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的時候,小爺爺可能因為上次我聽他講古,終于意識到我是個讀書人,每每到我家都要拉我聊上幾句。問我,你知道曾廣嗎?應(yīng)該讀過吧?我啊了一下,那是啥?他說不應(yīng)該啊,你小表妹課本都有學(xué)到。
我思考了一會,問,是不是《增廣賢文》???這是本適用于啟蒙的書,記錄了很多勵志和生活的俚語。我說現(xiàn)在不是那么寫,名字有改動。當然也可能吧,那會兒通假字比較多。通假字就是錯別字嘛,為什么這么多錯別字,就因為每個人接受的私人教育不一樣啊,個個都覺得自己對。
我突然來了興趣,問小爺爺,您從前讀私塾是不是讀這些。
小爺爺說,讀什么論語四書,沒學(xué)完,意思也不太明白。那時候的先生只教讀寫句讀,不注釋的,也是半吊子。全都靠死記硬背,意思都是要自己去想的,有很多后來才明白。
我方知那時候讀書確實是件奢侈的事。而那些能夠讀通且能自己寫文寫詩詞且名垂千古的,確實是人中翹楚,更別說那些少年英才。而有名師教導(dǎo)和手藝人收徒一般,傾囊相授可讓人事半功倍啊。
所以尊師重道在那個年代如此重要。一生心血感悟,都是時間經(jīng)驗。要是換了我,血淚辛苦得到的諸多經(jīng)驗,就這么給別人走捷徑了也是不甘心。
我們讀了二十多年書,也未必能作出一篇古文,寫出一句押韻而有情感的詩來,想想讀古文的時候注釋什么的都有,還有隨處可買的書籍紙張,怎么想怎么幸福。
嗯,扯回來,其實今天要聊的是讀書,書到用時方恨少。因為工作關(guān)系,經(jīng)常覺得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但要再去讀書的時候,發(fā)現(xiàn)竟不知看哪類書好。
當我回想起我看過的無數(shù)詩詞文章書籍時,我發(fā)現(xiàn)我能想起的竟然全是紙質(zhì)書,一些知名作家寫的書,章章節(jié)節(jié)的內(nèi)容記憶猶新。
近兩年我也的確跟隨潮流減少了紙質(zhì)書的購買,更偏向于網(wǎng)絡(luò)的文章,我知道他們不少寫出了共鳴,但我為什么記不住文章的內(nèi)容了?
我想了很久,不僅僅是因為網(wǎng)絡(luò)的碎片化分割了記憶,還因為現(xiàn)代作家的行文內(nèi)容,相對來說,眼界和心胸都太狹窄了。
我曾經(jīng)看老古董的《論語》《史記》,看半古董的《吶喊》《邊城》,也看文化迥異的《紅與黑》《基督山伯爵》,全都看下去了。
但今天,我手捧諸多網(wǎng)站上推薦的流行書,它們的特點是都有一個很雞湯的書名,很漂亮的封面,上面印著幾段似是而非的人生哲理,我看了兩章就覺得困乏,丟開就再也沒毅力拿起。
我承認長大后確實比小時候浮躁,而更重要的,社會浮躁得比我更厲害。所以我不相信網(wǎng)上頭版推薦的所謂暢銷書,也不看那些帶有歷史意義政治意義等諸多意義的跨時代書籍,我們已經(jīng)離開那個時代,所謂的意義我完全無法感同身受。
我費盡心思的在出版物爆發(fā)時代里去找尋一些有趣的有實際意義的被典藏的書。于是我發(fā)現(xiàn),有些作家真的就是作家,而有些作家,只是撰稿人。他們出書很快,但內(nèi)容形同雞肋,比抄襲更可恥的是賣名聲和包裝,起碼抄襲的人懂得要有質(zhì)量!
