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6)湯頭歌祛寒之劑
祛寒之劑
  凡是治療因寒邪所引起的各種疾病的方劑,都可以叫做祛寒劑。前面發(fā)表劑中已經(jīng)有了治療寒邪在一貌方劑,所以這里祛除里寒的方劑。
  里寒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外界的寒邪乘人體之虛而直中于里,或由表寒不解而傳里,統(tǒng)稱為外寒。一種是由于臟腑陽虛而致寒從中生的內(nèi)寒。但終究是由于人體的真陽不足,才會發(fā)生里寒。因此,祛寒之劑除了用溫熱藥來祛除寒邪是主要內(nèi)容外,還應(yīng)根據(jù)里寒的輕重、部位,分別配合溫脾陽、補腎陽,發(fā)及溫通經(jīng)絡(luò)等方法來組成適應(yīng)于各種里寒的方劑。
  1、 理中湯(張仲景)寒客中焦。理中湯主理中鄉(xiāng),甘草人參術(shù)黑姜,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回陽。
  本方有溫中除寒,治理中焦脾胃的作用,所以叫做理中湯。用炙草二錢,人參一錢(黨參三錢),白術(shù)三錢,黑干姜一錢半,水煎分三次溫服。
  人參補氣益脾,白術(shù)健脾燥濕,甘草和中補脾,干姜溫胃散寒,所以合起來能治療由于脾胃被寒邪所傷,發(fā)生嘔吐,下利、腹痛、口不渴等中焦陽虛寒盛的癥候。
  本方加附子一錢,叫“附子理中湯”。因此附子能回陽,所以對脾胃陽虛的人更加合適。
  本方制成蜜丸,即理中丸,加附子,即附子理中丸,每丸重三錢,每次服一丸,每日二、三次,開水送下。
  2、 真武湯(張仲景)壯腎陽。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shù)芍附生姜,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潤惕保安康。
  本方能溫壯腎中陽氣,驅(qū)散在里的陰寒水氣。用茯苓四錢,芍藥、生姜各三錢,白術(shù)三錢,炮附子一錢半,水煎分四次溫服。
  茯苓、白術(shù)能補脾利水,治療頭眩和心下悸動。生姜能溫散在里的寒水。附子溫補腎陽,增強散寒逐水的作用。芍藥能斂陰和營而止腹痛。因此,凡是腎陽虛,因寒水而致的腹痛,小便不利,大便下利,以及由于辛溫發(fā)汗太過而致汗多亡陽的頭眩心下悸、內(nèi)潤(音CHUN)筋惕等癥,均可用本方治療。
  3、 四逆湯(張仲景)陰證厥逆。四逆湯中姜附草,三陰厥逆太陽沉,或益姜蔥參芍桔,通陽得脈力能任。
  本方能治三陰(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陽虛而陰寒太盛的四肢厥逆,所以叫四逆湯。方用干姜二錢,生附子二錢,炙草三錢,水煎分四次服。
  寒邪在里,應(yīng)當用甘熱藥治療,所以用干姜、附子的大熱來生發(fā)陽氣、驅(qū)散寒邪,又配甘草的甘溫益氣補中,既助陽氣生發(fā),又能緩和姜、附辛熱燥烈,所以對陰寒厥逆、身疼腹痛、下利清谷、惡、口不渴以及太陽傷寒、頭痛發(fā)熱身疼而脈反沉的證候都有良好效果。
  假使陰證厥逆而見脈微欲絕的,是陽虛的程度更甚,可將本方中干姜改為三錢,附子三錢,名通脈四逆湯。
