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格尼扎文書、猶太商人與印度洋貿易

——阿米塔夫·高?!对诠爬系耐恋厣希阂淮蔚诌_12世紀的埃及之旅》閱讀筆記

   岳秀坤

原題如何講述八百年前的猶太商人”,載《讀書》雜志2017年第12期)




阿米塔夫·高希大概是繼魯西迪之后、知名度最高的印度裔英語作家,結合想象與歷史,風格獨特。2016年,他的早期作品《在古老的土地上》被譯為中文,距離最初問世(1992年)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配合此書中譯本出版,高希專程來華宣傳,有一系列座談、對話活動。不過,此書在中文讀者中的知名度似乎遠不如他的“鴉片戰(zhàn)爭三部曲”。中譯本擬了一個新的副標題“一次抵達12世紀的埃及之旅”,有穿越感。當然,原作的副標題也不容易讓人一眼看明白:History in the Guise of a Traveler's Tale,隱藏在旅行家故事背后的歷史?蒙著游記面紗的歷史?



 

 


直到最近梳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文化史著作,我才留意到,原來《在古老的土地上》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小說。它還出現在人類學、歷史學專業(yè)課程的閱讀書單里。人類學家認為,它有助于理解北非社會的現代變遷,而且,書寫形式是對傳統(tǒng)民族志的顛覆;全球史學者則把它看作是研究12世紀地中海與印度洋貿易世界的精彩個案。

高希在德里大學待了五年,從圣史蒂芬學院歷史系本科畢業(yè)之后,轉入德里經濟學院讀人類學碩士,同時在《印度快報》做記者。1978年,他到了英國讀博士,在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師從彼得·林哈特。這年冬天,他在牛津大學圖書館里偶遇普林斯頓大學S.D.戈伊坦教授用英文編譯的一部史料集《中世紀猶太商人書信集》,文獻來源于開羅老城一處古老的猶太會堂保存的“格尼扎”文書。身為印度人,高希格外留意其中有關印度洋貿易的人物和材料。戈伊坦簡略提到,往來于開羅(埃及都市)、亞?。t海出口)、芒格洛爾(印度西南海岸)的猶太商人中,最重要的是一個叫亞伯拉罕·本·伊朱的人,開羅格尼扎文書中與他有關的至少有70件,材料之豐富大概可以據此勾勒出他的小傳了。戈伊坦選譯了相對比較完整的兩封信,收信人都是本·伊朱。對高希來說,更重要的信息是,信中兩次提到了另一個名叫波瑪的人。戈伊坦為他加了兩行字的注釋,說這個波瑪既是本·伊朱的奴隸,也是他的商業(yè)代表,可敬的家庭成員,其名字“波瑪”可能是印度大神梵天的俗語形式。高希懷疑,奴隸波瑪會是印度人嗎?

偶遇這部中世紀猶太商人書信集,發(fā)現埃及與印度在歷史上的聯系,讓高希決定了博士論文的田野研究對象——埃及鄉(xiāng)村。1979年,他在突尼斯學習阿拉伯語。1980年,進入他的田野點,位于埃及亞歷山大城郊、彼此相距一英里半的兩個村子——拉塔伊法和納沙威(按照人類學的行規(guī),村莊以及他所提到的村民的名字都是化名)。高希的博士論文打印稿有三百頁,標題是“一個埃及鄉(xiāng)村社區(qū)的社會經濟組織中的親屬關系”。從博士入學到畢業(yè),高希只用了兩年三個月。有趣的是,在高希成名之后,竟然有人專門寫了一篇博士論文來研究他這篇自己沒有興趣出版的人類學論文。



博士生高希在埃及做田野


高希在幾次訪談中強調,首先,寫作對于他來說,要比搞學術研究自由得多,所以拿到博士學位之后,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以作家為職業(yè);其次,在創(chuàng)作了兩部小說(《理性環(huán)》、《陰影線》)之后,他的第三部作品《在古老的土地上》完全是寫實,絕非虛構。這部“非虛構”作品問世之初,銷量慘淡,也沒有幾篇評論。評論者不知道該怎么給它歸類,看起來整個文本像是各種文體的雜燴,既有人類學者的田野筆記,又有個人的游記、自傳,還包括對中世紀商人的歷史研究。好在,它經受住了時光的淘洗,二十幾年來收獲了越來越多的讀者,而且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故事背景中涉及到的希伯來、阿拉伯、印度社會都得到了認可。

