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一門非常耐人尋味的學科,但是既然是專業(yè)知識在讀的過程中也難免會產(chǎn)生一些枯燥無味的感覺。單是那些專業(yè)性的名詞有時候就會弄得人不知所云。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讀心理學著作讀不下去,或者是勉強讀完之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了解到多少知識的緣故。
若是能夠只用讀完一本書的時間就能夠同時看完一本犯罪小說和一部心理學知識書籍,相信不少愛好這兩種書籍的人都會選擇去看。而《詭異心理學》就是這樣一部作品。作者姚堯為讀者精心創(chuàng)作了五個口味挺重的犯罪案件,但是實際卻是借著這五個犯罪案情來為我們分析講解心理學中所涉及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他沒有什么過于刺激的情節(jié)沖突和血腥場景,但是卻能夠讓你在看的時候不由得冷汗直冒。
那些為了闡明各種心理現(xiàn)象所列舉的案例故事和涉案人員,講述的分明就是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和身邊存在的人,甚至連我們自己也在其中。那些曾經(jīng)自覺或是不自覺所干的事,原來在都可以從心理學方面進行解釋。在人的內(nèi)心深處,究竟隱藏著一個怎樣不為人知的自己。
作者:姚堯
Q:《詭異心理學》是姚堯創(chuàng)作的第四本心理學書籍,你希望這些心理學知識對讀者的工作和生活有哪些幫助?
A:最近看到一句廣告語叫“大餅卷萬物”,我想說的是,心理學才是“卷萬物”!
小到平時的待人處事、生活瑣碎,大到人生的關(guān)鍵抉擇,無一不是受到心理學的支配和影響。礙于書的篇幅有限,能力也有限,沒有辦法徹底為大家詮釋心理學這個玄妙的世界。
但我希望,我的這本書,以及書內(nèi)呈現(xiàn)的關(guān)鍵的心理學知識點,可以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管中窺豹的作用。讓大家了解工作和生活中一些不解的地方,原來背后是以這樣一個心理學機理去運作的。能夠看透自己、看透身邊人,在充滿“心機”的江湖社會中,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得自在生活。
Q:我看過一部分心理學書籍,很少有作者像姚堯這樣通過一個故事影射出心理學知識,您的創(chuàng)作思路源自于哪里?
A:很多對心理學有初階興趣的朋友,當他們真正接觸了“正統(tǒng)”心理學的以后,往往都會有一個巨大的落差:這跟我原來想得不一樣。這不是那個“猜猜我現(xiàn)在心里在想什么”的心理學。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落差?因為心理學本身,同其他任何一門自然科學一樣,都是嚴謹?shù)摹涑庵菰锓ξ兜膶嶒灁?shù)據(jù),和晦澀繁蕪的概念理論。這般,便一下子嚇退了一大波兒剛剛對心理學萌生興趣的人。而我的這本書,正處于“想象的心理學”和“真實的心理學”之間的緩沖地帶,又或者說,我是將傳統(tǒng)的心理學以別樣的方式演繹出來。
這就是我創(chuàng)作思路的來源:讓大家更好更容易的了解真實的心理學!真正的愛上心理學!
因為真愛才能讓人能忍受事物無聊的一面,從而走得更遠且深。
Q: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讀者,對心里學知識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你認為當下社會青年人讀心理學的訴求是什么?
A:當下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迅猛,這是有目共睹的。在這種大背景條件下,人們因為生活節(jié)奏過快,勢必會產(chǎn)生一定的心理不適,大體可歸結(jié)為兩點:恐慌和“喪”。所以,我認為當下社會的青年人讀心理學主要的訴求有兩點:緩解焦慮和解決自己的“喪”。這里,我想著重說一下后者。
我們都知道有體力一說,干活需要體力,運動也需要體力。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另外一個關(guān)鍵的能量——心力!而“喪”就是心力不足的表現(xiàn)。
一個人如果心力不足,小到深陷“拖延癥”的怪圈,大到生無可戀、行尸走肉。就像太宰治的《人間失格》里的情形。大概是覺得人生無望,也沒有什么能夠通過奮斗獲取的,于是就干脆不再奮斗,變成精神上的犬儒。對待困難,力不從心,干脆想“放棄治療”。當下社會青年讀心理學的訴求,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還是不甘心如此“慢性死亡”,想提升自己的心力——才能在知道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