  若再見嘔吐的,四逆湯加生姜三錢溫胃止嘔,面發(fā)赤色的,加蔥白三莖通陽氣,大便下利雖止南脈仍舊不出的,加人參二、三錢助陽氣補陰血壓以復(fù)脈,腹中痛的,加芍藥二錢斂陰和營以止痛,咽痛的,加桔梗一錢利咽喉。所以有通陽復(fù)脈的功效。
  4、 白通加豬膽汁湯(張仲景)陰盛格陽。白通加尿豬膽汁,干姜附子兼蔥白,熱因寒用妙義深,陰盛格陽厥無脈。
  本方用蔥白四莖,干姜一錢,生附子一錢(以上三味即“白通湯”),人尿一茶杯,豬膽汁一小杯,水煎分兩次溫服,是一張熱因寒用的效方。
  陰證厥逆,下利不止,干嘔心煩而無脈,是由于人體真陰真陽皆虛,而在里的陰寒太盛,將虛陽格在外所致,因此,除用干姜、附子的大熱來助陽驅(qū)寒,還配合蔥白來通陽氣。但陰寒太盛的病必定會格拒陽藥,所以再加人尿、豬膽汁等寒涼的藥品為引導(dǎo),使熱藥能入里發(fā)揮作用(即是熱因寒用)。這就是遇到陰盛格陽的證候,要用以熱藥為主配合寒藥的治療方法的意義所在。
  5、 吳茱萸湯(張仲景)吐利寒厥。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本方用吳茱萸一錢(湯洗七遍)、人參一錢(或黨參三錢),大棗三枚,生姜五錢,水煎分三次溫服。
  吳茱萸味苦辛,性大熱,有溫中散寒下氣的功能,是組成本方的主藥,所以用作方名,突出本方溫中散寒的作用。
  生姜溫胃散寒而嘔逆,人參、大棗能補益脾胃而和中氣。所以凡是胃中有寒、食入即嘔吐的,或少陰傷寒而嘔吐下利、手足厥冷、煩躁不安、難以忍受的,以及厥陰有寒邪上沖而干嘔、口吐涎沫、頭痛等癥,用本方都有良好的效果。
  6、 益元湯(朱肱)戴陽煩躁。益元艾附與干姜,麥味知連參草將,姜棗蔥煎入童便,內(nèi)寒外熱名戴陽。
  本方用艾葉、炮附子、干姜、麥冬、五味子、知母、黃連、人參、炙草各一錢,加生姜三錢,大棗三枚,蔥白三莖同煎,煎成后再加童子小便一匙冷服。有補益真元的功用,所以叫益元湯。
  病當真元虛到一定程度,而內(nèi)里的陰寒又非常重要的時候,往往發(fā)生虛陽被陰寒逼迫上越,出現(xiàn)面赤身熱,煩燥不安,要想坐到水中去,卻又非要加厚衣被不可,同時要飲水,水到口中即吐的內(nèi)有真寒、外生假熱的戴陽證。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證候,所以一方面用干姜、附子配合溫中逐冷、通十二經(jīng)絡(luò)而能回陽的艾葉來補陽救陽。一方面又用人參、甘草補益陽氣,麥冬、五味子配人參來生脈。再加黃連清上越的虛火,知母滋下焦的陰液,姜棗和營衛(wèi),蔥白通陽氣,并和入童便冷服,既不致藥入即吐,還能引無根之火下行歸原,所以治戴陽證的效果頗好,這也是一張熱因寒用的方劑。
  7、 回陽急救湯(陶節(jié)庵)三陰寒逆。回陽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膽汁,三陰寒厥見奇勛。
  本方是治療寒邪直中三陰經(jīng)而出見四肢厥冷、惡寒戰(zhàn)栗。身體倦臥、吐瀉腹痛、口不渴、指甲口唇發(fā)青等盛陽微的救急方劑,所以叫做回陽救急湯。由人參五分,白術(shù)、茯苓各一錢,炙草三分,陳皮、姜半夏各七分(以上六君子湯)、肉桂、炮附子、干姜各五分,五味子九粒組成,加生姜三片同煎,臨服時麝香三厘沖服。若無脈加豬膽汁一匙。
  六君子溫補陽氣,兼除寒痰而止吐瀉。桂附補腎中元陽,五味子收斂微陽,以免發(fā)生散越的危險。生姜溫中散寒,助陳皮、半夏止嘔吐。尤其是加入麝香三厘,通關(guān)竅,助藥力,并能引導(dǎo)陽氣迅速布達周身。但切切不可多用,多用反會通成陽氣耗越。無脈加豬膽汁與前面二張方劑熱因寒用的意義一樣。本方治療三陰寒厥的重證,有非常好的效果。