這個浮華的時代,為了商業(yè)利益,能給任何東西包上精美的包裝,我得花時間扒開一點,才能看到內(nèi)里的東西。不能不嘆息,人生有涯,而學(xué)海無涯,更慘淡的是還要花費大把時間精力去辨認好壞。
閨蜜說,對啊,網(wǎng)絡(luò)上的作家寫字雖然容易引起大眾共鳴,但他們寫的都是平凡的事,他們的境界不夠,寫出來的東西不夠獨到,不夠新穎,也不夠深刻。
王國維先生提出的三種境界被稱為人生三境,一種是“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不斷攀登,登高望遠,確定理想的境界;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認定這件事就不放棄,一直努力;第三種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所有東西都順手拈來。
我輩如今還只能算得是在“獨上高樓”這條路上,第一層境界都尚未達到,站得不夠高啊,所以見識淺薄,也才因此要去了解學(xué)習(xí)更多的事情。
我看暢銷書很困的原因是,那些事情一點都沒有超出我的意料,他們寫的,我早已懂得。所以我喜歡那些能給我?guī)聿灰粯拥臇|西的書籍。眼界,心胸,境界。這才是我看重的。所以名家之所以成為名家,就是爛俗的題材他們也能寫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喜歡魏晉的名士,最喜歡《世說新語》,里面的人都有血有肉,氣度風流,才氣逼人。我雖困于眼界沒辦法去寫下有深度有靈魂的文章,但我起碼要保持這樣的態(tài)度,擴寬眼界。
雖然我們一直說看書不要太挑剔,要讀盡天下書,再去評論是不是好書。但是如今天下這么多書我反正看不過來,況且,看一本不能收獲任何價值的書,有意思么。
不過,國內(nèi)的閱讀確實是有限,很多不翻譯,翻譯不準確,還有大把禁止上架的。
然而,為了能學(xué)多點東西,并學(xué)以致用,還是要好好的去挑書啊。
要說今年的第一個收獲,就是我開始思考,讀什么樣的書才能真的對我有益。
仔細的總結(jié)思考后,我確定當代的暢銷文學(xué)其實對我并無增益,而要去看真正的好書,需要長時間的摸索,以及不斷的積累。
世事永遠充滿巧合性,當我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360圖書館的頭條上正好有做一個關(guān)于閱讀的文章推介,推薦書單的一個微信號正好推送了許多講閱讀的文章,受益頗多。
徐滬生在一次演講中給了我們這樣兩點建議:一是不要跟隨媒體主流去閱讀。這種閱讀完全沒有價值,推薦的書都是迎合一定的利益的。與我考慮到的暢銷書有名無實,思想淺薄,最好不看的結(jié)論不謀而合。徐先生從來不看活人寫的書,照此看來,我也應(yīng)該先去讀上幾百本名著。靜得下心看是最好,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思想獨立于其他人。
第二點建議是不要輕浮。這話很好理解,我們可能都遭遇過,在學(xué)校的時候還有心思認認真真的去讀一些好書,等到畢業(yè)了,工作了,基本上不讀書,而且讀的書質(zhì)量大幅下降??纯次視窭镞@兩年來買的書,基本上是無法讀第二遍的,事實勝于雄辯。
然而這并不奇怪,很多人都要過這一關(guān),被時代和環(huán)境所惑,被浮華迷住了眼,忘記給精神世界添磚加瓦。徐先生有四五年的時間在空虛精神,我也一樣,好在有朝一日突然察覺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是不對的,我們要撇棄這種輕浮,沉下來去閱讀。徐先生十幾年來一直堅持每天讀八個小時的書,我自然不行,但我盡量。家里環(huán)境不合適,于是我開始約束自己天天去書店和圖書館。
于是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新書,名人傳記,網(wǎng)絡(luò)小說,書籍價格居高不下,但史哲經(jīng)典區(qū)隨便一本厚厚的書價格我都能負擔。