當著名歷史學家杜贊奇還是德里大學青年教師的時候,開設了一門中國史選修課,高希是為數不多的選課學生之一。多年之后,杜贊奇稱贊這個當年經他啟蒙的學生,“用英語寫作的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引領了一種獨特的文學流派,將虛構的故事和人物置于厚重的歷史、地理幕布之上,透過普通人的生活去展現多種維度的歷史力量。他特別表揚高希的學者素養(yǎng),在其作品背后是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甚至比一般專業(yè)研究者做的還要扎實。《在古老的土地上》就是明證,其中使用了大量的一手和二手文獻,涉及到歐洲、印度、阿拉伯多種語言。

高希為《在古老的土地上》設計了一個“旋轉門”式的敘述結構。故事按照現在、過去兩條時間脈絡同步展開,敘述是交替進行的?!斑^去”的故事,是猶太商人本·伊朱及其家人、朋友、奴隸的經歷,發(fā)生在八百年前從北非到印度西南海岸的印度洋貿易世界?!艾F在”的故事,主角就是作者高希本人,時間分作兩段,亦即1980-1981年的博士生階段的田野工作,以及1988-1990年對猶太商人本·伊朱及其奴隸波瑪的追蹤之旅。過去與現在,有一部分是重合的,亦即書名所示,發(fā)生在同一片古老的土地上——埃及和印度。此外,連接過去與現在的還有另一個維度,也就是本·伊朱等人留下的歷史痕跡(書信、賬目等),經過八百年的封存、遺忘,在19世紀末被歐洲學者“發(fā)現”,流散世界各地,復經幾代學者鑒別、識讀,將其喚醒——或許可以說,這是高希所講述故事的第三重——“開羅格尼扎文書”的故事,它的地理空間更為廣闊,重心不在埃及或印度,而是延展到了歐美。

《在古老的土地上》的文本中,高希分配給“現在”故事的筆墨要略多一點。1980年代埃及農村的狀況,村民的生活、習俗、生計模式、以及對外部世界的理解和反映,藉由若干個性鮮明的人物呈現在讀者面前。作為闖入農民社會的外來者,一個印度人,高希細致描述自己在埃及的親身體驗,所傳達的信息,是一種相對封閉、落后、保守的生活狀態(tài)。故事結束于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三個星期之后,陰云密布,在中東務工的大量埃及勞工被迫返鄉(xiāng)。如果說,12世紀的世界與當下的世界構成反差,是高希有意制造的對照閱讀效果,顯然他對歐洲人的勢力侵入之前,那個繁榮、多元、相對和平的印度洋貿易世界,給予了更多的同情。 

高希的博士論文是當時比較典型的人類學民族志寫法,概念范疇與內容結構都中規(guī)中矩,“導論”之后分為五章,分別是:家庭、婚姻與家系、工作與生產、種種政治、團結與分化。高希自稱,當年在埃及做人類學田野工作,同時在寫兩種筆記,一種是為撰寫博士論文準備的田野記錄,一種是他的私人日記?!对诠爬系耐恋厣稀肥褂玫氖呛笠环N筆記,反映他在博士論文中未能表達的感性世界。

高希為《在古老的土地上》一書所做的另一種準備工作,難度不亞于再做一篇歷史學博士論文。1988年,已經憑借兩部小說在文壇創(chuàng)出一定聲譽的高希,開始著手徹底追查最初吸引著他進入埃及的那個名叫波瑪的奴隸。首先要做的是文獻工作,拜訪格尼扎文書研究專家,到各地的圖書館查訪原始文件。然后是田野調查,重走八百年前猶太商人本·伊朱曾經駐留、生活過的地方——開羅、亞丁、印度,也因此而重新回到了八年前高希自己的田野點,再次記錄埃及村民們生活的新變化。1990年,高希在加爾各答將其調查結果撰成一篇學術論文,還原奴隸波瑪與主人本·伊朱的生活經歷,題為“文件MS.H.6中的奴隸”。此文后來發(fā)表在《底層研究》第七卷(Subaltern Studies,1992年),長達六七十頁。



