生殖之門,生殖之門有開有合,要做到如同母體那樣柔順。

第六個問句是“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在認識通達之后大徹大悟,認識到自己其實是無知的,要努力達到“知不知”的圣人境界?!懊靼姿倪_”就是“玄覽”,即有廣博的見識,但“博者不知”,廣博的見識是關于外在對象的知識,而不是“道”的領悟。實現從“玄覽”的經驗向更高級別的超經驗飛躍,將經驗的“玄覽”“滌除”,才能達到“知不知”,也就是“無知”。達到了“明白四達”后的“無知”,即將關于外界事物的知識滌除,才能從現象提升飛躍而領悟本質,得到關于人性即道性的領悟。

老子哲學的本體論認為,作為本體的“道”自然而然地生天生地生萬物,人也是“道”所生。“道”生萬物和人,“道”也存在于萬物和人之中,事物中的“道”就是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不改變,萬事萬物就能循“道”而存在并有序地運行,從而形成世界的秩序。人是“道”自然地產生的萬物之一,“道”賦予人的本性就是人性。因此,原始的自然人是“道”自然產生的人,是保持“道”的本性的人,所以人本性自然。然而,現實中的人已經遠離自然了,那怎樣去認識人的自然本性呢?從老莊哲學看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研究保持人的本性的圣人、真人,二是通過“嬰兒”去認識。

在《莊子》一書中,常用“真人”這個概念來稱呼保持本性的人。莊子對“真人”的論述,在《大宗師》中較為集中。莊子四說“古之真人”,一曰:“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倍唬骸肮胖嫒?,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三曰:“古之真人,不知說(同悅)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彼脑唬骸肮胖嫒?,……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p>

這里描述的真人的本性,一是不拒絕少,不炫耀成就,不從事圖謀,不標新立異;二是睡覺不做夢,醒來沒煩惱,飲食不求甘美,呼吸特別深沉;三是既不喜愛生命,也不厭惡死亡,施展才華時不張揚,獨居自處時不隱藏;四是認為宇宙萬物你喜歡它時它是“抱一”的,你不喜歡它時它也是“抱一”的,體驗到“抱一”時它是“抱一”的,體驗不到“抱一”時它也是“抱一”的。這里所描述的,就是具有自然本性的人。

圣人、真人雖能描述人的本性,但畢竟遠離現實,需要超越辯證思維的悟性才能領悟,難以為一般人所理解。為了便于人們理解,老子和莊子又用“嬰兒”來比喻原始自然的人。

三、以“嬰兒”喻符合自然本性的人

《道德經》多次提到“嬰兒”、“赤子”、“孩”,將人出生之初比喻為人類產生之初,認為二者有共同之處。這里隱約可見個體成長過程是種類成長過程的縮影的思想,就如個體在母體中的發(fā)育過程是人類產生過程的縮影。人在出生之初最接近自然,也就最能保持自然的本性;同樣,人類產生之初最接近自然,也最為純樸。個人要按自然之道成長才符合本性,人類也要按自然之道發(fā)展才符合本性。

老子的《道德經》有三處提到“嬰兒”:“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意為專心一意呼吸吐納,能像嬰兒一樣柔和嗎?“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在沒有表現自我意識時,就像母腹中還沒有出生的小孩一樣。

“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將永恒的德溶進靈魂深處,就要使自己的心境回復到像嬰兒那樣純潔無瑕。與“嬰兒”一詞同義的還有“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鷙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本褪钦f,通過修道育德形成深厚的底蕰,其意義可以用父母與嬰兒的關系來做比喻。嬰兒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毒蟲刺不到他,猛獸咬不到他,兇鳥抓不到他。

他按自然賦予的本能生長發(fā)育,筋骨雖然柔弱稚嫩,握緊的拳頭卻很有力氣,不知道兩性之間的情欲之事,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本能地自然發(fā)作,說明他體內的精力十分旺盛。他終日號哭而聲音不會嘶啞,那是因為他精力過于旺盛,需要宣泄以達到和諧。懂得和諧才叫作認識了常道,認識了常道才叫作明白了世界的奧秘。

《莊子·庚桑楚》說:“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終日握而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瞬,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wèi)生之經已?!眿雰赫焯柨薅韲挡粏?,那是陰陽之氣調和所致;整天握拳而不松開,那是天然性情所致;整天睜眼而目不斜視,那是因為對外物不感興趣。行動時隨心所欲,閑處時自由自在,順應萬物,隨波逐流。這就是養(yǎng)護生命的道理了。“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毕襁@樣,禍不會來,福也不會來,怎么還會有人為的災害呢!

老子和莊子對嬰兒舉止的描寫生動而逼真,說明他們對嬰兒的一舉一動都做過認真的觀察。他們何以要細致體察和描寫嬰兒?因為在他們的理論中,“道”的境界是最重要的,但又是最解難說清楚的,讓平民百姓領悟“道”的境界更其困難,因此他們很注意在現實中找到能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象來做比喻。在現實生活中,最接近“道”的境界的只有兩種人,一是悟道得道之人,再就是嬰兒。悟道得道之人寥若晨星,他們的表現難以捉摸,而且,以悟道得道之人來比喻“道”畢竟仍遠離現實。嬰兒則是生活在人們身邊的,以嬰兒喻“道”和人性,最能為平民百姓所理解。

以嬰兒喻“道”和人性,還有一層更深刻的含義:嬰兒所喻之“道”和人性,是原始而未分化的“道”和人的自然本性,但嬰兒是會長大的,在成長過程中,后來和外來的“人為”成分越來越多,離原始未分化的“道”和人性也就越來越遠,甚至可能變成背道而馳的人。嬰兒的成長過程是這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何嘗不是這樣?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對自然事物的認識越來越豐富,知識越來越多,改造自然的欲望越來越強,加上工具越來越先進,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與原始的自然相比,現在的世界已經面目全非了,現在的社會離原始質樸的社會也越來越遠了,現在的人性也越來越墮落了。人類要回復到人的自然本性的圣人境界,就如同成年人要回復于嬰兒一樣是做不到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之所以講“復歸于嬰兒”,意為現在的人類已經不是產生之初的人類了,產生之初的人類發(fā)展到現在的人類,如同嬰兒成長到大人一樣是自然的,但現在的人類要想回復到產生之初的人類、現在的大人要想回復到嬰兒,在精神上必須是自覺的。自然產生和發(fā)展是自發(fā)進行的,對人來說不需要主動修煉,是自然的“為”和人的“無為”。想自覺復歸嬰兒,則只有通過精神上的主動修煉才可能達到。主動修煉必須深入理解人性,理解“復歸于嬰兒”就是復歸于人的自然本性。

《道德經》對人的自然本性的論述是相當豐富的,正確地理解人性必須理解人的自然性。今天我們在人性理論中強調的是人的社會性,而在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中,人的自然性同樣受到重視。馬克思在以“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為出發(fā)點進行理論研究時曾明確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p>

恩格斯也指出,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論人的本性首先要肯定人的根源性是自然性,將人還原為自然的人,承認人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種自然生物。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展開對人性問題的進一步闡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德經》第10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
道家哲學的人性論
人生邊上
一想到每天忙忙碌碌都是為了這個,心就......
老子的教育思想
《道德經》導讀(十)——道經 · 第10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