突然就像看到了一屋子蒙塵的寶藏。心里偷偷的樂呵,最精華的那些思想,我能花很小的代價就得到,對我這種層次的人是再好不過的事。我已經(jīng)不為這個時代難過了,歷史的長河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浪花,或者引發(fā)海嘯。他們就是筑成茫茫大海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不覺悟,那么這樣活和那樣活根本沒差別。而閱讀的作用?徐先生的話是:那些經(jīng)典的著作,你只要認認真真的讀過一本,你就會知道現(xiàn)在那種輕浮的人生哲學(xué),是多么愚蠢。用我朋友的話來說就是:為什么微信微博上到處都是這些雞湯和反雞湯?這到底有什么不同?沒意思透了。于是她贊同我關(guān)于讀好書的覺悟。并逐漸偏向哲學(xué)理性。昨天還剛給她訂了一本講怪誕行為學(xué)的書。
我也想按徐先生所說,過得上蜜糖般的生活,享受人生,但偶爾能抽身出來思考一下,審視自己,感悟人生。既然已經(jīng)得到了思考的啟蒙,又怎么可能倒退回懵懂,假裝自己從來沒發(fā)覺過原來人生如此無趣。
我自然不像這些大家一樣滿腹經(jīng)綸,所以如今我閱讀的第一條標準就是,拋棄那些閱讀起來很輕松,讀得懂且想得到的書。
有學(xué)者分析說,閱讀的第一重境界是娛樂休閑小說,這是人的惰性造成的,因為不需要怎么思考,純粹放松一下身心。而從中國大學(xué)生和美國大學(xué)生的閱讀排行榜看,我們大多數(shù)人處于這個不思考的階段,而美國大學(xué)生已經(jīng)達到第三重,看到了史哲領(lǐng)域了。至于第二重的經(jīng)典小說,估計是沒多少人愿意看,所以經(jīng)常沒有出現(xiàn)在推書榜排行榜,但是美國人是從小就看過了。第四重境界的思想典籍,晦澀復(fù)雜,就像春秋的孔子老子,卡爾·波普爾和伊·拉卡托斯等,思想自成一脈,經(jīng)久不衰。而第五重境界顯然就是自我思想的形成,這一點不可能人人都做到,但總歸是向上之路。
五重讀書境界分的很細,當然也未必一定按照這個順序來,有些人不讀書精神上也能達到第四重,多是社會經(jīng)驗多的緣故。要么從書里學(xué),要么從經(jīng)驗里學(xué)。我這么懶惰,還是選看書這種捷徑。很多書我也未必都能全部看懂,但是總比看那些我都懂的書好啊,小時候讀過的不懂的書,如今我可不是都懂了么。總得在個什么時候,被觸動然后幡然醒悟書里說的果然對。
量變產(chǎn)生質(zhì)變。學(xué)者們羨慕我們年輕,還有大把時間去讀好書,殊不知我羨慕他們沉穩(wěn),能靜的下心來去閱讀,也有足夠的見識為自己選擇好書。但于此途,我也明白是絕對沒有捷徑可走的,除非是倚仗運氣,一本糟糕的書都挑不到的最好。不過沒對比也就沒差距,想來多少涉獵一些也無妨。
我平日里最無語的就是,總有一些人喜歡說我寫的東西深奧。我處于剛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階段,就是略有基礎(chǔ),然后知曉世上萬萬千的東西等著我去發(fā)掘和學(xué)習(xí)的境地,就這種水平,大多數(shù)人還看不懂,我真是覺得我們國家這一灘大海,估計也是死沉死沉的一灘。有時候我想,我恰好出生在這種科技年代,任何未知的事情都有科學(xué)的解釋,再不必嫁禍給不知名的鬼神,而我何其遺憾竟然不曾看過這偉大而瑰麗的學(xué)識。時代的寶藏是我們解開了一個又一個前人不能想到的謎題,超出我們自己的見識,但卻的確存在。宇宙,醫(yī)學(xué),物理,時間,多么神奇。
我平日對人對事,大多三緘其口。很多時候其實我懷著不贊同以及懷疑的態(tài)度,但見識所限,我并不會反駁別人什么,因為我自身的觀點也未必正確,沒有把握的觀點拿出來誤人誤己,會讓我覺得羞愧。因常懷謙虛到自卑的態(tài)度,所以性子里總沒有強勢這個概念,不是對人與事的敬畏退縮,是對自然與生命哲學(xué)的致敬。因而與那些肯聽我思想,又不會輕易被我影響的人交談,才是酣暢至極的事情。從對方那里得到一些思考,也能給對方一些新見,就算各執(zhí)己見都是一件美事。