高希的史學研究論文《文件MS.H.6中的奴隸》


開羅格尼扎文書的發(fā)現、流散過程以及此后研究價值的不斷提升,與敦煌文獻有相似之處。本·埃茲拉猶太會堂是這批文書原始的保存地,位于開羅老城——福斯塔特,距離高希做田野的亞歷山大城郊大約有兩百公里。按照猶太人的習俗,“格尼扎”(Geniza,或Genizah)是中東地區(qū)猶太會堂普遍設有的儲藏室,專門存放等待銷毀的文獻,目的是保證寫有上帝名字的紙不遭到褻瀆。本·埃茲拉猶太會堂的格尼扎,從1025年修建直到19世紀末,一直持續(xù)使用,而沒有像其他格尼扎那樣定期銷毀,從而留下了一座極為罕見的歷史文獻寶庫。本·伊朱的通信、賬目等文書在這里保留了七百多年。從17世紀后半葉開始,越來越多的歐洲旅行者踏上了埃及這片古老的土地。1864年,猶太研究學者雅各布·扎菲爾參觀本·埃茲拉猶太會堂的格尼扎,并撰文介紹,隨后更多的“淘寶者”和文物販子接踵而至。1896年,劍橋大學的副教授所羅門·謝克特帶走了最大一宗手寫文書,大約裝滿了三十個麻袋和箱子,幾乎把本·埃茲拉猶太會堂的格尼扎掃蕩一空,只留下了印刷品殘頁。四年之后的1900年,保存敦煌文獻的莫高窟的密室才偶然被道士王圓箓發(fā)現。格尼扎文書目前分散在歐美多個城市,而它的故鄉(xiāng)開羅卻片紙未留。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格尼扎文書,大概占到存世數量的70%,其中手寫文書的殘篇有19萬3000頁,至今大部分未經辨識。



本·埃茲拉猶太會堂


《神圣的廢紙》,講述開羅格尼扎文書被發(fā)現的故事。封面中的人物是謝克特。Sacred Trash: The Lost and Found World of the Cairo Geniza, by Peter Cole and Adina Hoffman.



高希在動手追查波瑪之初,首先想到的是借助S.D.戈伊坦教授的研究。這位對開羅格尼扎文書的研究有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學者已在1985年逝世,其個人的著述目錄多達666個條目。關于猶太商人本·伊朱及其奴隸波瑪,戈伊坦并沒有做系統(tǒng)的專門討論,有關信息分散在他各種主題的論述中。戈伊坦曾經制定了一個文獻編譯計劃,專門整理格尼扎文書中關于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貿易往來的文件,擬名為“印度之書”,其中就包括與本·伊朱相關的書信。戈伊坦籌劃了三十年的這部資料集在生前尚未最后完工。1988年,當高希造訪戈伊坦執(zhí)教的普林斯頓大學近東系時,“印度之書”待刊書稿還不能開放借閱,可以查看的只是它的文件編年目錄。不得已,高希只能自己動手,到收藏格尼扎文書的各處圖書館逐一尋訪原件。

格尼扎文書大部分使用的語言是猶太-阿拉伯語(Judeo-Arabic),這是在8、9世紀伊斯蘭擴張過程中阿拉伯語與各地語言接觸之后所產生的地方語言之一,拼寫用的是猶太人慣用的希伯來字母,而語法來自阿拉伯語。高希最初接觸時,畏為天書,在戈伊坦的弟子馬克·科恩教授鼓勵下,憑借他在埃及田野調查時熟悉的阿拉伯方言,竟然短時間攻克了這一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对诠爬系耐恋厣稀罚ㄖ凶g本)書后有三十幾頁的注釋,其中注明了他所使用的大量文獻,包括以往學者著述中與本·伊朱相關的史料翻譯或引文抄錄。此外,高希列出了由他初次使用的一手文獻,在劍橋、牛津、普林斯頓、費城各處查閱、抄錄所得,多達31種(件)。