  8、 四神丸(王肯堂)腎虛心脾瀉。四神故紙吳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須,大棗百枚姜八兩,五更腎瀉火衰扶。
  本方用四味藥治脾都虛的五更瀉有良好效果,所以叫做四神丸。由破故紙(酒浸一宿、炒)四兩、吳茱萸(鹽湯泡、炒)一兩,肉豆蔻(面裹煨)、五味子(炒)各三兩,共研細末,用大棗百枚和生姜八兩同煮,然后去生姜,取棗肉和藥末搗勻做成丸藥,每次服二錢,在臨睡前用鹽湯送下。
  破故紙溫中補命門之火,吳茱萸溫脾胃、散里寒而燥濕,肉豆蔻行氣消食、暖胃澀腸,五味子溫腎澀精而固下元陽氣,生姜溫胃散寒,大棗補脾養(yǎng)胃,所以對命門火衰,脾胃虛寒,每日五更天明時大便泄瀉,飲食不健的證候,可以通過本方扶益命門火來暖脾,燥濕散寒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9、 厚樸溫中湯(李東垣)虛寒脹滿。厚樸溫中陳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虛寒脹滿用皆靈。
  本方有溫中除滿止痛的作用,而以厚樸為主藥,所以叫做厚樸溫中湯。方藥的配伍是姜制厚樸、陳皮各一錢,甘草、茯苓、草豆蔻、木香各五分,干姜三分,加生姜三片同煎溫服。
  厚樸能溫中散滿,陳皮、木香能和中調(diào)氣。然而氣滯不行是由于里寒,所以又配合干姜、草豆蔻的辛熱散寒行氣,生姜暖胃和中,再加茯苓、甘草健脾滲濕。因此,凡是脾胃虛寒的腹痛、胃脘痛,以及腹脹滿等證,用本方治療皆有靈驗果。
  10、 導(dǎo)氣湯。寒疝 。寒疝痛用導(dǎo)氣湯,川楝茴香與木香,吳茱萸以長流水,散寒通氣和小腸。
  本方由川楝子四錢,小茴香二錢,木香三錢,吳茱萸(湯泡)一錢組成,用河中長流水煎服。
  寒疝俗稱小腸氣,是因為陰濕積在下焦,又受寒邪侵襲,于是陰囊清冷,結(jié)硬如石,牽引睪丸作痛。陰囊是足厥陰肝經(jīng)所過之處,濕氣久郁就會生熱,所以首先用川楝子入肝舒筋以止痛,還能引導(dǎo)小腸和膀胱的濕熱從小便出。茴香能暖下焦而散寒氣,木香通調(diào)諸氣,吳茱萸燥濕除寒而破結(jié)散郁,因此,合起來就成了一張散寒除濕,導(dǎo)氣止痛,治療寒疝疼痛的方劑。
  11、 疝氣湯(朱丹溪)寒濕疝氣。疝氣方用荔枝核,梔子山查枳殼益,再入?yún)擒锶胴赎?,長流水煎疝痛釋。
  本方通治疝氣疼痛,由荔枝核、梔子、炒山查、枳殼、吳茱萸各等分組成,共研粗末,每次用河中長流水煎服二錢,能使一切疝氣疼痛消釋。
  荔枝核能入肝腎二經(jīng),除寒散滯。梔子瀉三焦火而利濕從小便出。山查能散瘀消積。枳殼能下氣破結(jié)。吳茱蘇能入足厥陰肝經(jīng),溫散寒邪,燥濕破結(jié)。而疝氣都由寒濕積在足厥陰肝經(jīng),所以本方有效。
  12、 橘核丸(嚴用和)頹疝。橘核丸中川楝桂,樸實延胡藻帶昆,桃仁二木酒糊合,頹疝痛頑鹽酒吞。
  本方由炒橘核、炒川楝子、海藻、海帶、昆布、桃仁各二兩,肉桂、厚樸、炒枳實、炒延胡索、木香、木通各五錢,共研細末,用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鹽湯或酒送下。治頹疝,睪丸腫脹,偏有大小,或陰囊腫脹,睪丸堅硬如石,或上引臍腹絞痛等癥。