但人骨子里都有一種憋不住的傾訴感,因此稍有些自我思想的,都難免好為人師。朋友圈完全擴大了這種本性,有思想的傳遞思想,沒思想的傾訴自己的生活,以期得到某些回饋用以心理安慰,這就是每個人都賴以存活的,名為認同感的東西。思維強大的人不再需要別人的認同,因為也沒什么人會認同,就算處于同等層面,才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自我思維開發(fā)其實都差距甚大,一絲絲的毫厘差距都能謬之千里。因此偉人總是孤獨,所謂的曲高和寡。也因此大哲們基本永遠在吵架。
如何成為思想巨哲?自然還要踩過無數(shù)前人的脊梁骨。不讀到一定數(shù)量的好書,真心是難以和他們做心靈上的溝通。到了那個時候,就會覺得,人死了或沒死一點也不重要,從字里行間就完全足以完成所有的思維溝通。是的,就是這么神奇。說是這么說,然而基本上估計是沒幾個人能達到的吧。
我平日經(jīng)常上的網(wǎng)站其實就那么幾個,常駐知乎是很神奇的起源,我想基本上每個有思考問題的人,都會遇到這樣的事:去百度搜索自己有疑問的問題,經(jīng)常能跳出來知乎的回答。毫無疑問,對我們來說這就是權(quán)威,經(jīng)過無數(shù)知友驗證。算是我?guī)啄陙碛X得最有益的一個網(wǎng)站了。
很多時候也許我對于一個問題只是有思維雛形,如果我不深入思考或去針對學(xué)習(xí),那么也許我要經(jīng)歷很多事情之后才會形成對這件事情和問題的完整思維模式,但如果我一時間深入的去探討,閱讀了無數(shù)前人的經(jīng)驗和思維,我就很容易找到共鳴點和反駁點,在這種對立中迅速明晰自己的意志,并逐漸思考完善。
所以有時候覺得活在這個年代簡直是開了掛。可能我前面擺著無數(shù)條路,每條路我都要走一遍才能通關(guān),要浪費的時間不計其數(shù),但是因為每條路基本上都有先人走過了,然后我站在路口,聽他們帶回來的關(guān)于這條路上的見解和終點的所得,用極少的時間,我就知道哪條是合適我的路。避免了無數(shù)的危險和險阻,雖然所得不能有他們親身體驗的深刻,但不管怎么說,我輕而易舉的收獲了無數(shù)的知識,匯眾家之所長,不僅是賺了,還是賺大發(fā)了。
所以有些書可能對我沒用,但對別人有用。這個觀點與我不符所以我不浪費時間,但正好和別人的不謀而合。所以我們每個人一生的書單都不一樣,選合適自己的,我們不必要在閱讀完所有的書之后再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事實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就已經(jīng)開始思維獨立,當然那些閱讀時從不思考的人例外。而且不要和我說什么生活和工作,相比于從書里得到的精華薈萃,我們平日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能得到的感悟真的少的可憐,這是因為一些客觀局限性造成的。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時間。為什么很多身處高位的人都想長生不老?他們只是留戀權(quán)勢和金錢嗎?他們將要忍受無盡的孤獨折磨,為什么還要這么做?因為對思維的追求不能停止。很明顯可以看到,秦始皇等時代靠前的時候,長生是熱門話題,因為那之前壓根沒有什么經(jīng)驗分享,他們想要驗證自己的思維世界,就得花費無數(shù)時間精力去自己體驗,短短一輩子真的不夠用??!而為什么后世很少提這個話題了呢?因為有了很多前人的經(jīng)驗要去學(xué)習(xí)了解,知道了自身的局限。
我們現(xiàn)在很少有人會考慮長生。因為我們活著的時候要思考和學(xué)習(xí)的東西已經(jīng)沒完沒了。我們所有的問題都能找到一些借鑒和答案,這樣就沒有那么大的熱忱再自己體驗一次了。所以知道為什么當代旅游給人的觀感并不好嗎?