關于12世紀猶太商人的歷史故事,《在古老的土地上》并沒有照搬學術論文《文件MS.H.6中的奴隸》的敘述邏輯。高希重新設計了故事的講述方式,主角不再是那個身影模糊的奴隸,而是以商人本·伊朱為核心,描述其家族關系、商業(yè)關系網絡,背景是活躍的地中海——印度洋貿易世界。格尼扎文書中所見印度洋貿易相關文件集中在11、12世紀,亦即“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統(tǒng)治時期,本·埃茲拉猶太會堂所在的開羅老城福斯塔特正是王朝首府所在。此時福斯塔特的居民大部分是各教派的基督徒,其中科普特人占了大多數。猶太社群至少分成三個主要群體——伊拉克人、巴勒斯坦人、圣經派,各自有自己的猶太會堂。本·埃茲拉猶太會堂屬于“巴勒斯坦人”,這個猶太社群大部分成員是經營小型家族生意的商人,溝通印度洋與地中海,將東方商品販運到南歐、東南歐。社群成員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各個地方,西班牙、馬格里布、西西里、伊拉克、黎凡特、也門,其中最有權勢的,來自北非的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成員中赫赫有名的一位,是醫(yī)生、學者摩西·邁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他本人也插手印度貿易;此外,后人了解最多的是幾位穿梭于歐洲、埃及、印度的旅行家。


印度洋貿易網絡(600-1600)


本·伊朱來自現在突尼斯的港口城市馬荷蒂亞,有兩個兄弟、一個姐妹,家境普通,但受過比較好的教育,通曉學理和宗教事務,偏愛文學,成年之后到了福斯塔特,加入“巴勒斯坦人”猶太社群,闖蕩商業(yè)江湖。在其商人生涯中,早年結識的亞丁猶太商人領袖馬德穆恩是他的引路人,后者是印度洋貿易的關鍵人物,掌握著從西班牙到印度的龐大關系網。高希從二人的通信推斷,馬德穆恩對本·伊朱幾乎是帶著一種父親般的感情。大約在1132年之前的某個時刻,本·伊朱離開亞丁,搬到了印度洋另一側、馬拉巴爾海岸的芒格洛爾,將近20年沒有再回來。這一反常之舉不符合商人的經營邏輯,高希從一封書信殘頁找到蛛絲馬跡,推測本·伊朱可能是為了逃避一場血仇而躲到了印度。

本·伊朱在印度生活十幾年,與亞丁、埃及的商業(yè)伙伴聯手做各種商品的貿易。他在印度留下的日期最早的一份文件,是1132年10月17日在班加羅爾簽署的釋奴文書,一個名叫阿漱的女孩獲得了自由。本·伊朱與阿漱成了家,有了阿漱娘家一方、印度奈爾人社群的一幫親戚。本·伊朱的猶太商業(yè)伙伴在給他的通信中,從沒有出現阿漱的名字,盡管他們頻繁地在信的末尾問候兩個孩子還有奴隸波瑪。猶太人的文化習俗讓他們無法接受阿漱這樣的非猶太女子。

歐洲宗教狂熱引發(fā)的屠殺和戰(zhàn)火波及到地中海南岸,遠在印度的本·伊朱的安定生活被打破了。從1143年開始,他在突尼斯的家鄉(xiāng)連續(xù)遭到西西里國王羅杰二世的攻擊,戰(zhàn)亂造成大量人口外逃。本·伊朱的兄弟姊妹搬到了西西里生活。1148年,本·伊朱從朋友的來信里得知,他的一個兄弟準備從西西里前往敘利亞。次年,本·伊朱帶著子女、財物回到亞丁,期待著以自己的財力援助家人。在亞丁三年,他只見到了兩個兄弟中的一個,還不幸遭到這個壞人的欺騙,損失一筆錢財。更不幸的是,在亞丁,他的兒子夭折了。幾乎同時,他最可靠的朋友和導師、亞丁商人領袖馬德穆恩也辭世了。這一連串的劇變讓本·伊朱深受打擊。遠在西西里島的另一個兄弟終于接到了本·伊朱的信件,其中提到他希望把唯一的女兒嫁給侄子,以托付家產。兩個家庭在埃及團聚。保存在俄國圣彼得堡的一份嫁妝清單源出格尼扎文書,上面記錄了1156年在開羅老城福斯塔特,阿漱的女兒嫁給了她西西里島的表哥。