  橘核、木香、行肝經(jīng)結(jié)氣。桃仁、延胡索,和肝經(jīng)血分。川楝子、木通,導(dǎo)引膀胱小腸之熱由小便下行而去濕。肉桂溫暖命門而散積寒。厚樸、枳實、下滯氣而破堅結(jié)。海藻、海帶、昆布,軟堅消結(jié)而除腫脹。合起來就能調(diào)和氣堅,還能引藥下行,所以能消堅散結(jié),除此之外腫止痛,有效地治療頹疝頑痛的證候。
  增輯
  1、 參附湯(《婦人良方》)腎陽虛汗。參附湯療汗自流,腎陽脫汗此方求,衛(wèi)陽不固須芪附,郁遏脾陽術(shù)附投。
  本方用人參一兩,附子(炮)五錢,加生姜、大棗、水煎服。它的功用是補元氣,壯腎陽,所以當正氣大虧,腎中真陽外越,而見自汗肢冷、上氣喘急等陽氣欲脫的危象時,急用本方,有回陽救脫的效果。據(jù)現(xiàn)代經(jīng)驗,用黃精一兩、炙草三錢替人參,同樣有效。
  若是衛(wèi)陽不固,汗出不止而欲脫的,用黃芪一兩,附子(炮)五錢,水煎服,名“芪附湯”,可以助陽固表。
  若是脾陽被寒濕郁遏,自汗肢冷,脈微欲脫的,可用白術(shù)一兩,附子(炮)五錢,水煎服,名“術(shù)附湯”。有溫里除濕、健脾固脫的作用。
  2、 天臺烏藥散(李東垣)寒疝結(jié)痛。天臺烏藥木茴香,川楝檳榔巴豆姜,再用青皮為細末,一錢酒下痛疝嘗。
  本方用天臺烏藥、木香、炒茴香、青皮、炒良姜各半兩、檳榔(銼)二個,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個,共八味,先將巴豆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候包黑,去巴豆與麩不用,余藥研成細末,每服一錢,溫酒送下。治寒疝,小腹控引睪丸而痛者。
  寒濕入于肝腎,結(jié)成寒疝,當用溫散調(diào)氣的方法,所以方中用烏藥、木香、茴香、青皮、檳榔等行氣散結(jié),又用良姜的辛熱散寒。更妙的是巴豆與楝子同炒,去巴豆不用,這就使楝子入肝理氣而不苦寒,并借巴豆的辛熱,同入肝腎去寒濕。同時用酒送服,增強了散寒理氣的力量,所以止寒疝結(jié)痛的效果良好。
  3、 黑錫丹(《局方》)鎮(zhèn)納腎虛陽浮。黑錫丹能鎮(zhèn)腎寒,硫黃入錫結(jié)成團,胡蘆故紙茴沉木,桂附金鈴肉蔻丸。
  本方用黑錫(去滓凈秤)、硫黃(透明者)各二兩,胡蘆巴、破故紙、茴香、沉香、木香、附子(炮)、肉豆蔻各一兩,肉桂半兩組成,先將黑錫和硫黃放新鐵銚中如常法結(jié)成砂子,放地上出火毒,研極細末。余藥也研成極細末,然后和勻瑞研至黑色光亮為度,用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干,入布袋內(nèi)擦令光瑩,每服三四丸,空心淡鹽湯或棗湯下,急癥可服至百丸(二、三錢)。治療脾元久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及奔豚上沖胸腹,兩脅膨脹,刺痛不可忍耐,氣欲絕者。并治陽氣升降失調(diào),痰壅氣喘,汗出肢厥等證。
  黑錫甘寒,硫黃大熱,二藥結(jié)成砂子,能護真陰,扶真陽,鎮(zhèn)腎中上沖的浮陽。胡蘆巴、破故紙、茴香、肉豆蔻、附子、肉桂等都是溫腎助陽散寒之品,而附桂和沉香又能引虛陽下行,回入腎中,木香則能調(diào)和氣機,更加金鈴子引藥入下焦點,并可監(jiān)制諸藥香燥之性,所以對腎虛有寒,及虛陽浮越的上實下虛證有效。(一方有陽起石一兩,助陽溫腎的力量更強)若治陰火沖逆,真陽暴脫,痰鳴氣喘的證候用人參(二錢)煎湯送服更好。