在出門之前做好攻略,確實省了很多麻煩,但是因此你也差不多對景點有個認知了,于是去到后毫不驚喜,因為已經(jīng)看過照片了呀,甚至實景還沒有照片好看呢。自然啊,不修圖能吸引你來?所以旅行的意義就變成了留爪,合影,到此一游。
而上千年前,是這樣的。在外游學(xué)踏青,渴了去農(nóng)家要碗水,突然就看見了美麗的姑娘,映著灼灼桃花,這就成了景;偶然闖進一片土地,山明水秀,雞鳴狗吠,安靜和諧,世外桃源,于是這也是景;山川河流,從北方到江南,風格突然就從曠野變成了溫婉,于是這也是景。我一直想,景色之所以成為景色,是因為它是你意外的驚喜,是你從沒想過從沒見到的樣子,所以那一瞬間那樣驚喜,那樣留戀。有時候也為路上的人和事。熱心的冷漠的當?shù)厝?,給你指路給你留宿給你教訓(xùn)。所以才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所有的一切你都不知道,但你的確在之中得到。
好過如今安排好酒店交通景點,全程不必與人交流,全程沒有意料之外的事。雖然大大的方便了,但人生失去多少刺激和驚喜。讀書也類似于此,別人的固然給我們省了不少事,但到底只是參考,最終還是要好好選擇一條路,自己去走一走體會一下,古人早已經(jīng)說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為什么很多人一樣的博古通今,飽讀詩書,但有些人就是格外有魅力呢?這就跟老師一樣,有些老師講課精彩絕倫,有些卻暗然無味。讀過的書一樣,有些人將之轉(zhuǎn)化為了自己的東西,自己體驗過經(jīng)歷過思考過,所以講出來也滿滿都是可靠真實有趣,而一些人僅僅只能算讀過,就算倒背如流,灌輸給你你也覺得不怎么樣。因為語言是有偏差的,每次轉(zhuǎn)述都大打折扣,沒有附加值的轉(zhuǎn)述讓人昏沉,還不如原書來得好,因為親身經(jīng)歷寫出來的東西,就是真實可靠莫名感染人。而別人講出來,八成就失真寡味。
不過這里面還涉及一個閱讀問題,叫深入淺出。我們讀不懂的書,作者固然很棒,思想固然很好,但他們也因此陷入了“寫出的東西很深奧”這條定律里。不過這也沒辦法,就好像一條漲滿了水的河,你說它洶涌奔騰泄出來痛快,還是裝個水龍頭放出來的痛快?所以一般人可能也不懂莊子的偉大,但只要思考,你就知道莊子能用簡單生動的寓言講出那么多哲理是多么天才的事情。而且他的寓言從不模棱兩可,這個看出這個道理,那個看出那個道理,或者干脆看不出道理。莊子的寓言只說一個道理,看完誰都知道,絕不會偏差。
因此其實這個才是大招。閱讀高大上的書籍,寫出接地氣的話語。賣字為生的人,總是愁這個。
梁文道先生說,所謂精心的閱讀就是你和這部作品的對話,這個過程中可能它不能征服你,你也不能征服它,但你逐漸的和它達到了同等的高度。
你看,這就是閱讀的好處,我們在不斷增長我們的精神。所以梁先生也同樣提醒我們,不要讀那些暢銷書,用另外的話來解釋你早已經(jīng)知道的事情,讓你誤以為你讀懂了書,增長了見識。實際上你不過溫習(xí)了你早就知道的事情,并麻痹自己得到滿足感。只有讀那些你還不能全部理解的書,你才會在這場拉鋸戰(zhàn)中獲勝。
最后選擇摘錄,也許是說出了一點閱讀的作用。然而其實我覺得,我無非是不知道在這浮躁的世界還能做什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