阿漱很可能始終沒有離開芒格洛爾。在開羅嫁女之后,本·伊朱沒有新的活動記錄留下,很可能終老于開羅。在一份可能是他生命最后幾年的賬本里,提到了波瑪的名字。看起來,這個奴隸一直追隨在主人身邊。

高希書寫本·伊朱一生的每一段經歷,幾乎都要征引同代人或前后時期的文獻,盡可能生動地重構當時的地理、社會背景,將讀者帶入想象的歷史現場。在制度層面,他特別致力刻畫的,首先是12世紀猶太商人在印度洋貿易中如何經營運作的,其次是當時的奴隸制與奴隸貿易狀況。后者是為了讓有先入之見的現代讀者對歷史上的奴隸制有更多了解,如此才能給更接近阿漱和波瑪(這一問題詳見于論文,而成書著墨不多)。確定波瑪的印度身份,將其鎖定為來自圖盧納德地區(qū)的土著,是高希最精彩的一筆,展現了他探尋歷史隱蔽線索的超人能力。循著S.D.戈伊坦教授所編書信集中的簡單提示,高希追蹤到芒格洛爾,在當地一位學者的幫助下,弄清了圖盧文化中本土的普達崇拜與梵語宗教傳統(tǒng)的混雜狀態(tài),“波瑪”實際上是地方神靈與“梵天”混雜同化之后的新神靈的名字。

《在古老的土地上》關于歷史部分的敘事,時間發(fā)生在12世紀,而高希的運筆將其拉長到1509年葡萄牙人擊敗埃及、印度聯軍的第烏之戰(zhàn)。此役象征著印度洋貿易的規(guī)則從此被歐洲殖民者徹底改變了。本·伊朱、波瑪、阿漱之所以有緣聚合在一起,所依靠的那個世界性的交往網絡已經不復存在?!傲硪粋€時代開始了,在這個時代中,他們三個人走的路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產生交集的?!贝朔N歷史感儼然是“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的另一個版本。




開羅格尼扎文書中的一頁


在格尼扎文書中,與本·伊朱相關的信件大概留存下來七十件,絕大多數是S.D.戈伊坦教授最先鑒別出來的,部分被陸續(xù)翻譯成英文、阿拉伯文發(fā)表。其中,就有阿米塔夫·高希初次釋讀、翻譯的書信。2008年,《中世紀的印度貿易商人:來自開羅格尼扎的文獻(“印度之書”)》終于面世,第三章“本·伊朱及其家人”收錄英譯文書59件。這些文書曾經長期由本·伊朱帶在身邊,從埃及、亞丁到了印度馬拉巴爾,又去了西西里,最后折回開羅,送進了本·埃茲拉會堂的格尼扎,在那里躺了八百年,之后流散世界各地。

富有商人本·伊朱是個講究生活品質的人,舍得用當時最好的紙,書法也漂亮,他的書信可能曾經被猶太會堂附設的學校從格尼扎中拿出來當書法樣本,殘破、遺失也在所難免,否則,他和家人的故事還將會更加豐富多彩。

 


劍橋大學圖書館2017年“中世紀開羅格尼扎文書展覽”。Discarded History: The Genizah of Medieval Cairo,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27.4.2017 – 28.10.2017


劍橋收藏的開羅格尼扎殘葉


兒童涂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絲綢之路上的猶太人貿易網絡 作者:李大偉
陳燁軒|中世紀文書所見阿拉伯東方遠航貿易的商品與經營
印度一夜之間名聲大噪, 莫迪緊急宣布大國夢已經實現!
留步林諾老板擬建新市場 已經選址莫斯科北部希姆基
極簡柬埔寨史(三)——水陸真臘
伊戈爾·西羅廷斯改編演奏艾弗·格尼《安睡》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