  4、半硫丸(《局方》)虛冷便秘。半硫半夏與硫黃,虛冷下元便秘嘗,金液丹中硫一味,沉寒厥逆亦興陽。
  本方用上好透明的硫黃和半夏(湯洗七次焙干)各等分,研成細末,以生姜汁同熬,和干蒸餅?zāi)噭?,入石臼中杵百下,做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丸,溫酒或生姜湯送下。治老人下元虛冷的大便秘結(jié)。
  硫黃大熱,能補命門真火,半夏辛溫,能散結(jié)降濁,生姜汁溫中散寒,和胃健脾,純是溫熱之品。當老年人下元虛冷而致便秘,猶如水寒成冰,非溫不化,所以本方能通。若誤用于老年人津液不足的便秘,不但無效,并能傷津,使大便更加燥結(jié),此點須注意。
  “金液丹”用頂好的硫黃五兩,研細水飛,入沙罐內(nèi)用鐵蓋嚴扎緊,再用水調(diào)赤石脂封口,然后用鹽和泥涂好,待泥干后,置火上燒煅三日夜,取出研細,每一兩藥末和蒸餅一兩煮糊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一錢),姜湯或米飲送下。治沉寒厥逆,自汗吐利,爪甲口唇發(fā)青,小便不禁。也能治陽萎,但硫黃辛熱有毒,不可常服。
  4、 漿水散(張潔古)霍亂陽虛。漿水散中用地漿,干姜附桂與良姜,再加甘草同半夏,吐瀉身涼立轉(zhuǎn)陽。
  本方用干姜(炮)、附子(炮)、肉桂、炙草各五錢,高良姜(醋炒)、半夏(醋炒)各二錢五分,共研細末,每服三、五錢,用漿水二盞煎(按漿水是用秫米和曲釀成,如醋而淡)。治夏日貪涼飲冷,致突然吐瀉,身涼肢冷,汗多脈弱,陽虛欲脫證候。
  本方即四逆湯加肉桂、半夏、良姜組成,有溫補脾腎真陽,溫胃和中的功能。再加漿水的甘酸微溫,調(diào)理臟腑而止嘔噦,所以對夏日的霍亂陽虛臟寒證有效。
  5、 來復(fù)丹(《局方》)上盛下虛里寒外熱。來復(fù)丹用玄精石,硝石硫黃橘紅著,青皮靈脂復(fù)元陽,上盛下虛可鎮(zhèn)宅。
  本方由五靈脂、青皮、陳皮、五靈脂、硝石、硫黃各一兩,共六味組成,青皮、陳皮、五靈脂研末,玄精石水飛、硫黃和硝石先共炒(宜微火,不可太過)名“二氣末”,然后再同諸藥共研,和勻,醋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一、二錢)。治療心腎不交,上盛下虛,痰厥氣閉,心腹冷痛,大便瀉泄等危急之證。
  硫黃為純陽之藥,與硝石苦寒之味結(jié)合,為陰陽相濟之象,所以又名二氣(陽陰)末,二味相合,使硫黃降逆破結(jié)之力不致過猛而其力益純。玄精石乃鹽鹵之精者,能制硫黃辛熱燥烈之性,并能使這歸鎮(zhèn)下焦,不致相火再妄行上沖。青皮、陳皮俱為利氣之藥,納氣須先利氣,二藥為硫,玄歸鎮(zhèn)下焦之先導(dǎo),五脂能引石性之藥內(nèi)走厥陰(肝),外達少陽(膽)。因為本方能使腎中虛極的陽氣恢復(fù),好比冬盡春回,所以方名叫來復(fù)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漫話“溫里劑”和“回陽劑
湯頭歌訣 十一、湯頭歌訣·祛寒之劑
[卷一百三十五 傷寒門]陰毒(附論)
當歸四逆湯四逆散四逆湯
手足冷
鄭欽安扶陽方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